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
《河南教育》(高教):刘处长,您好!非常荣幸可以利用应用科技大学(学院)联盟新材料专业协作会成立的机会对您进行专访。可以这么说,该协会的成立让我们看到更多本科高校正走向转型、开放、融合、共享,这将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说到转型发展,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些高校的转型发展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有一部分高校对转型发展并不是太理解。您能不能从顶层设计上谈一谈部分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工作?
刘志敏: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政府基于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战略做的一个系统的规划、设计、引导。
科技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肯定要转型。况且高校的服务对象、生存环境以及自身的职能、结构也都发生了改变,高校转型势在必行。高校要与时俱进地从封闭、单一转到开放、多元,努力办更好的大学。当然,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转型因素和方向,比如,有的结合行业背景转型,有的结合区域背景转型,有的结合服务产业转型。
应该这样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学校也会转变,或自觉或不自觉,或快或慢,或总体或部分,只不过有些高校还没有意识到变化的方向,没有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周围环境的深刻变化。
之所以有些高校对“转型”产生误解,是因为他们在想“转型”这个帽子戴在他们学校头上是否合适。比如,有的高校认为,我本来就是沿着转型这条路走的,现在国家为什么又叫我转型呢?他这样的理解就是将转型的概念具体化、片面化了,因为政府说的“转型”是高等教育结构总体的转型,主要是针对那些过去反着走、歪着走的学校提出的。如果学校以前就是沿着这条路走的,政府提出的“转型”策略对他们来说是强化。还有一些学校面临转型的情况相对不好理解——学校本来发展得好好的,现在为什么要转型呢?其实,国家引导这类学校转型的目的是希望未来这些学校发展得更好更长远。这跟让健康的人锻炼身体使他更健康是同一个道理。
总体来说,现在国内高校转型发展的情况比2013年这项工作刚启动时的情况好多了,并且有些研究型大学也愿意参与到转型的过程中来。其实,一所学校里面也可以采取内部分层的方式将各种层次的办学贯通起来,实行多样化办学。学校保持应用型的主体定位,同时可以培养少而精的研究型专业比肩研究型大学,还可以发展一些技能型的专业。
任何一项新的创新举措、新的理论,都不可能事先设计完整。国家在整个部署过程中的理论体系是逐渐清晰的,就像邓小平同志说的,要“摸着石头过河”。另外,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甚至说还有各种利益格局的博弈,这都是很自然的现象。
《河南教育》(高教):为推动“双创”教育工作,营造“双创”氛围,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等。但是,很多创业园区的孵化作用并不明显,招不来创新项目,也孵化不了创业团队。对此,我想问的是,有没有必要在每一所高校都建大学生创业园和科技园?
刘志敏:由于社会倡导、国家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个迅速膨胀的过程。众创空间有了,内涵建设跟不上、入孵项目不够多,也是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学校完全可以采取节约、共享的方式,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校要主动打开大门,把企业请进来,将企业的培训、研发和学校的教学具体结合起来,同时,企业也可以把大学生直接放到企业内部真正的实训环境中。另外,学校和学校之间也可以共享资源。
创新创业是国家所倡导的,作为高校,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或者说一个抓手来推动转型,这也是呼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技术进步的节奏很快,新兴技术、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场化的逻辑又让成果迅速地市场化。这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也让学以致用的进程大大地缩短了,并且这种缩短是一种价值反馈的方式,有力地促进学以致用。
目前,在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内在的逻辑和时代背景的需要。正因为如此,高校在整个过程中,一要积极作为,二要稳妥扎实地推进。将其真正地作为人才培养的治理的一个抓手或者切入点。要避免出现形式大于内容、不讲究效益、不讲究质量、只追求外在热闹的现象。
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创业带动创新意识教育,使教学发生深刻的变革,让学生在过程中了解创业的流程,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和自身的能力应用到具体的问题当中。但是,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创业、创新,创新、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学校不能只是象征性地在最后一个学年或某一学期加上一门创业课,然后让学生练把式,而是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地贯彻下去。
《河南教育》(高教):也有人说,自从学校搞“双创”教育,校园不宁静了,人心变得浮躁了,学生都在谈论怎样赚钱,等等。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刘志敏:这个现象只能说是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伴生物,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一个代价。坦率地讲,目前,社会总体有些浮躁,学生在校园沉下心来读书早就受到挑战了,加上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形式严重滞后,教师讲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打动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挣钱快、能挣钱对学生来说,确实具有一定吸引力。美国硅谷的大学校园也很热闹,但是,这个热闹是思想的热闹、想象力热闹,与钱无关,他们不是说忙着赚钱,而是有更宏大的志向。所以,高校可以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做思考:
第一,学校要真正地提高教育的吸引力。提升学校、教师、课程的价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现在有些人认为,社会浮躁是由市场化经济导致的,但是,美国的市场化环境不是更热闹吗?为什么哈佛大学的学生还是在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而我们的学生却很少读这些经典作品呢?这需要思考,也需要引导。
第二,学生要保持定力,真正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和修养,而非着眼于眼前利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赚钱。美国高校的创新是科技的创新,创新的商业模式、技术模式能影响到数代人和全世界。像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都是抱着改变世界的决心在做事、在创新的。
总之,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学校和学生都要保持定力。
责编:赵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