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秀才人情纸一张。这个人情,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聪明的中国人,赋予了一张薄纸太多的内涵和外延,且不说前文提过的价值连城的纸质法书绘画依托纸张创作,纸诞生以来,就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须,甚至成了财富的符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纸张进入流通领域,摇身变成纸币的前世今生。
说起钱,有好多有趣的别称。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有句诗很有趣:“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大意是,我一介书生仅靠一根笔杆子,做官与我无缘,钱财也与我绝交。“管城子”指毛笔,“食肉相”用的古代典故,“食肉”即指做大官;“绝交书”借用三国文学家嵇康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谁跟我绝交呢?“孔方兄”,古代的铜钱圆形方孔,所以叫孔方兄,孔方兄与我绝交,当然是指没钱了。除了孔方兄,钱还有布泉、阿堵物、没奈何、上清童子等好多有趣的别称,还有“腰缠”“铜臭”“钞票”,都与钱有关,从侧面也反映了货币材质演变的过程,而其中只有“钞票”是真正的纸币。
货币是商品经济中的重要交换媒介,中国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随着货币制度的成熟,金属铸币成为长期的货币形式。货币上的文字往往书法精美,如古刀币、秦汉钱上的铭文多是清代篆书家取法对象。
“腰缠”跟杜牧一句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有关,不过如果土豪腰上真缠了十万贯沉重无比的铜钱,除了显摆,恐怕没有任何幸福感,更别提骑鹤了。因此才有了纸质货币的诞生。有趣的是,纸质货币的诞生居然和古代一些特别的风俗有关。中国古代葬礼和婚礼同样隆重,所以在先秦和秦汉时,是将生活用品、真金白银、金属货币一起随葬的,希望供死者地下享用。到了南北朝、尤其隋唐以后,由于纸的普及,人们开始用纸制成鞋、帽、衣、车马等代替实物,或火化,或放墓内,这是一种进步,同时也开始用纸制成金属货币代替物,免得将真正的铜钱埋到墓中。于是有人就受此启发突发奇想,干吗不用纸做成真正的货币?
到了唐代,随着商业和经济发展,货币交往日趋频繁,为避免把笨重的金属钱币带来带去,各地商贾在京城出手货物后,把货款存入长安的机构,换取一纸证明,到指定的外地去兑现,这就是作为纸币雏形的“飞钱”,之后逐渐演变为真正的纸币。
宋大观、绍兴年间,铜钱上的文字为宋徽宗、宋高宗等一流书法好手亲笔,之后的“交子”等各类纸币上书法亦出手不凡。在四川,人们把钱存入钱庄,用其纸质收据来作交易,到了1023年,政府在益州(今成都)设了官方机构“交子务”,政府授权十六户私商发行一种叫“交子”的纸币。
南宋纸币通行于全国更广泛的地区,最普遍的要数“会子”。最初发源于临安(今杭州)民间,1160年由户部接办。到南宋末年,由于政府开支日益庞大,而无休止地发行纸币,远远超出了原来的定额和流通限期,造成了惊人的通货膨胀。
南宋孝宗年间发行的纸币,是用彩色印在特制的纸张上的,图纹异常精美,纸币的两面加盖蓝、红、黑三色图案的印章。最初印制纸币的纸张是从民间纸坊购得的,由于需求量和伪造者日增,政府就在徽州和成都设立了自己的纸坊来生产印纸币的特殊用纸。造纸原料是楮皮,因而纸币最初就叫做“楮币”或“楮钞”。原料中还搀入了丝及别种纤维和成分,使之难以伪造。纸币的印刷在户部会子库进行,用木版、铜版印刷。
北方金朝的女真人效法宋朝发行了一种名为“交钞”的纸币,面额有大有小,用坏了的纸币只要付印刷费用就能换成新的。起先还能遵制流通,但是到了后来,由于军费开支无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到原值的万分之一。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元朝发行了几种纸币,如中统年间发行的 “中统钞”不仅通行于中国境内各地,也传播到了波斯、朝鲜、日本、越南等世界其他地方。而直至17世纪后半叶以前,西方国家尚未开始使用纸币(瑞典于1661年、美国于1690年、俄国于1768年、英国于1797年、德国于1806年首次发行纸币)。欧洲的银行、会计乃至存款凭单制度,都通过来华商人和旅行者受到启发。
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 “大明通宝”,上面加印的洪武年号一直没有变更,和铜钱一并通行。明朝大约200年间,它是唯一通行的纸币,但随着它渐渐贬值,银子成为主要的通货,纸币几乎不再通行了。明末又想恢复纸币,因通货膨胀而以失败告终,明代除了纸币外,还发行了茶、盐和别种商品的交换券。
清代的满族统治者喜欢使用硬币,除了作为应急措施以外,没有大规模发行过纸币。然而为商务贸易又时常用纸张印制官票。到了1853年,镇压太平军的巨大军事开支迫使清廷发行了“官钞”“宝钞”等纸币,由于不能兑成硬币,急骤贬值,短期内即停止使用。直到19世纪后半叶,受西方的影响,才有一家中国银行发行了纸币。到了20世纪,纸币在中国才逐渐重新成为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的主要流通货币。
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上,也有不少书法元素,你发现了吗?
(程金兰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学院制浆造纸工程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