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水,冷 倩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目前,相比于传统融资方式来看,供应链金融属于一个新事物,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供应链中的产品雏形早在19世纪得以萌芽,如在夏威夷的谷物领域内,仓单是发货者进行融资的工具。1916年,美国颁布《仓储法案》,标志着农产品仓单管理有效化,不仅是一个常规的结算方式,也能够向银行贷款。这部法案被视为早期供应链金融的首部规范性法案。20世纪初期,我国出现类似的抵押产品,如南京工商银行相继利用企业物料或商品申请贷款,利用提货单据进行放贷业务。
从现代层面上分析,早在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就形成了。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用户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强,大批量生产的单一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传统的制造模式明显适应性不足,导致交易成本提升。为应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企业巨头为寻求成本最小化而采用全新的开放经营管理模式:生产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企业采取全球性业务外包,企业间分工合作逐步取代企业内部分工模式;同时,物流概念的扩展衍生出一体化的物流理念,由此产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此后,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和中小企业的参与,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了交易成本等经济花费的提升,避免了分工效能与外包经营形成的“成本廉价”现象的出现。所以,现金流的监管很受重视:Stemmler建议健全存货监管、管理物流资产能够降低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成本[1]。
在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中,核心企业作为资金流的调控者,既希望延长兑付时间,确保现金流充足,也希望保障供应商迅速拿到资金,使资金正常流通。然而,只利用供应链企业间的配合,表面上可以减缓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实际却会将资金压力转移到上游中小企业,产生更高的资金成本,甚至造成融资困难,从而带来全部供应链资产成本的增加。此现象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为此必须利用第三方金融平台进行融资。所以,供应链金融就这样形成了。
Hartley-Urquhart最早提出运用供应链融资的理论设想探究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金融机构根据订单信息向经销商提供融资,当融资到期时,经销商利用销售款与银行进行结算,这一理念实现了供应链与融资的融合[2]。Berger与Udell对中小型公司融资情况进行了深入性的研究,利用新理念新思维总结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观[3]。随后,供应链金融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并逐渐变成全世界很受重视的金融新模式。
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全局管理的角度出发,打破了传统贸易合作关系的束缚,把融资项目通过供应链与金融单位结合在一起,推出一系列综合服务项目。广义上,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资金流的集成管理和提升整个供应链资金的流动效率。狭义上,供应链金融是根据交易对象设定的融资方案,包括应收账款质押/保理融资,存货抵/质押融资和仓单融资等。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营运资本优化或是贸易金融管理。
传统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往往注重公司内部而忽视供应链协作、注重资金管理忽视业务创新、注重财务因素忽视治理机制等,这越来越成为营运资金管理上的桎梏。由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也慢慢跨进过剩时期,导致商品流通市场出现一系列波动,市场发展趋势从卖方市场发展为买方市场,对于整个供应链而言,其上游加工厂商对下游经销商的依赖性增强,其主要体现在资产营运方面,即下游公司拖延上游公司的货款。考虑到上述情况,供应链金融的可操作性能够填补当前应收与应付实施策略的漏洞。供应商能够利用资金支持证券、应收账款证券化、保理或其他方式更好地解决应收账款融资问题。同时,供应链金融也能够提高公司营运的流动性,提升供应链效率。以下为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Agapiou最早将供应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在建筑行业供应链中,从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到房屋销售的过程中,建筑商是连接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同时为建筑公司及整个供应链条提供关键的营运资金,降低产品成本。其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为整个行业提供营运资金的支持[4]。
Antanies提出在生产效率、供应链成本以及客户成本之间存在相互的负相关关系,即“三角窘况”[5]。企业在制定营运管理规划时,很难同时实现最大化的资产使用效率、最小化的库存以及最大的客户满意程度,因此最优化的营运资金管理需要权衡各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随之,Colina从供应链、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管理三个部分重新界定营运管理的含义[6]。
