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电影化解43年纠纷

2016-09-30 02:45邓万里吴艳兰
当代贵州 2016年26期
关键词:山林两学纠纷

邓万里?吴艳兰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随着今年春晚《六尺巷》歌曲的传唱,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再一次走进大众视野。

与六尺巷典故异曲同工,黔南州贵定县新巴镇在调解乐邦村两个村民组的林权纠纷时,巧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组织群众观看《六尺巷的故事》,春风细雨般化解了这起长达43年的信访积案。

这看似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却给当地干部上了一堂鲜活的“党课”,由此故事总结出来的“新巴经验”更是在贵定县得以全面推广,成了当地开展“两学一做”的生动案例。

林权不清引发纠纷

位于乐邦村七冲山的32.18亩山林的归属权,从1973年开始,就是乐邦村坪江二组与乐邦二组产生纠纷的焦点。

坪江二组的村民们出示了1981年贵定县革命委员会颁发的《贵定县社员自留山证》,乐邦二组的村民们则拿出了1983年贵定县人民政府颁发的《贵定县山林所有证》。两份证据,都分别证明产生纠纷的山林归属权是自己所有。

两组村民之间也因山林权属纠纷而产生了多年积怨。43年来,虽然村镇两级政府多次调解,但两个组的村民都认为该山林的权属归本组所有。也因为争执,没有人种植,变成了荒山。

2015年,当地为了发展山地农业,计划引进企业种植香榧,争议地块刚好在规划土地中。面对产生的经济利益,两组村民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随时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今年58岁的罗德贵是坪江二组村民选出来的村民代表之一。说起这个长达40多年的争议,他感叹道,“在我小时候,就知道两个组为了这片山林的归属闹得不可开交,虽然政府也多次派人来调解,但一直没有解决。在村里很多老年人的心里,他们始终觉得,那是祖辈留给自己的东西。”

“这块争议的山林虽然不大,证据也有历史遗留问题,但因为两组村民都能拿出证据,在调解过程中,双方互不相让,调解十分困难。”贵定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陆曙光说。

但是如果不尽快调解好,这小块土地很可能影响外来企业的落地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反复思考,新巴镇党委书记王庆红想起了电影《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

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的故事》与我们两个组村民多年的争议很相似,如果组织大家观看,说不定能对群众有所启发。”王庆红在会上给调解组支招。

美德教育打开心结

一切准备好后,今年5月10日,陆曙光及新巴镇人大主席谢政旗带着镇政法委、国土所、司法所、林业站、驻村干部组成了一个调解组,又一次召集两个组的村民进行调解。

陆曙光回忆,刚开始讲道理时,双方依然各执一词,一度陷入僵局,激烈的争论持续了3个多小时,因争论过于激烈,调解工作一度叫停。

随后,调解组决定组织双方群众观看电影《六尺巷的故事》。起初,村民们以为只是看电影,还看得很投入。不曾想50分钟的片子看完后,很多人久久都没有说话。

新巴镇政法委书记陈国全借势对大家说:“这片地,在很多村民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在争,到现在都争成了老头子,难道我们还要让子孙后代再继续争下去吗?要让这块地一直荒废下去吗?”

长时间的沉默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主动要求调解组再次进行调解。村民党员们提出,对于争议的土地,大家各退一步。

两个组经过协商,同意将争议山林一分为二,在土地流转期间所产生的收益,由两个组共享。为避免土地流转期满后,界线划分再产生新矛盾纠纷,村民代表建议,对争议山林及时划界。

达成协议后,调解组与全体村民代表及部分村民来到七冲山进行实地测量,用GPS将土地定位,并划分界线。之后,双方对两个地块的权属进行抓阄,确定了各自的土地范围。

划分过程中,部分村民又对山林的宽窄提出质疑,乐邦二组的党员、村民代表张明当即说,“虽然我们被分成了两个组,但大多数人都是亲戚,不要为这点土地伤了和气,和气才能生财。”众人相视一笑,不再争执。

从山上下来后,司法所、乐邦村调解委员会及时制作了调解书,全体调解组成员、村民代表、部分村民都高兴地在调解书上签字,并郑重地摁下了手印。

坪江二组的村民代表罗贵祖还当场即兴作诗:开天辟地有青山,青山主人有若干。当今只见青山在,前面主人又何然。和平相传创世界,奔向小康是必然。

纠纷化解了,阻碍发展的绊脚石也挪开了。记者在乐邦村采访时,几十位村民正在地里给香榧树除草。

“没有化解之前,这块地是荒废的,现在却成了我们的致富地。”村民李贵英高兴地说,土地成功流转后,她们在地里打工,一天就有70元的收入。

“新巴经验”得以推广

巧用美德教育化解群众纠纷,新巴镇这一创新方式被外界喻为农村社会治理的“新巴经验”。

为纪念这桩43年的纠纷成功化解,乐邦村群众主动集资在村口广场边立了一块“同心石”,上书“和乐兴邦”。如今走在村里,路边随处可见一些关于“礼让”“谦和”的横幅。

贵州省群众工作中心的总结文章指出,新巴镇成功化解乐邦村多年的矛盾纠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巴经验”,是深入把握“德、谦、和”的重要体现。一是注重对“德”的教育,夯实了“两学一做”根基;二是注重对“谦”的教育,深化了“两学一做”内涵;三是注重对“和”的教育,展现了“两学一做”成效。

“乐邦村两个组矛盾纠纷能成功化解,不在于分清了是与非、黑与白,而在于村民之间以相互谦让、相互谅解为原则,本着为子孙后代造福,营造友善邻里关系的真心和诚心,各自做出退让达成了调解协议。”贵定县委书记莫春开说。

莫春开告诉记者,纠纷化解的第二天,就有干部向他作了汇报,当时远在延安学习的莫春开有感而发,在电话里即兴点评——你谦让我谦让同给后代做榜样,不必争不必闹互谅互助更重要。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新巴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生动案例。”莫春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巴经验”给基层工作有三大启示:

宣传教育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对矛盾纠纷的化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员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规矩、崇和善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多元化解是关键。在乐邦村林权纠纷的调解过程中,党员干部融法律于情理之中,既着眼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现实纠纷,又放眼其未来的合作和睦相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调解,不仅要理顺社会矛盾,也要释放群众情绪;不仅要定纷止争,也要面向未来。

民心所向是归属。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就是要强化群众的“问题导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提供什么,群众期待什么,我们就努力做好什么。我们为群众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越赢得群众的认可。

猜你喜欢
山林两学纠纷
枫 叶
误帮倒忙引纠纷
纠纷调解知多少
如果相爱
两学一做
两学一做
辽宁本溪溪湖区:“远教+‘两学一做’”见实效
茂名市老促会扎实开展“两学一做”教育
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
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