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非
绢人,几经沉浮而生存至今,其高雅细致、巧夺天工的风骨神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技艺和智慧,是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绢人,比树脂娃娃精致,又比陶瓷娃娃灵动,是以金属丝为骨架,棉花、纱绢为肌肤,真丝为发,锦帛为衣的人偶,正名叫做“绢塑”艺术,可谓羽衣霓裳的“中式芭比”。
在国外,名家制作的精品绢人通常被收藏家列为珍藏品,每收藏一件,都要为其做一个“户口卡”,即登记姓名、性别、国籍、民族、产地、匠师的卡片,用来标识绢人身份。
跌宕千年
绢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沙楚墓曾出土了3个造型简练、姿态文静的木俑,据考证,原来是身穿绢质长衣的,只是由于年代久远,绢质长衣只在泥土里留下了痕迹。这大概可以算作绢人的鼻祖。
真正意义上的绢塑出现,大约是在宋代。《武林旧事》里记载百市诸行售卖的形形色色的手工艺品,就有“绢孩儿”一物,说明绢人已经是当年市场上走俏的商品。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写到:“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这极有可能是绢人的一种。
此后,绢塑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民间的绢塑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绢人、绢花、宫灯、夹纱灯等绢塑艺术百花齐放,深受民众喜爱。到了民国时期,南方有在端午时节制作平面绢人赠与晚辈的习俗,以求辟邪消灾;北方则用绢、纱、绸、缎剪扎成老寿星和麻姑,作为祝贺之礼送给老人。
近现代,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们无暇艺术品创作和收藏,因此绢塑艺术逐渐衰落,已近失传。直至1954年9月,我国应邀参加印度筹备的全国玩偶展,才在北京女青年会会员葛敬安和其他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彝、藏、苗、蒙古、维吾尔5个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绢人,使得绢塑这项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传统手艺得以“复活”。5个绢人在国外参展中获得了巨大成功,藏族和彝族的绢人彩照,还被刊登在当时苏联《火花》杂志的显著位置。
1956年妇女节,全国妇联的联欢会上,《西施浣纱》《吹笛仕女》《李纨教子》及《秉烛夜游》4个绢人作品展出,受到了鲁迅夫人许广平的赞赏和喜爱,她对葛敬安欣喜地说:“我送你们四个字,‘巧夺天工。”不久,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介绍绢塑及其他传统手工艺的电影,就以《巧夺天工》为名。1957年,葛敬安等人为了制作绢人《贵妃醉酒》,多次观摩了梅兰芳的演出,他们到后台走访,受到了梅兰芳的热情接待。梅兰芳先生为大家剖析了杨贵妃京剧造型贴片及化妆的要领,头饰和服装的穿戴方式,就连一朵鬓角的绢花也细细讲解。该绢人作品完成后,形象和神韵极美,得到了梅兰芳先生的赞许。1964年,依据《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描述的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赋诗的情景,葛敬安等人制作了《海棠诗社》这一组绢人。作品中共8个绢人,神态、形象、服饰各异,却相互呼应,搭配起来浑然一气,把贾府盛极一时的大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组作品,在巴黎风靡一时,绢人的服饰和发型也成为当时的时髦造型,激发了服装设计师和发型师的创作灵感。
中国传统塑型艺术的精华
绢人的制作,是集绢花、宫灯、绢扇等于一体的三维立体软变形工艺,运用了雕塑、绘画、缝纫、染织、花丝、裱糊等多种工艺手法,工序繁杂,手艺精细。在这个小小的绢人身上,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凝聚了中国传统塑型艺术的精华。
其中头部的制作,尤为复杂,需要塑胎、打磨、雕刻、涂胶、裱糊等几道工序,最后用画笔沾着颜料画出人物的眉、眼、嘴唇。为了防止生虫,还要在头内填充时添加些干燥剂、樟脑等防潮防虫的东西。绢人的身体骨架需用铁丝支撑,弯折出四肢和躯干,缠裹棉花,并塑出性别特征,最后以丝绢裱糊,完成了绢人基本框架。接着手工梳制、编盘纷繁复杂的古典发式,制作精巧细致的服装、配饰,再搭配适合的场景和道具,反复修改、调整,才能呈现出完整的绢人作品。整个制作流程费时费工,高难复杂,极其考验制作者的手艺,没有几十年的功底,很难将绢人绘做得惟妙传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绢人服装的制作工艺,其中一项工序叫做“赛绣”,是指用白描手绘的方式将衣服图案绘制到布料上,每一层颜色都略略堆高,以呈现如刺绣般的立体感。这原是手艺人们因为绢人的衣料轻薄、窄小,不易手工刺绣,才以绘画模仿代替刺绣,赛绣却随着绢人艺术一起,成为了一门别具特色的独立工艺。
绢人的形象和造型,多取自古典文学名著、民间故事及京剧选段,制作者往往要仔细查阅历史资料,才能一丝不苟地还原一个人物形象,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样貌、服装、装饰的特点,成为一个个生动立体的历史故事。
玩偶界的收藏珍品
如今,国际上玩偶收藏形成了热潮,玩偶不再仅仅是孩子的玩物,更成为成人喜爱的艺术藏品,拥有艺术玩偶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精品玩偶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尤其是在拍卖会上,甚至能够拍出上百万元的天价。
绢人区别于普通玩偶,具有强烈民族性、浓郁艺术性和珍贵收藏性。一个出自名家之手、制作精良的绢人,从头至脚,都采用上等的丝绸绢纱制作,皮肤细腻,面容清秀,身段优美体态婀娜,眉眼间神采奕奕、别具韵味,衣装鞋帽以及发式发簪都很讲究,艳丽而不庸俗、素雅而不平淡、协调而不紊乱,是一个美的神态和姿势的瞬间凝固,又带着翩翩而起的动感,真正做到了赋绢纱以生命,施丝绸以灵性。
20世纪50年代,绢人被作为献礼送给毛主席,收到了办公厅同事回复的感谢信;60年代,绢人多次被当作“国礼”馈赠于国际要人,展现了中国的风土民情和艺术造诣;90年代,北京大观园举办北京绢塑艺术展,美国代表团和台湾民间艺术家闻讯,专门赴展订购了一批绢人;2009年,北京绢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绢人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
如今,绢人与时代风格相互融合,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造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民间艺术品收藏家的关注。
绢人,几经沉浮而生存至今,其高雅细致、巧夺天工的风骨神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技艺和智慧,是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材料的珍贵,历史的悠久和技艺的高超,也让它拥有了收藏价值,成为集观赏、陈设、玩味于一体的收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