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李松,田 伟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皖北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门槛研究
殷李松,田 伟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皖北地处经济洼地且转型定位困难,引发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面临洼地门槛、转型定位门槛、创新门槛。对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就业方面,应以经济让渡—协同合作模式、皖北经济转型定位学—商—官共同体、皖北创新学—商—官共同体以应对,并通过就业保障、就业培训等让“为就业服务”成为社会氛围,以实现就业带动就业、财富创造财富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城镇化;就业门槛;经济洼地;转型定位
虽说城镇化能通过集聚效应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使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并实现城镇稳定发展。但是,对于地处经济洼地、转型定位困难的皖北地区而言,就业至少面临洼地门槛、转型定位门槛、创新门槛。在城镇化进程中,若没有制度设计以保证就业,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将面临挑战。本文结合统计年鉴数据讨论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所面临的洼地门槛、转型定位门槛、创新门槛,并提出皖北经济让渡—协同合作模式、皖北经济转型定位学—商—官共同体、皖北创新学—商—官共同体以应对。
(一)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洼地门槛
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很大程度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层次与水平。皖北处于明显的洼地(图1、图2),2014年安徽人均GDP在全国倒数第6,而同年皖北6市除蚌埠与淮北处于第8、9位外,其他4市均处后列,不仅如此,蚌埠与淮北2市既不共邻,又无共同属性,淮北周边经济落后,蚌埠面临合肥的虹吸效应。实际上,安徽省经济差距巨大引发皖北各市都面临虹吸效应。从图1与图2可知,安徽会面临来自全国很多省份的虹吸效应,与外来虹吸效应抗衡,安徽省内以虹吸效应抽走皖北资源的状况难有改观。放眼全国、全省,皖北在城镇化中的就业问题上,各市若不成立协同机构加强地区协作,商讨并设计出抗衡虹吸效应的应对机制,各自盲目跟风城镇化,则各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会面临困境。
图1 2014年中国省际人均相对GDP
图2 2014年安徽省各市人均相对GDP
(二)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定位转型门槛
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正面临定位转型门槛(表1)。皖北面临洼地困境要求定位转型,而转型又面临虹吸效应,选择失误,皖北资源就会被吸走,若有地级市独自转型定位,即便取得短期成功,只要皖北整体未能脱离经济洼地陷阱,则短期成功的地级市在经济区林立、虹吸效应交错中也会成为人、财、物输出地,难以实现可持续稳定就业。2014年经济发展水平显示:第一,皖北转型农业虽有总体优势(农业产值1035亿元),但平均意义上,则是皖中占据优势,并且皖北内部淮北、淮南处于明显劣势。第二,皖北定位工业,则无论是总体实力还是平均实力,都处于劣势,显然在虹吸效应下,工业人才与资源方面,除非皖北能整体改变洼地地位,否则会被不断吸走,最终不可能存在皖北工业龙头城市。第三,皖北定位服务业,与定位工业处于同样境地,而且没有工业与农业支撑,服务业也不可持续,不仅如此,皖北内部差异也同样明显,各地能否协同合作,也是难题。因此,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面临定位转型门槛,若皖北整体定位不准,则皖北城镇化就会面临无业支撑的困境。
表1 2014年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面临的地区经济定位转型门槛 单位:亿元
(三)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创新门槛
与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面临的洼地门槛、定位转型门槛相对应,皖北创新门槛正在经历人才流失(图3)。图3显示,淮北市自2010年以来是安徽首个R&D人员断崖式增速下降的城市,并且2014年突破零界点,出现负增长,即R&D人员流失。更为严重,淮北周边的宿州、毫州在2014年都出现负增长,这表明淮北、宿州、毫州将要面临R&D人员流失境况,很有可能三市在研究农村空心化时,需要将视野进一步扩展至市县范围。显然,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很有可能得不到R&D人员的持续创新支持,皖北摆脱洼地,实施转型定位正渐失创新引导,这对皖北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挑战,若不能逆转R&D人员流失,则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将要转向应付外来虹吸效应引发的经济衰落。
图3 皖北R&D人员变化趋势
(一)走皖北经济让渡—协同合作模式
皖北6市虽然内部差异大(表1),但显然6市均处洼地,在区域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各市都面临源自外省、众多经济区、甚至安徽皖中、皖南的虹吸效应,因此皖北城镇化中的就业问题需要各市共同努力,走皖北经济让渡—协同合作模式是皖北必经之路,这是定格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的托底底盘。对此,皖北在难以改变现有行政布局前提下,各市现有机构应不断让渡相应权利,用以建立统领皖北相应事务的机构与平台,用同一声音说话,并利用群体之力共同抗衡虹吸效应对皖北的侵蚀,比如可以建立皖北人力资源协作平台、皖北合作开发银行、皖北物流平台、皖北信息交流中心、皖北对外开放平台等超越6市的地区机构与平台,并在网络时代分设于皖北6市(这样在网络时代既不影响平台间的协同运行,又可规避皖北内部出现虹吸效应,不但可以迫使皖北各市加强协作,也有助于皖北各市的协作效率提升,从而有利于皖北各市从被动协作走向主动协作,并在地区专业化、协同化运作基础上共享成果),各市不断让渡权利,重点立足于所承担的统领皖北相应领域事务,用以协调统一行动与相互合作。只有采取协同互助互救模式,皖北才能在6市共同努力下抗衡来自各方虹吸效应的侵蚀,尽快地整体脱离洼地陷阱,否则,皖北各市将不得不面对不断扩大的农村空心化与市县洼地化,以及定位转型门槛与创新门槛支撑的人、财、物持续流失。2014年皖北已有淮北、宿州、毫州在历经R&D人员流失,再不走经济让渡—协同合作模式,三市R&D人员流失速度会加快,其他城市也会步入后尘。
(二)成立皖北经济转型定位学—商—官共同体与皖北创新学—商—官共同体
这首要是两个研究机构,更现实地则是具有统领皖北转型定位与创新的事权机构,而且必须是学术主导、皖北各市统领的皖北事务机构平台(如皖北人力资源协作平台、皖北合作开发银行、皖北物流平台、皖北信息交流中心、皖北对外开放平台)作为其所辖机构或平台、各级行政机构为之服务的两大共同体。显然,解决皖北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必须超越皖北共同面对的洼地门槛、转型定位门槛、创新门槛,越不过这三大门槛,皖北各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就会面临巨大挑战,没有哪个地级市能以一市之力跨越三大门槛,即便有地级市能取得短期成就,当皖北其他城市陷入洼地时,短期成就也会成为外省、众多经济区、皖中、皖南的虹吸效应的接收地,最终难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营造“为就业服务”的社会氛围
营造“为就业服力”的社会氛围要求突出完善就业政策保障、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等与就业相关的具体事务。营造氛围应以经济让渡—协同合作模式托底、以皖北经济转型定位学—商—官共同体与皖北创新学—商—官共同体指导,展开就业服务工作。客观地,皖北各地的人力资源综合实力整体偏低,在经济体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便是少数优质人力资源,由于皖北各市的三大就业门槛效应不断释放,社会经济相对地位充满风险,这些个体或群体也在不断流失,因此,皖北应出台政策,结合各市发展特点,在就业保障、就业培训、就业服务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形成“为就业服务”的社会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地方治理水平……所有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为就业服务”,因为劳动不仅是财富之父,而且就业带动就业、财富创造财富是地区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规律。
责任编校 刘正花
F291.1
A
2095-0683(2016)04-0001-03
2016-06-2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5A093)
殷李松(1972-),男,安徽太湖县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田伟(1983-),男,安徽萧县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