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
对教育者来说,毕业论文是培养教育的一个环节、一种方式,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一种方式;对受教育者来说,是其成长的一个阶段、一次演习,学以致用的一种体验。
临近毕业,除了学完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准毕业生们都在忙着实习、找工作,不少学生因为最后一年事情太多而在临近毕业时才匆匆“赶制”论文。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1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1%的受访者直言身边大学生临近毕业“赶制论文”的现象多;50.7%的受访者认为这已经不能体现出论文存在的价值了;60.8%的受访者建议针对毕业论文实行“弹性学制”,将集中在学业末期的论文设计流程拉伸至整个学习期。
“赶制”之下,毕业论文写作似乎成了如老百姓“赶集”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们能想象的吗?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临近毕业“赶制”论文并非个别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大学生身上,几乎成了不少毕业生下意识的选择,其中,有毕业论文日渐“鸡肋化”的因素,更有对毕业论文性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原因,当然,学校和教师的纵容及社会功利氛围的影响也不应被忽略。正因为如此,不应单就“赶制论文”说毕业论文,而应站在大学生学术思维锻炼和创新能力培养、站在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进行观察。
本科毕业论文何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和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实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或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教育部在《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本科生毕业论文应该进一步加强。可以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顺利毕业获得学位的前提条件之一,而且赋予了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学术训练和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学校和教师,还是对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必须正视、认真严格完成的教育教学过程。
吊诡的是,临近毕业“赶制”论文似乎表明,毕业论文已经不是需要严肃对待的学业,相反,凑合、应付乃至抄袭、拼凑成了“法宝”,这样的不正常成了“集体的选择”,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要追问本科论文何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学校教师不重视、学生不关心,在笔者看来,就要厘清围绕毕业论文产生的种种争议。
其一,以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进行简单的类比,试图说明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倒掉”。正如文中开头的新闻调查所指出的那样,50.7%的受访者认为这已经不能体现出论文存在的价值了。那么,“毕业论文”真的穷途末路了吗?如美国的一些大学,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但笔者以为,简单地用国外和国内作比较有失之简单化的嫌疑。要知道,并非所有的美国大学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有的还是强制性的,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在哈佛大学,撰写学位论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应对的挑战。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档案中,本科生的论文像博士论文一样被编目,以供借阅。尽管美国的学生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可是他们的很多课程都是通过学期论文或研究综述来考核的,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量可能比国内的学生还多。因此,用国外事例进行简单化比较是严重的“水土不服”。
其二,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论文可以取消或保留。高校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可以用不同方式区别对待。如有人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学校,可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大学及相关专业则不宜取消毕业论文。这看起来很有道理,如果回归到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恐怕就可以认为是相当不合时宜,甚至是违规。事实上,假如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写一篇消息就可以代替论文的话,那么,这样的学习在中学阶段就可以完成,何必等到大学阶段呢?
其三,不能取消,但要进行细化、完善。这是一种骑墙的态度,有合理的成分,但难以服人,无法自圆其说。众所周知,我国大学是典型的“严进宽出”,在学生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欠缺,如果再把撰写论文这一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环节去掉,后果恐怕是可以想象的吧?毕业论文一旦取消,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缺少了重要的抓手。要知道,毕业论文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期间所积累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考查,毕业论文质量反映学生专业学习的水平,是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而“赶制”论文现象却难以体现其真正的意义,在笔者看来,不是毕业论文如何“改进”的问题,而是如何重视和加强管理的问题。
仅仅是“就业难”惹的祸?
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急速扩张所引发的教学质量问题、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专家明确表示,中国几乎成为论文的制造工厂,真正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十分鲜见,发论文交版面费也成了学术刊物的中国特色现象。因此,“上梁不正下梁歪”,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跌厉害,再加上学校和教师“体谅”学生,担心写论文影响找工作,纷纷降低标准,甚至对抄袭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毕业论文成了若有若无的存在。
事实上,毕业论文“赶制”现象的出现,绝非是就业难造成的,而是有着诸多原因。一是学校重视不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仅仅停留在“纸面规定”和“口头强调”上,没有真正把毕业论文写作当作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有不少大学不愿意以影响就业率为代价,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严格把关,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潦草敷衍。二是学生不认识、不了解毕业论文的性质,甚至把论文写作当作是额外负担,或者以毕业论文与就业没有关系而拒绝之。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认为,当前大学本科生写论文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平时缺乏学术训练,找不到可写的题目;二是找到题目,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不知道如何了解相关的学术知识和前人研究情况,以至于不能进入研究状态;三是不了解学术规范,把论文写成了散文、随笔式的东西。除此之外,学生有应付毕业论文的“潜规则”。报道显示,“第一步,在知网上搜索作业关键字,选两到三篇文章,发表时间间距要大一点;第二步,读过文章之后,选取观点与论文题目相近的段落,拼接到一起;第三步,改标题,开头和结尾一定要自己写”,甚至用“只引用一篇叫抄袭,引用10篇就叫借鉴”来辩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哪怕是神仙,对毕业论文也无能为力了,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因果关系。endprint
所谓就业难影响毕业论文仅仅是借口,既是学校的借口,也是学生的借口,更是社会功利氛围和投机心态在大学校园的折射罢了,也反衬着我国不少高校沦落为“流水线”工厂和成为兜售文凭的尴尬场所。
实用逻辑阉割了本科论文存在的根基
此前,有高校出台了《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就曾引起人们对大学毕业生毕业论文的争论。在“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在乎论文水平高低”和“很多学生是为了学位去应付论文”的前提下,毕业论文掉进了实用主义的泥潭。有用就重视,无用就放弃,或者做做样子。反过来,我们可以反问一下:如果用人单位在意论文水平,就不会有赶制现象了吧?
不少人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本科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而不再是研究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重要目的的毕业论文不再符合时代需要了。加上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的传统,在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上把关不严,极少有学生因论文质量问题而拿不到学位。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能否能拿到学位丧失了约束力,毕业论文应有的考核功能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因此,奇怪的、荒唐的论调出现了——与其让学生去粗制滥造毕业论文,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了事。
仔细分析就可看出,这是颠倒是非的推断,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落脚点是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而非任由其堕落。从本质上说,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取舍显现,也是不负责任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是由大学的性质决定的。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场所,这意味着自由探究与批判精神的养成。从社会分工来看,大学教育与社会其他机构不一样,它是教育机构,而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人类活动,由包括毕业论文在内的严密的教学环节构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其计划性与组织性都将难以体现。对教育者来说,毕业论文是培养教育的一个环节、一种方式,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一种方式;对受教育者来说,是其成长的一个阶段、一次演习,学以致用的一种体验。总之,勿让实用主义思维主宰“本科论文”命运,一时实用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可能就不“适用”了!
毕业论文写作是个体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蕴涵着创新的因子,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折射,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现实中,尽管有的学生平时考试成绩不错,对书本内容掌握较好,但未必能写出一篇有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赶制论文”抽空了毕业论文存在的根基。大学应审慎对待“赶制”论文现象,从培养创新人才和严肃论文制度的本意出发,找寻病因,不仅不能任其蔓延,而且要让本科论文早日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责编:赵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