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在科普场馆中的实践

2016-09-29 14:16
科技视界 2016年20期

李熠

【摘 要】新时期科普场馆的讲解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肯定。随着科技与信息的飞速发展,创新讲解模式成了必然趋势。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的特点和科普讲解的发展趋势,论述此种讲解方式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并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论述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模式的应用效果,提出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开放式环境;互动讲解;科普场馆

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课堂,科普类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重要的科普教育职能,讲解则是场馆最重要的传播与教育手段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在开放式环境下如何去开展互动讲解,激发观众探究学习的兴趣,事半功倍的达到教育目的,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还不够深入。

1 科普场馆讲解发展新趋势

博物馆讲解是将博物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也是连接观众和博物馆之间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博物馆讲解的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与传统讲解相比,新时代的讲解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变化:一、从普适讲解到因人施讲。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开发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人群的讲解词。“因人施讲”逐渐成为博物馆讲解的核心理念。不同类型和年龄段的观众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和需求不同,对观众进行细分,开发出符合不同人群各自特点的讲解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等许多国际优秀博物馆网站栏目都是以不同的适用人群进行划分,如亲子家庭、小学生、初中生等。二、从知识灌输到互动交流。传统的讲解以讲解员的单向知识灌输为主导,观众被动的接受知识。现在讲解员会与观众互动沟通、交流讨论,引起情感及思维上的共鸣,激发观众对于知识的探知欲望[1]。三、从概览介绍到深度讲解。信息封闭、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在博物馆获取的知识大多仅限于表面的介绍。如今身处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观众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便捷且多样,除了展品本身的知识外,越来越多的观众希望能够了解是标本背后的故事、所体现的科学知识等更为深入的知识内容。

2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的定义、优势和模式

2.1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的定义

“开放式环境”中的“环境”是场馆的常设展区。“开放式”主要是从场馆参观群体性质上来定义的,意指观众的流动性和随机性。在开放式环境中,展区参观人群是随机流动的,无时间和数量的限制,这就明确了讲解受教对象的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参观目的和行为方式均呈多样化。

“互动讲解”就是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与受教者相互间有言语、眼神、行为甚至思想上的沟通交流,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目的。

开放式环境下的互动讲解就是在场馆常设展区内,参观人群随机流动,讲解员根据现场观众教育背景和爱好兴趣,有针对性的和观众进行有交流、沟通的讲解活动。

2.2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的优势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打破静态展示方式,提升观众和自然的亲密度。科普场馆展品陈为静态的生物标本或化石,虽然已经设立了不少互动展项和活体养殖区域,但可供普通观众近距离触摸、深度互动的展项还是不够多。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通过在讲解过程中提供可供近距离观察和触摸的标本化石,生动的进行“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激发参观者对于知识的探究兴趣。二、创新讲解模式,提高观众和讲解员的交流度。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根据现场观众的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构建适当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Roy Ballantyne等人对不同旅游景点游客的环境意识、兴趣和动机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了博物馆[2]。研究发现在“学习和发现”上,博物馆最高。由此可见,博物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公共场所。

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为参观者构建了一种智力开发型的教育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讲解员与观众始终处在真诚、平等、透明的对话之中[3]。

2.3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的讲解理念,适应社会和公众的各种文化需求,是新时期赋予科普讲解人员的新要求[4]。

传统讲解模式中,讲解员在整个参观讲解中起到主导作用,参观者扮演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这种讲解模式让观众获得了某种信息或结论,却没有让观众体会到“如何去学习感知某种知识或展品”。开放式环境下的互动讲解模式,博物馆讲解人员和教育人员是观众自行建构知识的助长者和谘商者,他们要鼓励观众假设、解释、质疑,要让观众分享他们的看法、体会和思考等,帮助观众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最终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 科普场馆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实践——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

3.1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开放式科普环境

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式环境主要由十个常设展区组成。依次为: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上海故事、生态万象、生存智慧、大地探珍、人地之缘、缤纷生命以及未来之路。观众在展区中自由进出,随机流动,无固定性和针对性。

