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芳
织金洞管理局结合贵州打造全域旅游概念,依托世界地质公园的影响力,不断整合景区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品牌吸引力,把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促进了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由“过路经济”向“过夜经济”转变,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地质旅游魅力凸显。
据统计,截至6月底,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7.49万人次,售票收入40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50%、49%、51%。同期,织金县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4亿多元,同比增长35%,呈“井喷”式增长。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品牌吸引力
织金洞管理局严格按照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积极筹措资金,抓规划、上项目、突进度、保质量、求高效,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使得织金洞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目前,景区已完成织金洞地质博物馆装修布展;4D科普影视厅、地质科普广场、科普长廊、公园主副碑及配套综合图文介绍栏建设,公园标识、标牌及导览系统建设,公园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公园中英文网站、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停车场系统、洞内地质遗迹三维扫描等,其中监控系统已覆盖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保护点);公园地质遗迹景点解释牌安装,公园内部、外部交通引导牌及服务标识系统安装等。同时,不断加强园区环境整治,改造了官寨古街、小妥倮苗寨、大槽口苗寨民居,整治了园区道路、停车场、服务区,规范了园区内旅游服务经营市场。此外,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宣传平台,加大广告投入,扩大织金洞申世影响力;利用微博、微信等开展科普“五进”,在学校开设地质及旅游知识课,在社区村寨开展地质科普讲座,在园区开展科普优惠游、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等。
接下来,织金洞管理局将按照《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及景区环境整治要求,完成旅游公厕建设13座(含新建6座、改造提升7座)、景区出口服务区设施建设8000平方米(含广场5000平方米、出口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旅游产品销售服务门面30个1000平方米)、小妥倮车场路面、南大街邦彦大道、观光车道改造,洞内外旅游步道改造扩宽,安全护栏、护网工程建设,小妥倮、大槽口民族村寨基础服务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随着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和旅游营销的全力跟进,织金洞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将实现新跨越,旅游品牌吸引力逐步显现。
2015年2月,厦蓉高速清(镇)织(金)段开通运行,贵阳至织金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3.5小时缩短至1小时,紧随其后的织金—纳雍—毕节—生机(四川泸州方向)高速公路相继通车,极大地刺激和拉动了织金洞景区的客源市场。与此同时,织金洞管理局紧扣市场,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应用”的新兴媒体营销推广手段,与腾讯、百度、新浪等平台合作投入网络广告,不断扩大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完善景区门户网站建设及线上自销功能,与同程网、携程网、驴妈妈、去哪儿、美团等多家旅游网商合作开展联营促销,取得良好效果。
整合资源
变“过路经济”为“过夜经济”
织金洞景区全力加快周边旅游资源整合,努力实现从旅游点到旅游区的转型,全面加快织金洞跨越式大发展。
随着高速公路、高铁的相继开通,加上“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强势宣传,贵州正快速成为国内旅游热点,能满足广大游客消费需求的“精品旅游线路推荐”逐渐成为游客的首选。
织金洞景区根据游客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积极与省内各大景区加强合作交流,整合周边优势旅游资源,推出“黄果树+织金洞”的“黄金线路”,“百里杜鹃+织金洞”的“百金线路”,“织金洞+多彩贵州风演出”的“金彩组合”,“黄果树+织金洞+多彩贵州风演出”的“黄金风”以及与省内西线景区共同推出的“一路向西”等精品线路组合,线路设计上均为二日游、三日游,并对线路组合实施优惠,有效刺激了游客消费市场,增强了线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同时,游客选择住宿地或休息站更有目的性,选择织金县城为住宿地或休息站的游客大都会利用当日晚上或次日上午半天的时间参观游览织金古城,从而较好地带动织金古城的观光游。
随着这种旅游格局的形成,织金洞景区不仅能吸引客人前来,更能让客人留下,变以往的“过路经济”为“过夜经济”消费模式。
文旅结合
增强景区吸引力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只有在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使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风景区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近年来,织金洞管理局积极挖掘地方民族文化,创新表现方式,邀请贵州著名戏剧编剧、导演黄湘共同策划编排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剧《大梦织金洞》,以戏剧形式集中展示织金洞自然美景及其背后的深层寓意;积极创造民间文化展示平台,提炼织金特色,推出景区表演活动,展示民族原生态文化风情;积极探索旅游产品展示路径,在景区开设“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体验馆”,向游客展示“多彩贵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景区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文旅融合互动,在织金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2015中国贵州·织金国际溶洞文化节”系列活动,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实现旅游与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同时,织金洞管理局还充分发挥好科普基地的作用,建设了贵州第一家自然生态博物馆和岩溶地质博物馆——织金洞地质博物馆。通过沙盘模型、高科技灯光、4D技术,宣传织金洞的地质特点、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法等,引导来此旅游的游客树立地质保护意识。在织金洞地质博物馆,参观者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岩溶和中国岩溶分布情况,还可以通过动态模拟装置,直观感受织金洞内钟乳石的形成与演变。
此外,织金洞管理局还开展了“魅力织金洞·贵州高原魂旅游洞穴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地质科普教育进高校”等活动,通过邀请地质旅游专家、高校大学生到地质公园现场观摩,召开专家论坛讲座为织金洞旅游洞穴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举办地质科普知识竞答比赛,让织金洞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作用在省内各大高校得以显现,有力地推进织金洞景区由观光型向科普教育型转变。
反哺地方
旅游扶贫见成效
“开展地质地学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理念。近年来,织金洞管理局始终把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作为重要社会责任,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和帮扶地方建设,为地方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地方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在织金洞景区,目前开展农家乐、农家旅社、特色旅游产品经营店的农户达100多家,直接和间接带动2000多位当地群众就业,其中直接从事景区服务工作的有260多人(含织金大峡谷景区),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同时,织金洞管理局积极组织资金支持官寨乡白马村、马场乡马家屯村、三甲街道办事处龙潭村和木里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安排规划建设、园林绿化专业人员到帮建点指导实施停车场、旅游公厕、两硬化、农户改厕改圈及庭院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为下一步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并自筹资金15万元帮扶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户3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