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国家和政府开始不断加大力度扶持养老产业,完善养老服务配套。然而养老服务如何落地、如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是广大老年人和相关机构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养老服务的落地,必然要求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养老服务不能只限于供吃饭和打麻将,还必须有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对于这一点很多专家和机构已没有疑问。但是养老服务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众说纷纭。
高鹏:沟通是养老服务最关键的技能
大家都说给老人一个家,但是这个家怎么建造?这个家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思维方式。一线人员的专业标准,并不是常规理解的某一方面,而是对关于老年人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学等科学知识的全方位运用。
比如,养老行业里有人说自己的机构护理得非常好,这个我不太认同。护理不是狭义的一个概念,不能只指医疗护理和生活行为的照料。首先,要评估每一位老人的身体、心理、精神、社交等实际需求。要针对他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愿望等进行综合评估,个性化、科学地制订服务计划,并对服务计划执行的过程不断进行评估,以不断完善、接近老人对生活的目标。
养老服务的最关键技能是什么?沟通。沟通是所有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它需要技术、技巧、技能。因为老人存在各种不同的障碍,如语言的、听力的、心理的,只有成功的沟通才能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排除内心的焦虑、顾虑、担忧与不安。所以,要有合格的服务,就要有合格的员工。合格的员工得对情商、对老人心理学都有所了解;而要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则要看“心”,有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心。(来源:京华网)
养老服务业:亟须专业护理人才和设计创新人才
最为缺乏的是专业护理服务人才。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全国失能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这意味着现在至少有597.6万失能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2个失能老人至少需要1个照料人员。我国各地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方式,目前对专业护理及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其次,缺乏专业设计创新人才。记者走访过多家养老机构和敬老院,发现他们普遍开始注重各种配套设施和细节的处理,比如,走廊扶手的高度和宽度便于老人抓握,拐角处安装圆角扶手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设施及用品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并且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他们只是通过细节创新使之更适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精神。要做到养老配套设施及装备国产化,就需要专门的设计人才和创新人才。(来源:经济日报)
乌丹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由服务决定的
养老产业中有一些经营性的实体,如社区、医院、老年公寓等,这些实体依托的上游是什么?是研发。实体依托的下游是产业链对接。现在,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研发人员,因为中国没有现成的经营管理模式,还需要相应的经营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实际上在这个结构中,我们看到现在开发商重点做的是“中游”,重点讨论拿地建设,将来跟医院对接。所以,我个人认为大家更应该关注上游,就是研发模式的问题,还有下游市场的启动,我们发现很多项目是“卧城”,因为和市场对接得不好。
在国内,上述三种人才目前是非常缺乏的:重点解决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研发人员,重点解决运营模式的经营人员,解决市场启动机制的营销人员。否则,你靠什么去拉动市场。
一对老年人入住这样的机构,至少需要二十几个人为他们服务:厨师、保安、保洁、行政、财务、社工、护工、理疗、健康管理、理财、心理、律师等。一对老人的服务需求怎样满足,怎么解决配套人才问题呢?可把人才需求按两个方面四个模块来分:一方面是核心专业人才,就是医疗护理和康复模块;另一方面是非核心专业服务,也是专业服务,但是其需求相对会弱一点,包括律师模块、理财模块和心理模块。其实,心理应该放在专业服务里面,只是现在的机构没有办法聘请全职的心理咨询师。我们都很清楚,在这样一个人才结构当中,重点配置的是最下面和最上面的,最上面外围的一大圈是人力成本构成当中最重要的一块,而最下面的人力成本最高的一块,其比例最小。中间这两块基本是我们的增值服务,是老年人自己花钱买的服务。
养老人才需求是养老模式决定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需要的人才不一样。从居家养老的角度来讲,更需要三块:全科医生、专职管家、专职社工,参与家庭日间照料和社区活动。从机构养老来讲,主要需要一线主管经理、院长、核心管理层和最高决策层。(来源:中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