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夸美纽斯的教材观及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2016-09-29 03:08郭一凡
现代语文 2016年7期
关键词:启示

○郭一凡



试论夸美纽斯的教材观及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郭一凡

摘 要: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其教材观,如教材内容是现世生活的反映,教材编排要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教材编排要整体先于局部等,这些见解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夸美纽斯 教材观 语文教材编写 启示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是捷克伟大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材编写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借鉴意义。

一、夸美纽斯的教材观

1.教材是现世生活的反映。夸美纽斯虽然认为现世的教育是为来生能够步入天堂做准备,但是他的目光却始终着眼于如何在现世获得更好的教育。“来世和永生只是理论上的虚悬一格,落脚点已转移到现世生活”[1]。学校的教育必须是“真实的、充分的、鲜明而牢固的”[2],“所教和所学的科目必须对生活有用”[3]。他认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儿童实际生活,一切能够进入儿童感官世界的作品都可以作为素材。在《世界图解》里,全然不见上帝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世间一切主要事物乃至生活行为”。[4]

2.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儿童的学习心理是从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的。因此,教材内容的编排要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保证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始终与儿童的理解力相挂钩,“使学生首先学会与他的理解能力最接近的,然后是中等近的,然后是较远的,最后是最远的”。[5]夸美纽斯认为教材内容的编写应尽量从学生最熟悉的教材入手,首先调动儿童的感觉器官,“智慧的开端存在于对事物本身的真正知觉中”。[6]只有对事物有所知觉才能进而理解事物。

3.教材编写要便于学生自学。夸美纽斯认为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如何从丰富多样的内容中归纳出简洁的知识纲要是教材编写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每一所学校都要编写出这一类教科书即应为一切教学科目编写出完善、彻底和准确的纲要”[7],简单而完整的纲要代表着整册教材的知识精华,学生在拥有整体的知识框架基础上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使他们在必要时能够不需要教师的帮助自己进行学习”[8]。

4.教材版面设计要留有空白。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较好的教科书分成章、节、段,在边缘和行与行之间留有空白。”[9]这里的“空白”便是为师生的教学互动留下思考的空间。教材体现的是编写者的意图,而教师是将“教”材转化为“学”材的关键人物,这一转化过程必然包含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自身对教材的独特感受,教材的空白设计正是为师生对教材的思考留出了空隙。

二、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1.教材选文要凸显实用性

课文部分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占的篇幅最多,“课文的质量往往决定着一套教材的质量”[10]。语文学科是一门关于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了选文内容的实用性。所谓“实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选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指选文内容能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因为“一个人倘若缺乏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恐怕表达自己的基本要求都会有困难,又怎能与人正常交往?更遑论胜任工作了”。[11]夸美纽斯认为,“好教材就是值得知道的东西。”[12]这里“值得知道的东西”正是指“凭借课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现实的生活……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生活的能力”。[13]因此,选文的实用性在于提供贴合实际生活的课文来锻炼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我国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人文主题组元的,入选的范文都要服务于所属单元的人文话题,那么,学生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能否从文本学习中获得言语能力的训练,这是我们教材编写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2.练习设计应体现阶梯性

课后习题作为教学的突破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好的课后习题设计不仅能够完整地呈现学习目标即“学什么”,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怎么学”。因此,习题的设计要具有阶梯性,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的课后练习为例:

(1)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4)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将春天比做别的什么呢?

上述例子中,第1题是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第2题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看法,第3、4题是对全文中个别语句的理解。

正如前面谈到,科学合理的课后习题设置应该能反映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按照学习顺序应该是词句——段落——篇章。而《春》的习题设计却是将词句的理解放在了篇章理解之后,笔者认为更好的做法可以从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入手,“一章以一句贯”,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再把握文章基调并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最后可以借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以读促说”的目的。笔者特意从法国语文教材中摘取了一段课后习题设计(课文略)[14]:

(1)谁是远征的领头人?

(2)本课文提到兔子有两种跑动方式,请你描述一下。

(3)为什么兔子容易疲劳?

(4)进入树林以后,它们有什么感觉?

(5)小核桃(兔子名)的什么主意让伙伴们又有了勇气?

五个问题层层深入,首先是最简单也是学生最易理解的问题“课文描写的是谁”,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在为后面做铺垫,接着提到了兔子的生活习性即“跑动方式”及“疲劳的原因”,最后点明了兔子在遇到险境时因其自身的习性而做出的选择。这种习题设计按照学生阅读文本的顺序逐层展开,使学生通过做习题而一步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3.助读系统应具有指导性

教材助读系统是指为了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课文插图、课后注释及附录等。助读系统作为教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学生与本文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桥梁。以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教材中的单元提示为学生阅读定下了感情基调,选文的附录部分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济南的冬天》两篇经典散文在附录部分分别出现了关于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的讲解与举例,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再如宗璞《紫藤萝瀑布》的附录部分也添加了有关宗璞的其他文章,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每篇课文的内容提示更倾向于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而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点。如莫怀戚《散步》的提示:“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细细品味,在你的脑海里会浮现济南的冬天的情景,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爱山水、爱生活的情怀。”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没有没过类似经历?这‘悬崖上的一课’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可以看出,这些内容提示侧重于学生的整体感知,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少之又少。

4.教材结构应讲求科学性

a.注重单元之间的逻辑性。夸美纽斯认为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后学的要以先学的为基础,“后面的学习不是介绍新的教材,而只是孩子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成分的扩展”[15]。正如“叶子、花、果实从树上的蓓蕾中产出,而在来年又长出新的蓓蕾、新的嫩枝,从中长出叶子、花、果实。”[16]语文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课文之间知识点的联系,及单元之间话题的延续性。就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而言,每一话题组元看似是一个整体,但是,前后单元之间在知识的习得、话题的讨论上却没有多大联系,因而,每个单元的学习是孤立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是零散的、混杂的。学生的各种学习经验没有按照逻辑关系组织起来,获得的知识难免是片面的、暂时性的,无法生长和持久。

b.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如前所述,从丰富多样的课文内容中归纳出简单清楚的知识纲要是教材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7]反观我们的语文教材,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待教师讲解课文之时方能有所了解,而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是茫然的。这种茫然来源于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无知”。那么如何从“无知”变为“有知”,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生要大致了解教材的整体知识框架。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进行了构建“语文知识树”的探索,即在学习任何一册语文教材之前先要熟悉全部语文教材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学习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在教材编写时是否也可以列出必要的知识纲要,使学生能够在了解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呢?

c.版面设计要留有空白。教学过程是“教”材向“学”材的转化过程,只有教师在真正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达了编写者的意图,而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感受恰如其分地理解文本,这样的转化过程才能说是真正完成。因此,在教科书的页面设计上必须能够体现出师生各自对文本的理解。这需要在课文的旁边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学生阅读时做批注、写感想,在选文的最后可以留出一栏作为“教学札记”,以便教师在备课或结课时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写入其中。教材的空白化无非是为文本、教师与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

注释:

[1]任宝祥等译,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简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2][3][4]任宝祥等译,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第87页,第88页。

[5][6][7][8][9][12][15][16]任钟印译,[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第168页,第158页,第158页,第265页,第308页,第113页,第137页。

[10]谢利民,钱扑主编:《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11]刘光成:《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3期,第11页。

[13][14]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第306页。[17]王乃森,徐林祥编:《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郭一凡 湖南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