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龙小说研究简述

2016-10-08 00:28白露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6期

摘 要:李钧龙,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位云南作家,生长在祖国的边疆,二十多年的边防生活更让他对边疆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入了解。在他的小说中因创作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而渐趋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对李钧龙的小说的创作情况及研究情况加以探讨,从而促进作品的深入挖掘。

关键词:李钧龙;小说研究综述;马帮文化

李钧龙的小说创作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对于人物的描写虽然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他笔下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却是丰富多姿、饱满生动的。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朴实的语言叙写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边疆风情画卷,展现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彰显着众多人物在新思想的冲击下进行着根本性的转变:改变了落后的思想,改变了落后的生活方式,慢慢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展现出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民精神面貌。对李钧龙创作的研究情况也将从民俗文化、创作特色与度热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几大方面展开。

一、民俗文化与李钧龙小说创作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民俗文化历来与文学作品都是密不可分的。云南作家李钧龙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以独特的云南地域文化为写作背景,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纵览作家的小说创作,主要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了满充魅力的描绘,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幅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画图。从短篇小说《情梦》的发表起,可以视为李钧龙小说创作的第三阶段,《情梦》从佤族一个古老的习俗反映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追求,给喜爱边疆民族题材的读者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现代生活的气息,作品中的人物已显示出了和作家第一、二阶段作品中人物形象不同的气质—边疆少数民族新人形象。

“我们传统的文艺学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头脑加工的产物。但从文化学民俗学的观点上观察结论有新的见识:在某种意义上文艺是一定民俗文化的艺术结晶。”可见,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李钧龙文学作品中的创作特色

李钧龙的作品多为描写边疆风情的小说,其对于边疆风情的描写技巧相对比较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张直心在他的《乡土主题与生命主题的变奏》一文中详实地揭示了李钧龙的作品《逃亡的情人》的主题与其体现出来的意义,认为:“小说成功完成了一曲多声部的审美交响,它标志着李钧龙对同期云南边地风情小说主题过于单纯透明这一局限的超越。”李钧龙的创作内容追求意义深远、主题高雅,廉正祥也十分赞赏李钧龙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李钧龙“社会意义和心灵美的追求者”的高度评价。至于李钧龙创作的艺术特色, 廖转建在其《简评李钧龙小说创作》一文中详细的阐述了李钧龙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特色等,其中还写到,“李钧龙和云南的作家们在创作的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为云南当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研究他们的作品,对云南当代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并且廖转建还认为,李钧龙的文学创作受到了艾芜的影响。[4]张直心的《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一书中也提到了艾芜式的“漂泊”也深深影响到了李钧龙初期的《赶马人的故事》等小说的创作。由此可见,李钧龙的作品是在学习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集个人的文学思想的结晶。当然,到后来他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已经具有自己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这些文学研究对于笔者研究评论李钧龙文学创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三、李钧龙作品中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研究

李钧龙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赶马人、景颇山官、傣族土司、民族干部、边防战士、财贸及防疫工作者,汽车司机、傣族少女、佤族姑娘等,在这众多的形象中,最有光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少数民族妇女形象。反映一个伟大的民族,首先要反映这个民族最优秀的品质,而在少数民族中,特别是傣族,妇女身上最能体现和集中这个民族的优秀品质。少数民族妇女勤劳、质朴、真诚,她们参加生产劳动,又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同时她们又思想敏锐,对于党的民族政策,接受得特别快。作家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她们身上,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美丽感人的形象。李钧龙同志敢于和善于发掘和发现人情美、心灵美。正在《龙门阵》杂志连载的《土司“号”过的姑娘》,描述了解放初期傣族少女艾摆与解放军电影放映员小李的爱惰故事。这个中篇,艺术上更见成熟,情节曲折,引人人胜;语言清新明快,生活气息浓厚,带有云南边疆浓丽的诗情画意;小说中人物形象亲切真实,主人公艾摆纯朴温柔而又不乏刚烈的个性,写得话灵活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四、李钧龙笔下的“马帮文化”研究展望

马帮文化是云南一种非常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如此独特的文化可以说只盛行于云南地区。这些年,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与及交通的日益发达,马帮文化渐渐淡化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也许有一天会完全消失,但事物存在总是有意义的,王明达与张锡禄共同联手写的《马帮文化》里就肯定了马帮文化存在的意义:“我们的研究将证明,马帮文化不仅是人类交通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奠基石之一。”可见,前人论述马帮文化的过程中对马帮文化的重要性已经作出明确的肯定和解释。马帮文化的相关研究在今后的李钧龙小说创作研究中将成为研究的重要话题。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李钧龙的各界人士和学者不算太多,因此,关于他作品的研究也少之又少,但相信随着作家创作的日益成熟及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地位的快速提升,他的文学作品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迎来更多的评论,在云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更大贡献。现就近几年的研究情况而言,对李钧龙文学作品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2]陈勤建. 文艺民俗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3]张直心. 乡土主题与生命主题的变奏.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4]廖转建. 简评李钧龙小说创作. 楚雄师专学报(哲学与人文科学版),1986年第2期.2006年11月北京第1版.

[5]张直心. 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6]王明达 张锡禄.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作者简介:白露(1990-1-25),女,黑龙江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社会思潮、文艺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