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英杰
高校转型发展与教育供给侧改革
高杨:王校长,您好!河南城建学院坐落于煤城平顶山,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也是依托着城建与城市规划的行业性院校,那么结合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您是怎么看产教融合的呢?
王召东:作为新建本科、地方院校、行业性学校,随着转型的纵向发展、横向拓展,河南城建学院已经深深地、充分地认识到转型势在必行,并且河南城建学院的转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转型,而是要从内涵上深入地转型,立足行业,立足区域地方经济,精准地转。对此,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认识是一致的。
从一定层面来讲,河南城建学院和洛阳理工学院比较相似。洛阳理工学院最早是依托建材行业起来的,我们学校是依托城建行业建立起来的。河南城建学院是做城市建设的,在建校初期学校的定位就很明确,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这样的大行业。所以建校伊始,无论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还是服务的面向都围绕地方经济、产业行业的发展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可以说,河南城建学院就在转型的路上。
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升级,人们生活的方式转变、提升,共同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和创新。越是传统的行业越有必要加强转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为新兴行业本身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而传统行业基本上就是依据最成熟的体系往前推,因此这也无形中抑制了传统行业的创新。这不单单是个别行业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
以城市发展为例,原来的城市发展都是零星插建,现在则是区域性更新。各种交通方式的组合集成,对城市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学校肯定要随之创新,搭建新的工作系统,建构一系列的平台。目前,学校的大学科技园、产业研究院都在起步阶段。而在做基础工作的同时学校也搭建一些平台,像新能源、智慧城市等。不掌握创新、没有新技术,以后学生事业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会受很大的制约。我们希望能通过搭建一系列的平台,如艺术创意、规划设计、智慧能源、智能建筑等让学校的教育和职业标准更加近距离地对接。此外,在保证教学基本质量体系的基础上,学校还要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和工程实现零距离对接。
高杨:屈校长,目前转型发展在高校中存在有不同的声音,我想听听您对部分地方高校在推进转型发展中的体会和看法。
屈凌波:首先,“转”和“型”二字是对立统一的。现在高校的转型发展主要是在“型”上做文章,而不是在“转”上。学校要先定好“型”,明确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新生力量和有用人才,明白学校的使命是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和前程,这是学校的“型”。学校要先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定型概念,再去转变办学方式、办学理念,优化办学资源,构建良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体系。
其次,教学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但是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对现在学校体系来讲,创新是每一个人基本的素养,也应该成为永恒的主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完整的人格才是当下学校要做的。当学校不能够适应社会时就必须要转型,内涵的转型比形式的转型更重要。
内涵的转型需要三个转变。第一,办学的中心要从学校和教师转到学生和社会上来;第二,办学的指挥棒和立足点要从学校的生存和教师的生存转移到“学校、学生今后的生存”以及“为社会服务”上来;第三,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学校已有的资源、已有的实力转到社会的需求、社会的人才发展上来。
当然,由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科类型、不同的历史使命和不同的区域空间,因此,学校需要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所在区域的需求以及所依托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模式。
高杨:广西科技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点城市——柳州,是一所位于西南边陲的综合型高校。李校长,您能否给我们谈一下转型发展工作在贵校的推动情况?
李创第:广西科技大学也是一所地方本科高校,立足柳州,面向广西,为当地的行业、企业服务。学校学科的核心是柳州的核心产业——汽车、机械、化工。毫无疑问,地方性院校必须利用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作为发展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形成自己局部的优势,化整体劣势为局部优势,取得生存。近两年,我们学校从学科体系、专业设置也一直在调整、转型。
诚然,现在有些教育供给是无效的、低级的、浪费的,这与我们国家经历过一段长期的封闭有关。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来,全世界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学以致用关系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以前,我们大家认为,科学技术是沿着“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应用研究”这么一条路径来发展的,但事实上是社会的需求引领科技的发展。
尽管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但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生存。现在大学教育的转型,与其叫转型,不如叫升级。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大学转型跟政府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完全相吻合的。如今回到教育的本质来看,是我们能不能为学生的生存、为民族的生存、全世界的生存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教育部提出的转型政策是非常及时的。
“双创”工作是真正地回归到教育的本源
高杨:我曾多次在高校采访,据了解,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似乎有些滞后、教材也有些陈旧、授课模式吸引力也不强。屈校长,针对这种现象,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学校该怎么解决呢?
屈凌波:有些人说,现在的学校就像一条流水线,学生进来时是一团土,出去是一块块整齐的耐火砖。虽然有的土并不适合做耐火砖,但是没办法,学校的生产线就是这么运作的,学生就必须按照生产线上的要求走。
学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一个能让他们发挥个体能力的机会。当然,由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科类型、不同的历史使命和不同的区域空间,学校需要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所在区域的需求以及所依托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模式。洛阳理工学院有“一校、三区、四园、五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真正融入真实社会的机会。我们的教学实行“2+1+1模式”:“2”就是统一的技能课,指的是板块中的德育和智育,也即通识教育;中间的“1”是能力教育;最后一个“1”是职前教育,由学生自己选择是就业还是去创业。学生可以在大学科技园或者企业里开展各种各样的创新,然后再回学校进行职前大学后的培训,寻找合适自己发展的路子,这样将传统的生产线式的教育和我们新的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衔接起来。
高杨: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现在提倡的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双创工作,就是真正地回归到教育的本源——学以致用?
王召东:学校的创业创新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更强调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双创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业是一种眼界、一种精神,要让学生能见到创业本身是什么样子的,至于成功、失败,这不重要。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创业的经历、创业的见识就足够了,而并非说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成功的商人。这不是学校培养的根本。
在高校转型发展以及双创教育工作大背景下,学校以及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主动地融入市场、融入产教融合之中。培养人才是一个大的工程系统,需要合作、协调、共生。不同学校的创新理念、创新厚度和创业隐含的本源,在于学校的厚重和培养人才的复杂性以及人才成长规律的系统化和深刻性。
高杨:应用科技大学(学院)联盟新材料专业协作会在洛阳理工学院的成立,是不是意味着洛阳理工学院在新材料专业领域内具有引领作用?或者说协作会的成立将为学校的材料专业带来更多资源?
屈凌波:学校承办应用科技大学(学院)联盟新材料专业协作会的成立大会正显示了我们在积极主动地融合到国家整体转型发展中,但目的不是为了引领,而是搭建一个服务同类院校的平台。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同时也把我们的体会告知大家。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每年出台一个材料学科的蓝皮书,做一些相关论证,找准转型发展过程中材料学科应用的需求。第二,打造一个与材料学科以及相关专业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各有各的特长,未来我们可以共享实验室、实习企业、实训片段、建材装备等。第三,搭建一个共建互享的实训平台。比如说,我们学校是搞建材的,河南城建学院是搞城市建筑的,我们可以去他们的工程实训基地开展合作,同时也欢迎他们来我们的建材实训基地合作,这也是融合共享的一种形式。
责编:英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