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袁绍阳
老城区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经济开发区大道纵横、保税仓车来车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轴承加工一派繁忙,净心谷景区打造如火如荼,现代农业园区内铁皮石斛长势良好……
盛夏时节,记者行走在接壤广西南丹、有着“贵州南大门”之称的独山县,悠见一片欣欣向荣、热潮涌动的景象。
这里经历了克难攻坚的“蝶变”:2015年,独山地区生产总值达64亿元,年均增长16.3%,是2010年的2.6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4元,年均增长16.4%,是2010年的2.3倍;争比进位由2011年全省第70位到2015年全省非经济强县第12位。
这里书写了改革创新的“传奇”:率先在全省完成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率先在全省建立县级综合保税仓,率先在全省建立第一家县级大学城,率先在全省完成机构“大部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全省首个通用航空实训基地落户独山并成功首飞……
这里演绎着协调发展的“逻辑”:发展与生态共进共赢,质量与效益二者得兼,城市与乡村比翼齐飞。
紧扣全省主基调主战略,围绕全州“一圈两翼”新格局,大力弘扬“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诚信务实、追求卓越”新时期独山精神,以实现全面小康和贵州南部经济重心为目标,独山县正按下加速发展的“快进键”,跑出赶超跨越的“加速度”。
优化布局破瓶颈
经开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同麻尾工业园区一同被列入省“100个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列入省“100个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高新区成为全州首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依托园区为平台,独山水晶饰品、轴承等主导产业风生水起,金孟锰业、中诚水泥、蓝宝石衬底晶片、绿青缘、济生铁皮石斛、标准电机、磁性材料、李记食品、军达钢构、鑫鑫玻璃、石牛食品、新贵集团等一批重点项目“无中生有”、投产达效,创造了备受瞩目的“独山速度”。
而这,与独山县2013年启动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密不可分。
早在2010年,独山县在全面推进园区建设之初,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推进,城镇与农村统筹发展”的思路,结合园区产业布局,实施产业园区引领乡镇抱团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城六区”(即独山大学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麻尾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的新格局。
2013年,在“一城六区”发展平台的基础上,独山县将原有18个乡镇撤并为8个镇(百泉镇、麻尾镇、麻万镇、影山镇、基长镇、玉水镇、上司镇、下司镇),在黔南州率先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此前,独山县城乡发展困难重重——全县总人口35万人,辖18个乡镇,镇均不到2万人。乡镇多、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不协调、进度不平衡、公共投入被稀释、行政成本偏高,发展举步维艰。
打破才能得生机,创新就会有前途。在此基础上,独山县大胆探索“以区为主、区镇合一、融合发展”模式,合一后的两个行政主体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产生了1+1>2的效应,创造了贵州乡镇区划调整的“独山样本”。
区划调整的目标,是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独山县在新设的8个镇设行政服务中心,在被撤并乡镇原政府所在地或中心村设22个镇级社区服务中心,在64个行政村(居)设村社区服务站,机构设置上基本实现了服务网点全覆盖,编织了“上下联动、层级清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三级便民利民服务体系。
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影山镇)自成立以来,不仅成立了创业园、“园中园”解决就业创业,还依托深厚的影山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引进净心谷旅游综合体项目,新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市政设施。随着生态移民、面的进村、公交进镇、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的全面实施,为全县城乡统筹提供了宝贵经验。
独山县委书记潘志立说,行政区划调整,最关键的是能更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使原来分散的各类发展要素合理有效向各园区(镇)聚集,吸引大批外来优质项目纷纷落户。原来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利用,切实破解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以城带乡重协调
驱车驶出贵新高速公路独山站匝道口,笔直的毋敛大道从经济开发区向旧城区延伸,直达大学城,车辆往来不息、高楼星罗棋布,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映入眼帘。
2013年,独山县通过“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南北延伸、东西扩张”,全力构建“一体四翼”(“一体”即老城区,“四翼”即经开区、高新区、实验区、基长新区)新格局。
紧扣“做大城市、做美城乡、做特城镇、推动发展”工作思路,独山城镇化建设快马扬鞭。
南国印象·中央城、盛世峰景、福林铭城、阳光上城、城市之星等一批城市地标正在老城区竞相突起;经济开发区湘企商都、黔桂商贸物流城、剑桥皇家相继建成;大学城、紫薇城、京都国际、国际温泉城等重点项目扮靓新城。2015年,随着红色旅游大道的建成,“一体四翼”发展更加紧密。
昔日“一支烟绕三圈”的小县城今非昔比。截至2015年底,独山县“一城六区”总规划面积达206平方公里,县城区建成面积达1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1万人,城镇化率达46.1%。
在黔南州实施“一圈两翼”战略中,独山主动融入“泛都匀经济圈”,“都(匀)独(山)同城化”进程明显加快。
“‘都独同城化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协调发展,推动贵州南部沿交通干道城镇群形成及经济联合壮大发展。”独山县委副书记、县长蒋海航说。
2015年11月,全长51公里、总投资50亿元的都匀至独山城市快速干道项目正式开工,预计2017年底建成通车。都独同城化的目标,是要把都匀、独山联合打造成黔南100万人口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各区镇结合自身特点,按照“一镇一风貌”的思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打造一批具有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貌的绿色小城镇,增强城乡整体活力。其中,麻尾镇列入全国重点建设镇、基长镇列入省州示范小城镇进行打造。