3.2 上海自然博物馆互动讲解的开展情况

本馆打破传统单向的讲解模式,为更好的在讲解过程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特别定制了辅助讲解工具—小推车。推车上有专门放置标本、化石、模型的抽屉,也有车载音响、PAD设备,用以播放视频音频。讲解时,讲解员可以边讲边把相关标本化石拿出来让观众观察触摸,也可以与观众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解答疑问。

3.3 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实践

本馆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活动每场为半小时,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讲解,地点为与讲解主题相关的展区内。以现场随机召集观众的形式组织实施。讲解时,不拘泥于通常的站立,可站、可走、可坐,由讲解员结合讲解主题和现场展品,根据随机受众者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借助演示道具、仪器、标本等,组织开展讲解、交流和讨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策划开展了7个展区20个主题的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活动。7个展区为:演化之道、上海故事、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缤纷生命、大地探珍。20个讲解主题分别涵盖植物、鸟类、地质、昆虫、古生物、古人类学、底栖生物等各大学科专业。

通过下面动物雌雄有别和昆虫发育两个主题的讲解方案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的实践应用。它主要强调了讲解员与受教者之间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

方案一:

安能辨我是雄雌讲解方案

1)基本信息

主题:动物的雌雄

地点:缤纷生命展区“雌雄有别”展项群

时长:30分钟

2)活动流程

(1)招募开场

招募现场观众在坐垫上坐好,“吧主”简单介绍今天的聊天主题。

(2)话题一:互动问题1:让现场的小朋友们说说,在他们眼中,觉得男生和女生有什么区别?

“吧主”简单开场后,向参与者提问话题一,让现场的小朋友们对“雌雄”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3)话题二:大家知道不同的动物的雌雄如何在外表上体现出来吗?

“吧主”向参与者提问话题二,根据我们现场的三个雌雄展柜,分别从不同种类的动物出发,去交流探讨。

蟹的雌雄 —螯肢、肚子的形状

鸟的雌雄—以鸡形目为例,羽色、肉冠、肉脚、尾羽

昆虫的雌雄—实物与标本相结合,鄂部、个体

(4)互动环节:大家都来找一找

“吧主”可以结合展项群的三个展柜,先让参与者自己去辨认展柜中成对的动物哪个是雌哪个是雄,以及判断雌雄的原因,再公布正确答案。在公布答案时,再穿插讲一些不同动物雌雄辨别的方法和特征。

(5)话题三: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雌雄间的差异对于动物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6)话题四:关于雌雄,你有什么疑问?或者你想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看法?

3)背景知识

(1)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通过基因重组形成新个体,相当于我们把两个人写的作文再重新排列整理了下,新的作文很有可能比原先的好。进化意义:有性生殖的子代因为基因重组产生变异,应激能力增强,更有利于适应环境,同时也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进程。

(2)动物的“性二型”:

在动物界,不管是比较低等的昆虫,还是比较高等的鸟类,猩猩猴子等哺乳动物,在众多的动物类群中,雌性和雄性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外生殖器上,而且还表现在体型的大小、体色的不同、声音乃至行为的差别上,这些差异,我们把它称为“性二型”。正是由于这些外观上的不同,我们只要通过观察动物的外形即可确认雌雄个体。

(3)一些特例:

●竹节虫:雄性个体比雌性小,相对来说体型小所需要的实物量也小。

●夜:雄性小而瘦,会飞,雌性不会飞。展柜中有一种天牛也是如此,交配时都是雄性去找雌性。

●清白招潮蟹:雄性的一对螯肢一大一小非常明显,小的为觅食所使用。

●彩鹬:雌鸟颜色较为艳丽;雄鸟个体较小,颜色较为暗淡。彩鹬是有名的性别角色反串的少数鸟类之一。繁殖期由雌鸟占域求偶,伴随着求偶行为(雌鸟追逐雄鸟),雌鸟在夜晚和晨昏会发出特殊的求偶叫声。彩鹬是一妻多夫制,不过并非同时多夫,而是依次与不同雄鸟交配后为他们各产一窝卵(这样雄鸟知道孩子们是自己的,更有意愿孵卵育雏)。雌鸟和一只雄鸟交配后几天都形影不离直到产下两枚卵后,雄鸟就开始自己孵卵了,待雌鸟产完第三枚卵就不与雄鸟呆在一起了,等到产完第4枚卵雌鸟就离去(偶尔也会回来产第5枚),由雄鸟单独孵卵、育雏。雌鸟并不孵卵,因而一旦发生雄鸟弃巢的事件,鸟宝宝们就没有机会出生了。

