徐增才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考题解析
2016年山东卷的作文命题可以说基本遵循命题规律,即“保持多年连续性和一贯性”的原则,并没有步入当下嘈杂的“任务驱动型”的闹市,仍然坚持山东高考的一贯命题风格,选择了新材料作文,重在引导考生对人生哲理、精神成长的深入思考,无论立意的高下,还是说理的深度,亦或是在语言表达的力度上,对考生来讲,都存在很好的梯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2012年至2016年均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融入对社会生活或文化现象的思考,写作中渗透人文思考元素,关注人生成长与经验体会。2012年为“孙中山箴言”,2013年为“莫言等作家挑错”,2014年为“开窗看风景”,2015年为“丝瓜藤与肉豆须”。总体而言,今年的山东卷作文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和进步性。
2016年山东卷无论在命题方式、命题内容、思维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值得考生研究备考。
山东卷作文属于隐喻型材料作文,人生旅行中,行囊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他们会伴随旅程很久乃至一生。行囊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作用。从阅卷者反馈情况来看,考生普遍能够从材料中分析观点,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能紧扣“行囊”来分析或延伸,导致写出的作文太浅显,观点不能鞭辟入里,没有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没能抓住材料最关键最本质的倾向性。
这里从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入手。其一,抓取关键词句法。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为“行囊”“准备”“用到”“用不上”等。进一步提炼和总结,不难发现,第一关键词为“行囊”,第二关键词为“准备”。由此来立意,应该比较准确、到位。其二,比喻分析法。材料作文,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当材料中有比喻性关键词时,弄清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至关重要。这里的“行囊”“旅程”显然与人生是紧密相关的,人生就如旅程,人生成长中需要提炼和准备的东西,当然就如行囊。那么这些东西有哪些呢?物质层面如行程中必备的水、衣服、钱、工具等;精神层面如坚强、自信、执着、果断、诚信等品质。如此思维,我们的立意就可拓展开来,并且极容易写得深刻、辩证、有思维深度。
思路一:人生之旅的准备与未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好人生行囊,从容前行每一刻等等。
思路二:让行囊为不同的人生之旅助力,让人生更加精彩;清点行囊,让人生之旅更畅通!
思路三:人生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东西;“不可预知”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暂时没用”的东西;有用可能将来更有用助我们一帆风顺,无用伴我们走向远方等等。
思路四:人生成长中需要物质行囊,更需要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精神行囊;让你走得更远的不是你的体力,而是你的行囊储备。
从2016年高考阅卷现场来看,不少考生缺乏关键词的扣题和分析,比如题目中的关键词“行囊”,部分考生只在开头提及,行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越写越远,由此可见,平时的审题训练尤为重要。当然,还有部分考生没有把“行囊”的比喻义剖析出来,只是写外在的行囊,文章写得比较浅显。
一类文
看似无用 实则助你前行
□山东一考生
高晓松有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诚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行囊”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但这种不可预知正是人生魅力所在。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因为不存在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米兰·昆德拉说过,“人活过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没有彩排,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背上那未知的行囊,向着远方奔跑。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他只是在一天下午“喝着啤酒,惬意地看着棒球赛”时突然想到“好吧,就去写小说吧”这个念头,才开始了写作之旅,他凭借着自己的《且听风吟》获得新人群像奖,从此名声大噪,终成一代文学巨匠,他将文学装入行囊,陪伴他走向远方。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呐喊过也彷徨过,但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为救中国,他去仙台学医,因为偶然的际遇,他终于放下手术刀,拿起纸和笔,成为中国人灵魂最尖锐的解剖者,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光辉的战绩。因为偶然,鲁迅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立了超人的殊勋。
人生恰似一张单程车票,充满随机,人生也类似由狂人主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必须在同人生的抗争中学习那未知的人生。如果有人对这种荒唐的比赛愤愤不平,最好尽快退出场去,但决心留在场内的,便只有努力拼搏,背上那未知的背包,奋力向前。
行囊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人生的不确定性,如芥川龙之介说:“人生近乎严重缺页的书,很难称其为一部,却仅此一部。”但正是因此,我们每人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我们也会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干劲,因为一切未知,前方总会有美好在等着你。
背起行囊,上路吧。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评点
1.举例详实,重点突出。围绕中心论点,作者精心选取村上春树、鲁迅的例子作剖析,重点分析他们将那些看似无用的行囊发挥到极致,最终成就另一方面的精彩。这种议论切合主旨,新颖有力。
2.开头精彩,角度独特。文章以高晓松的名言导入,以米兰·昆德拉的话语照应,写生活中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可能会隐藏魅力,生活中的行囊总会有精彩的时间和地方,读来生动,这种写作角度在考场中相对新颖,令阅卷教师耳目一新。
3.哲思小语,有我文章。文章多处总结个人对“行囊”的感悟,这些话语类似心灵鸡汤,也突出考生的独特思想。如“人生恰似一张单程车票”“行囊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人生的不确定性”等等语句,可谓精彩。
(内容19+表达20+发展18=57分)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