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旨在引起哈尔滨市社会各界对抗战遗址保护的重视,弘扬哈尔滨市市民的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哈尔滨,促进哈尔滨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哈尔滨;抗战遗址;保护;对策
近年来,抗战文物保护日益受到各省、市的重视,展示利用也呈多样化趋势。从全国范围看,许多省、市相继开展了本地区抗战文物资源的调查工作,研究适合本地区抗战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方法和策略,使抗战文物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哈尔滨市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东北抗战的重要城市,现存抗战文物较多,加强对哈尔滨市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的研究,对发挥抗战遗址作用,促进哈尔滨市抗战文物保护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作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期间保留下来的各类抗战文物是对这段历史最真实、最直观的见证,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抗战文物的保护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敬畏历史和保护记忆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1]
抗日战争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阶段,因此,抗战文物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属于近现代文物的范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及相关资料进行了界定:一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能够反映抗战史实,可以提供研究和陈列使用的各类文献,实物;二是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反映台湾同胞抗击日本侵略以及同大陆参加抗战的文献,实物;三是反映战后审判战犯及遣返战犯的文献,实物;四是与战后中日关系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相关的文献,实物;五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六是名人名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七是战后为纪念抗日战争而制作的各类物品;八是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图片。[2]
一、哈尔滨市抗战遗址分布及分类情况
哈尔滨市现辖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阿城区、双城区、呼兰区9区和宾县、巴彦县、通河县、尚志市、方正县、延寿县、依兰县9县(市)。据哈尔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哈尔滨地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014处,其中新发现1437处,消失不可移动文物102处。[3]在这二千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达150余处,其中哈尔滨市区占50余处,抗联遗址主要分布在尚志市、延寿县、方正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依兰县和五常市,以通河县最为密集。
哈尔滨市抗战遗迹大体可分为罪证类、战争纪念地类、建筑设施类,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有抗战纪念地、抗战遗址、抗战战迹地、抗联战略要地、抗联密营等。
二、哈尔滨市抗战遗址的价值和意义
抗战文物资源是抗日战争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见证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及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它承载着民族的深厚情感,能够引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加强对抗战文物的保护,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国民教育和警示作用,而且还能为反击日本政府否认和粉饰侵华罪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
哈尔滨是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也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城市。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14年,为抗日战争的最后情况下坚持战斗,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期间保留下来的抗战遗迹正是日本侵略罪行,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有力例证。保护好抗战遗址,对于弘扬哈尔滨市市民的民族精神,唤醒民族记忆,热爱家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哈尔滨,促进哈尔滨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哈尔滨市抗战遗址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
1、全国现状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抗战遗址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组发现,抗战文物中约有46.7%由文化部门主管,有37.3%为其他党政机关主管,落实到使用问题上,除文物部门和民政部门外,还有医疗单位、工矿企业、乡镇、村集体、旅游公司、风景区管委会等在使用,有些是多部门管理呈交叉管理及私人管理使用等多种情况。[5]
2、哈尔滨市现状
2014年9月1日、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相继公布了两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哈尔滨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哈尔滨烈士陵园榜上有名。
哈尔滨市150余处抗战遗址中,罪证类和战争纪念地类的抗战遗址多数由文物部门管理。近年来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为代表的遗址,陆续进行了修缮、扩大展览面积,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坚持常年对外开放;建筑设施类的抗战遗址有相当一部分作为办公学校、医院使用。
就哈尔滨市抗战遗址保护现状而言,各级抗战文物保存基本完好的不到总量的一半;从开放程度来看,全市抗战遗址开放程度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利用角度看,有近三分之二的抗战遗址未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仍处在深闺中,甚至未被列入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的流逝及自然的侵袭,很可能会损毁或消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抗战遗址的开发意识淡薄,价值内涵提升不足。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抗战文物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各界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开发的认知度,参与度不高,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责任感。对于抗战文物的调查、搜集、整理及研究挖掘普遍偏弱,许多抗战文物史料挖掘不够,史料价值及深层次的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2、与抗战遗址相关的法律法规欠完善,产权制度不明晰。哈尔滨市对抗战文物的管理还未纳入到法律轨道,目前缺少抗战文物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致使抗战遗址的保护开发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有效的法规依据。一些抗战遗址产权制度不明晰,责任主体不明确,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联动工作机制。譬如,抗日烈士纪念建筑物由民政部门管理,抗战遗址由文物部门管理,抗战史料的征集、研究则由党史等部门负责。而许多抗战遗址因为未确定保护级别而没有管理单位进行管理和维护,保护开发更是无从谈起。
