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富
自1979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农村报道,出入乌蒙山、武陵山、雷公山、月亮山、大娄山、麻山、瑶山等贫困地区农村,看到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凡是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农民不得温饱的地方,都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与群众混同的地方。
一样是在贫困地区农村,我在兴义市则戎乡、罗甸县大关村等乡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在乡党委、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则戎乡年复一年“猛攻千古石,细抠万年土”,将几千亩乱石山改造成花果山、米粮川,被誉为“贵州砂石硲”;大关人在岩溶山闯出劈石造田,绝处求生,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
不难看出,扶贫工作,关键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贵州将党建扶贫与开发扶贫相结合,固本强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探索创新富有时代精神和贵州特色的党建扶贫制度。
1986年,贵州首次从省、地、县机关选派干部组建扶贫工作队,下到贫困县、乡帮扶治穷致富,协助抓基层组织建设。1995年,根据基层党建任务越来越繁重,建好基层党组织对开发扶贫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实际,明确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发展到1996年,全省选派2.5万名干部组成4400个党建扶贫工作队,分赴各地驻村抓党建扶贫。
扶贫开发根基在基层,重心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党建扶贫核心在党建,优势也在党建。抓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是党建扶贫工作的根本点、着力点。贵州各级党委重视抓基层,打基础,把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成为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
党建扶贫工作队突出重点,加强基层干部能力建设,协助党委、政府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开展“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和“十佳创业带富之星”推选活动,重点培育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要的生产经营项目,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党建扶贫工作队协助帮扶地党委、政府培养选拔年轻村干部,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组织乡、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培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打造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一好双强”带头人队伍。贵州第八届村(居)委换届后,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平均年龄降为42.8岁,比上届降低1.4岁,本科及以上学历547人、比上届增加25.02%。8103名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2011-2015年,贵州形成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农民培训为主体,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培训格局,累计培训100万人,转移就业69万人。
进入新阶段扶贫以来,贵州注重党建、扶贫“两个轮子”一起转,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组织领导发展能力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任务来抓,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围绕中心(扶贫开发)、建设核心(村党支部)、贴近民心的工作格局,增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2010年,贵州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帮助基层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帮四促”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党员深入到贫困群众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去,寻找发展路子,协调发展项目,筹集项目资金,落实帮扶措施,解决实际问题。108个省直单位率先对全省88个县(市、区)进行整体挂帮联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脱贫,不脱钩。
2012年,省委明确提出以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为引领,扎实推进大规模轮训行动、“四帮四促”全覆盖行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行动、党员质量提升行动、典型引领行动、强化基层基本保障行动、机关党建创新行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党建行动、非公有制企业和园区党建行动、城市社区党建行动等“十项行动”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建设善于领导发展、服务发展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想发展、能发展的党员队伍,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
2015年,贵州出台《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10个配套文件,全面部署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制定了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实施精准扶贫“十项行动”,志在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