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2016-10-08 18:39焦镜竹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格伦理物种

焦镜竹

摘 要:生态问题自古就有,只是在21世纪的今天变的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等问题和人类的贪婪、浪费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需触及人们的精神层面,进行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熏陶和培育。它是挽救生态危机的必要途经,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态伦理教育;环境;人

一、生态伦理教育概念

“人定胜天”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不仅是理论的外在要求,也是现实的内在表达。而生态伦理的概念也是顺应时代而被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而在生态环境中,所有的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增加交流与对话,增加理解和认识,这也是生态伦理的内在诉求。生态伦理是以生态哲学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一种理论延伸,他确定的是人对自然和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道德关怀。生态伦理学认为,人类作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物种,不应该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毁灭性的破坏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一个平等而特殊的成员,应该以尊重生命的维护生命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界。当今的生态危机,人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利用身边的资源时,人类应该考虑到对他人、对后人以及对资源本身的公平,尊重生命、合理利用资源。现代生态伦理学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中心,这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科学的革命。生态伦理教育无等级无人群区别,人人都有义务接受生态伦理教育。

二、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生活往往受制于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人们改变自然、征服自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课题。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变的不断强大,改 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的能力不断强大,但人们改造、征服自然的行为逐渐变的肆无忌惮,直至今天人们深陷无度征服自然的泥潭不能自拔。虽然科技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事实今日,科技的力量却无法帮助人们解决资源、环境等生态问题,尤其是人们内心对生态伦理问题的认知。

首先全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我们的地球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给人类提供了很多资源,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开采的无度,自然已经不堪重负,生态环境的平衡遭到破坏与退化。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土壤贫瘠、水土流失、沙化现象等,这些生态问题有些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和时间修复,有些则是不可逆的问题,它意味着一旦毁坏了某些资源将无法再次得到。因此需要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再者就是全球物种的减少,地球生物的多样性是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很多生物正面临着巨大的灭绝危机。尤其是滥用农药更使得很多昆虫物种灭绝,破坏了物种之间的生态平衡。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巨大方便的同时,却忽视了技术带来的潜在危害。任何动物都处于一定的生物链条上,物种的灭绝引发的危害比工业危害更加威胁人类的生存。这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另外科级的发展引发的地球资源锐减也是不可忽视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能被利用来生产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资源锐减的因素包括无节制的开发啊和不合理的利用。资源可以用来为人类服务,使人类更好的生活,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有些资源是有限的或者不可再生的,为细水长流,应该合理开发,考虑到我们与后代的公平,资源本身的公平,并考虑到资源的可再生性,一旦开发过度,首先我们的后代无法使用这些资源,而且资源本身的枯竭也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当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能用过对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才能使有限的资源作用最大化,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节约资源。合理的利用资源,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才符合生态伦理的应有之义。

三、生态伦理教育意义

生态环境的提出是基于生态客观现实提出来的,它有助于维持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不管是政策还是法律规范都是从外界约束人们,让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况有些方面是法律和政策涉及不到的。生态伦理问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只有人们从心里认可生态伦理观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追求什么,以及对待生命是什么样的态度,并将这些观点付诸行动,才会更完善、更科学的解决生态伦理问题。同时,解决生态危机要求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待资源和环境。我们面临的许多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开发无度,威胁后代子孙,对于资源的开采我们不仅要有计划有节制,而且还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有限的资源更大限度的满族人类的要求。

更深层的是一种生存论教育,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存在本质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塑造更完整、健康的人格。现代社会完善的生活设施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免疫于原始自然环境的灾难和危害,长此以往,人们对原始自然环境有一种陌生甚至恐惧的心理,对大自然更没有道德感情和义务要求,对大自然的认识更多的停留在概念中,人们在无穷无尽的消费和占有中相守快乐,这成了生活最大的满足,失去了智慧与道德的指引,贪婪与自私不断的膨胀,个体人格在被不断的膨胀和扭曲,这种人格的缺失成为很典型的现代问题。人格缺陷源于人们性格中自然内含的缺失,源于对自然、对生命的无知、无觉,人出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情境中,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实质上是他认识自然、内化自然、使自己再度投入自然的过程。因此,生态伦理教育就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拉近,使人们心中有自然,有关于自然的道德,这也是帮助人们了解自然、了解生命、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

提升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 生态问题继续扩大会引发人们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触及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他影响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人的生存不仅仅是活着,还要有朴实、率真的自然态度,人与自然的共融。这并非是与现实脱离的形而上学的幻想,而是一种实然的状态。在生态伦理教育中,帮助人们重新找到自身生存的根基,让人们人的生存是用社会和自然双重诠释的,领悟到各人不仅要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且还要对大自然与人类并无等级之分的万物存在承担责任。培养生存之爱的生态伦理教育是对生存意蕴中人性的一种寻求和发问,是对人生存表面化的一种超越,是把人类生存指向并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一种探求。在生态伦理教育中追求个体自身的人格完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为生态伦理教育的最高目标,所以生态伦理教育是当下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余谍昌:《环境伦理学》,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

[2]马桂新:《环境教育学》,三联书店,2003版.

[3]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任春晓:《环境哲学新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人格伦理物种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