3、抗战遗址保护和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其保护开发的力度。目前,抗战文物资源的开发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在金额上远不能满足抗战文物资源开发的需求,从而导致哈尔滨地区的抗战遗址开发仍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县(市),地方政府更是难以提供经费支持。各地区在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抗战文物资源的开发缺少积极性和吸引力,资金缺口不足,直接导致大量抗战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不能及时到位。
4、抗战遗址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未能与地方红色旅游业很好地契合。2015年9月,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战文物资源的保护热潮,但哈尔滨市仍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抗战遗址资源整合不足,未能与红色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存在明显的宣传开发不到位的问题。
5、抗战文物资源的展示利用手段单一,缺乏全市统一的保护规划。目前,哈尔滨市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抗战遗址,开辟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而且存在展示方式较为单调、呆板,缺少创新的理念和手段的问题。全市抗战遗址未编制保护规划,缺乏体系化管理,未形成哈市抗战遗址资源品牌效应。
四、哈尔滨市抗战遗址保护和利用对策
1、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市范围内的所有抗战遗址进行一次专题调查。目的是摸清我市抗战遗址的家底,按照类型、价值、级别、保护状况等进行归类整理,建档登记,分类梳理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及价值,为进一步实施抢救性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制订保护抗战文物的地方性法规,从认定、保护、利用、法律责任等方面加强抗战文物的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抗战文物保护与修复管理机制,强化文物部门的管理职能。[6]
3、加大政府对抗战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扶持力度,增加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充分调动民间力量,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对抗战文物保护开发的投入,政府和民间资本形成合力,共同加强抗战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4、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突出地域特色,积极推进抗战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运用形式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扩大我市抗战文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之成为推介哈尔滨的一张重要名片。同时,文物部门要加强同其他部门的联系及合作,面向各类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拓宽展示渠道,扩大教育覆盖面。
5、促进抗战文物保护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把有条件的抗战遗址进行整合,传承红色文化,形成抗战文物旅游主题产品和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充分发挥抗战文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6、尽快编制哈尔滨市抗战文物保护规划,把抗战文物的保护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中,使两者有机结合,推动抗战文物的保护利用水平。
7、开展哈尔滨市抗战文物资源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使全市的抗战文物资源进入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各抗战纪念馆,陈列馆也应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网络宣传,有条件的可以建立抗战遗址数字博物馆,使更多的观众了解抗战遗址的相关信息,扩大受众面及影响力。
总之,哈尔滨市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有这样,抗战遗址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注释:
[1]朱四倍:“保护抗战文物,发挥其社会功能”,《中国商报》2015.5.6P02版
[2]刘守华:关于抗战文物征集的思考—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
念馆为例,《文化研究》
[3]《哈尔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4]李韵:《光明日报》,2015.8.28
[5]保护、传承、利用好抗战文物遗址《联合时报》,2015.8.20
[6]《多措并举做好抗战文物修复》—《人民政协报》,2015.7.27
参考文献:
[1]钟汝贤、梁梦瑶:《充分发挥抗战文物在重庆旅游经济中的作
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月。
[2]陈坚、潘晓军、闫少朋:《柳州抗日战争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对策研究》,黑龙江史志,2015年12月。
[3]《黑龙江省抗战遗址分布图》,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5年8月。
[4]《保护和利用好抗战文物受到重视》,人民日报,2015年7月23日。
[5]郭晓蓉:《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发挥抗战文物社会功能
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座谈会综述》,中国文物报,2014年8月。
[6]张伟:《让抗战文物“活起来”》,中国文物报,2014年12月12日第001版。
[7]杨芷清:《建立抗战文物群打造世界和平城》,中国文物报,2013年9月20日第008版。
[8]彭颖:《湖南抗战文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南大学,2013年5月。
[9]葛雅兰:《重庆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04)。
[10]刘建平、刘向阳:《南岳衡山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11]赵毅:《德宏州抗战文物遗址的保护》,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12月15日。
[12]李建平:《广西抗战和二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研究》,抗战文化研究,2009(00)。
作者简介:王冰(1968-),女,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