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涛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浅论《新京报》雾霾新闻报道的新特点
常 涛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从2013年开始,雾霾问题持续加重,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新闻媒体对雾霾报道的力度也逐年加大。据笔者观察,媒体关于雾霾的报道正逐渐突破原有环境报道的范式与框架,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将以《新京报》2015年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索出雾霾新闻报道新特点是从信息传播转向知识传播、重视可视化报道、议程设置疏密有致,而媒体在进行雾霾报道时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新京报;雾霾报道;新特点
2015年3月1日,沉积许久的知名调查记者、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带着她的作品《穹顶之下》回归银屏,这部103分钟55秒的视频以纪录片的形式把生活在雾霾之下的我们记录下来,在短时间内引起关注。
中国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雾霾天气,尤以我国北方京津冀地区为重。雾霾天气的出现涉及气象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关雾霾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也多是来自专家或专业部门,他们与普通民众距离较远,中间又缺乏沟通桥梁,难以产生良性的互动。
现实情况是,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承担了更多向普通民众普及雾霾知识的责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发挥其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不仅能够正确认识雾霾,重视雾霾,也能为避免受雾霾的损害做出行动。
上文提到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雾霾的重灾区,尤其是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所遭受的雾霾污染备受关注。作为一份在北京创刊,扎根北京,报道北京,服务北京的都市报,《新京报》秉持着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对雾霾天气进行了及时客观的报道,有效发挥媒体议程设置的功效,转变报道方式,服务百姓,直面本地天气污染状况,加强舆论引导,丰富了我国媒体进行环境传播的形式,成为了学界、业界的关注所在。
1.1从信息传播转向知识传播
《新京报》作为一份都市类报纸,其报道重点集中在雾霾的阶段性发展情况、成因分析、防控措施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从多篇报道来看,都有把信息传播转换为知识传播的倾向。报道不再单独是PM2.5指数的监测预报,雾霾何时来,何时走这种简单的信息的公布,还是转向知识的普及。例如,《新京报》2015年12月3日的报道——《大风救场除霾PM2.5一度个位数》,就向读者解释了大风为何能驱霾、吹什么风最能驱霾、为何说冷空气是干净的、多大风力除霾更有效、一场大风能吹走多少霾、雾霾被吹散到哪儿去了、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问题。例如,在2015年12月2日的报道中,记者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对北京今年“最严重雾霾”有多严重、此次最严重雾霾为何出现在华北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
这种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报道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解除受众的忧虑,它至少能够起到安抚民众的作用。
1.2可视化报道,图说雾霾问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仅用新闻图片来呈现新闻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对一些相对复杂的时政新闻的解读、突发性事件的调查、服务类信息的说明及一些社会事件的深度解剖与分析,新闻图片也难以一步到位地表达清楚。由此,新闻的可视化运作应运而生,将新闻转化成图像与图形的结合来呈现,即使是复杂甚至枯燥的新闻也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传播的多元化主要是指雾霾报道的广度,具体又可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1]。从形式方面,《新京报》在对北京雾霾进行报道时,十分重视制图。对读者来说,他们关心是否能非常直白地弄清关于雾霾的种种问题,例如,一天中什么时间段PM2.5指数最高,雾霾中哪种污染物的浓度最高等,《新京报》的做法就是用图说明问题。在《红色预警后污染物排放平均减30%》这篇报道中,编辑通过制图的形式,还原了此次重污染过程PM2.5中各类污染物来源的浓度,用色彩分明的折线来反映问题,清楚明了。
这种可视化的报道做到了将繁琐内容简单化,枯燥内容生动化,抽象概念具体化,是非常有意义的新闻制作尝试。
1.3疏密有致,议程设置长效
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是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大众媒介能够构建受众的思想,引发他们认知能力的变化。大众媒体并不能决定人们思考什么,但在引导人们思考什么问题上却是十分成功的[2]。雾霾问题作为一项社会问题,媒体在对其进行报道时议程设置功能同样奏效。
笔者在对2015年11月到2016年1月5日所有雾霾报道吉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个时间段共有45篇文章,几乎每天都有相关报道,有时甚至一天多篇,而且报道高峰阶段与政策制定等宣传时机吻合。
例如,2015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昨日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其中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
40%左右。31日《新京报》就推出了相关报道,详细解读了这一政策,并对问题的背景进行了说明,引入了专家的观点。
随着12月20日左右雾霾天气严重,报道将笔触伸进了居民小区、百姓家中,12月23日推出了整版报道《吸烟炒菜室内PM2.5翻倍》,告诫读者室内也应注意个人健康,全面细致。
媒体在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时,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而是要通过合理科学的策划,推陈出新,让雾霾报道回归常态,保证议题的连贯性,这才是可持续议题设置的应有之义。
《新京报》对雾霾报道呈现出的新特点给其他媒体做了示范。消除雾霾天气是一场持久战,《新京报》在未来的报道中也应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
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对于受众的反馈及时回复。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自身版面受限的情况下,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此外《新京报》在进行雾霾报道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公众少开车、多乘公共交通,积极参与植树等环保活动的宣传。《新京报》作为一份都市报,社会新闻的报道是其强项,雾霾新闻涉及多学科知识,采编人员应不断加强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避免出现报道失误,对受众产生误导。
用大数据制图报道雾霾天气是目前媒体较为流行的方式,但要考虑如何将数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增加实用性数据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媒体可以在报道中加入了诸如晨练指数、防护指数、开车指数等内容,为市民如何应对雾霾提供参考和应对。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变革着新闻报道的方式,但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为记者来说,更应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在针对雾霾这种环境问题的报道时,要做更深入更持久的调查,摒弃功利心态,“以全球视角来看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3],搭建环境保护信息交流的平台,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史公军.主流报纸的雾霾报道:基于理性和建设性的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14(2):89-9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3]张扬.京沪穗三地雾霾报道的框架分析——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为例[J].新闻记者,2014 (1):88-92.
G2
A
1674-6708(2016)170-0045-01
常涛,硕士,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