“以前住土坯房,走泥巴路,没有路灯,没有活动广场。”基长镇阳地新村村民蒙泽云对新家赞不绝口,“自从住进新村,村民有了活动广场,还有健身设施,生活条件不比城里人差。”
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独山已启动“531”新村建设点21个,卢家寨、鄢家山、城南、玉水新镇区等一个个独具民族风格的美丽乡村正走进人们的视野。
美丽乡村建设到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就跟进到哪。
根据镇村所处区位、人口、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人文等因素,独山因地制宜规划发展“一镇一业”、“一镇多业”或“一村一业”、“一村多业”,鼓励并大力扶持一批专业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让独山跨越赶超步子更稳、成效更显。
补齐短板惠民生
走进位于麻万镇的独山县思源实验学校(第三小学),橘红色的建筑和绿化景观交相辉映,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书声琅琅、歌声飞扬。
独山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去年9月投用的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公办学校,学校将原来麻万镇中心小学、拉林小学、共同小学、摆九小学、高岩小学、亮洞小学等六所小学整合而成,目前全校在校教师有103人,学生1600余人。
“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解决了部分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分散、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乡镇孩子与城区孩子一样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思源实验学校校长韦静告诉记者。
这是独山县实施城乡供水、公交、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和城乡区域发展“六个城乡一体化”工程的缩影。
行政区划调整以来,独山县重点实施“六个城乡一体化”工程,将其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通过招引民资对国企供水体制进行改革,实施供水一张网工程,供水管网向镇、村延伸。甲摆供水工程顺利投入使用,县城告别“旱城”历史。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贯穿全境,“贵南”客运专线、独山至三都高速等启动建设。率先在全省提前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和“公交进镇、面的进村”全覆盖“双百”目标。
全面调整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的原则,投资20亿元新建(改扩建)项目151个,撤并学校158所,对全县校点重新调整优化,引入民资创办混合所有制初中、高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发展,突破了28年来独山学子没有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历史。
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县、镇中心医院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推进集团化办医,将乡镇卫生院分别划归两所县级医院委托管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
调动县内金融、通信、邮政、广电网络资源,金融、信息服务网点遍及全县每个村居,成立独山农村商业银行,打通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十二五”时期,独山地方财政支出中,有61亿元用于民生建设。
然而,对于这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的独山县来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还存在74个贫困村(按未撤并前计算),72300余人贫困人口(2015年底数据),而且大多生产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剩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不懈怠。县委、县政府领导主动承担起“指挥员”职责,县级领导联系包村,层层签订“军令状”。
独山的目标,是在2016年确保摘掉贫困县帽子,2017年8个镇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以户为单位全面脱贫。
补齐短板惠民生,南部新城正崛起。潘志立表示,要有“输不起”的政治意识、“错不起”的机遇意识、“等不起”的责任意识,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全身心地投入这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专家点评
李华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独山新路”
近年来,独山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与当地干部群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密不可分。
独山严格按经济规律行事,准确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独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把其工作重心始终放在城乡布局和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制度创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把微观事项尽量放给市场、交给社会,政府的最大作用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独山县所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条注重内在质量转型提升的“人”的城镇化道路,它强调的是城乡协调发展,注重特色塑造和产业错位发展,让每一个区域、每一个人都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独山县所形成的“一城六区八镇”格局和探索的“六个城乡一体化”工程,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积累了经验。
独山人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目标明确,始终如一。以建成全面小康和贵州南部重心为目标,独山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底线原则,包括就业底线、减贫底线,坚持民生至上原则,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独山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