方案二:

虫大”十八变”

1)基本信息

主题:昆虫的变态发育

地点:缤纷生命展区昆虫的大小有序展厅

时长:30分钟

2)活动流程

(1)招募开场

招募现场观众在坐垫上坐好,“吧主”简单介绍今天的聊天主题。

(2)话题一:你喜欢昆虫吗?为什么?

“吧主”简单开场后,向参与者提问话题一,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

【允许有不同的观点碰撞,不必费力扭转或评论大家的想法。】

(3)话题二:你饲养过哪些昆虫?

“吧主”向参与者提问话题二,大家一起分享昆虫饲养经历,邀请“嘉宾”展示饲养的昆虫、分享饲养经历。

(4)话题三:通过今天的活动,你对哪种昆虫印象最深刻?

(5)话题四:现在你喜欢昆虫吗?各自谈一下喜欢昆虫的理由。

(6)话题五:关于昆虫,你有什么疑问?或者你想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看法?

3)背景知识

(1)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昆虫从卵中孵化,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绝大多数昆虫的生长发育要经历至少两次以上大的改变,这种变化是彻头彻尾的大改变,我们称之为“变态”。自后一次变态完成,就意味着昆虫终于到达成熟阶段,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也就是“成虫”阶段。不同的昆虫,变态方式也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根据昆虫胚后发育各时期的外部变化,我们把昆虫个体发育的形态变化分为无变态、半变态、全变态三大类(关于变态的分类,不同的教材方法不同,一下内容参考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昆虫学概论》第三版)。

①无变态:比较原始的发育类型,如衣鱼、石蛃,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形态像缩小版的成虫,仅缺外生殖器。成虫性成熟后还能继续蜕皮。

②半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三个阶段,卵——若虫/稚虫——成虫,没有蛹这个阶段。陆生半变态的昆虫幼虫称为若虫,如螳螂、蝗虫、螽斯、蝉等。水生半变态昆虫幼虫称为“稚虫”,如蜻蜓、蜉蝣、石蝇等。若虫/稚虫翅未发育完全。

③全变态(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如甲虫、蜂、蚁、蝶蛾、苍蝇等。不同目的昆虫,蛹的分类也不同。

【以上资料参考自:严莹,黄宝平.《酷虫成长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几种昆虫生活史举例

生活常见种推荐:

柑橘凤蝶

菜粉蝶

蜻蜓/豆娘

昆虫大小有序展项推荐:

太阳蛾

蓝闪蝶

兰花螳螂

亚克提恩大兜虫

4 思考与启示

4.1 做好引导,变“看热闹”为“看门道”

从开放式互动讲解在本馆实践的效果来看,开放环境造成的观众随机性使得受教者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观众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与进来的,这部分人群不能积极而投入的参与到学习和思考中,势必会影响讲解的互动效果。这就要求讲解员有良好的引导能力和观察能力,把看热闹的观众引导到互动人群中来。

4.2 树立“以人为本”的讲解新理念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科普场馆与高科技开始有了亲密接触,但究其根本还是要“内容为体”。以物为本,更要以人为本。科普场馆讲解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讲解理念,才能更加关注观众,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让观众有更多的参与感,从而到达传递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文明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Weiler,B&Ham,S.H..Develeopment of a Research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the Visitor Outcomes of Face-to-Face Interpretation[J].Visitor Studies,2010,13:2,187-205.

[2]Ballantyne, R&Packer, L&Hughes, K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terests and motives of botanic gardens visitors:Implications for interpretive practice[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439-444.

[3]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M].文物出版社,1993:23-24.

[4]葛云莉,赵翀.中国博物馆讲解工作百年回顾与展望[A]//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