Hofmann和Kotzab对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的支付条件进行分析,对比单个企业与供应链的现金周转管理,得出结论:不依托供应链的单个企业的资金周转明显不足,应该增加股东价值指标建立企业合作现金周转模型;同时,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单个企业现金周转最小化不能整体提升供应链绩效;核心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改善会造成上下游企业经营绩效减弱;而物流与资金流同步减少可增加供应链企业价值[7]。因此供应链企业价值的提升需要从物流和资金流管理角度控制资金周转期。
在资金成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存货的采购价格等方面。Peter认为,供应链融资能够帮助公司更好地管理资金流量,让公司利用缩短应收账款运转周期、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存货采购成本等手段增强营运现金管理效益[8]。Sadlovska基于全球化供应链,分析了跨国企业中买方和供应商之间的财务行为,全球化贸易可以缓解地域利率和融资渠道问题,通过增强支付自动化与能视度来增加应付账款时间、通过之前支付折扣流程减少货品销售费用,让供应商享受到多样化、规范化的第三方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一系列服务[9]。Wadhwa以横向供应链为探索主体,分析它对运用现金带来的影响程度,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利用供应链中的横向互助能够减少存货固有费用,减少订货时间,以此让加工厂商与经销商都能够减少营运现金流,降低运营压力[10]。Hollingshead把存货管理问题和企业财务监管与商业贷款并轨,他认为存货控制模式会对公司的运营资产成本造成影响,申请商贷者能够按照各类存货准确评估对应的存货融资风险与盈利[11]。
在国内研究方面,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对全球多个国家营运资金监管进行了深入性的分析,总结出营运资金监控基础理论的改革与创新:根据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的不同范畴,将营运资金划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并进一步将监管的重点调整到销售路径上来,能够为完善供应链金融的营运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12]。李心合、叶玲基于经济人模型构建的主流财务理论,将供应链作为内生变量,修正了单一经济人假设,使供应链营运管理既关注价值创造,又重视利润分配问题,完善了嵌入供应链的公司财务理论研究[13]。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方面,刘莉总结了Beamon、Gunasekaran等学者对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研究,提出了从供应商绩效、顾客响应速度、供应链柔性和供应链成本四个维度对供应链绩效进行研究[14]。宫丽静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应收账款效能、供货商信誉、供货商实力与战略协助方对公司营运管理造成的影响,其中,应收账款质量的影响最大[15]。逄咏梅、宋艳以上市企业为对象,研究了营运资产监管效率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通过调查总结出:资金周期和企业营运绩效存在负比例关系,但是和托宾Q值存在正比例关系;存货运作时间、应收账款运作时间都和企业营运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16]。
在寻求融资渠道的营运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以中小企业依托供应链为基础,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融通仓抵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担保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此外,通过实例说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和渠道监管的内在联系:顾客凝聚性、供应商凝聚性、顾客信誉期监控、供应商信誉期监控与货品监管,这五个要素对营运行为营运资产运作时间存在明显的影响。
另外,在价值链层面上市企业纯营运资产固有额和顾客有关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销售集中度与营运需求资金存在正相关关系。从实证角度,赵自强、程畅分析公司的上下游的关联性和营运资产、股利配置状况与资产风险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公司和重点供应商的关联度愈大,其资产风险愈低、具有营运资产量愈小、股利愈大;公司和重点顾客的关联性愈大,其资产风险愈高、具有营运资金量愈大、股利愈小[17]。
21世纪之后,供应链金融层面的探索不断加深。Hu指出,供应链金融属于一个高端模式,它是物流演变至供应链时期之后的物流金融形态,也属于现阶段一个相对于供应链货币流通与信誉的行为[18]。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物流属于一个关键环节:从初期的存货信用阶段,到供应链时代的物流金融。
在早期物流金融的研究中,大量文献假定供应链中的货物和资产是独立的,也就是说,企业或者在企业资金链有效的基础上确定存货与营运计划,或者不考虑物流因素制定财务决策。而在现实中,企业往往受银行贷款、风险融资等的影响很大。因此,下文涉及了资金约束下物流供应链金融研究;同时,存货质押担保融资作为物流过程中的创新模式,其风险控制指标的研究同样重要。
1.资金约束下的物流金融研究
Li、Shubik和Hu、Sobel等学者从企业价值决策目标角度分析,在资金约束和需求不确定时,相比利润最大化目标,追求资本红利期望现值最大化所实现的基本库存水平更低;通过多级库存模型,得到结论:资产束缚情况下多级的基础存货方案唯有符合次优标准[19-20]。Zeballos与Sieke在不考虑银行贷款约束下,通过设定最优订货模型,分析了资金约束与延迟支付对企业营运的影响[21]。
Buzacott首次在生产决策模型中引入“基于资产的融资”概念,即用每阶段生产活动所剩余的资金当作下阶段的资产或负债,取代了以往库存模型中预算约束的假定[22];Poe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物流金融业务中,指出存货与应收账款是基于资产的融资业务所主要考虑的担保物[23]。国内学者张媛媛、李建斌基于资产的融资理论,探讨了存货质押模式下库存管理问题[24]。
Dada、Hu通过资金约束下的报童模型研究了物流金融中季节性存货质押融资决策问题[25];同时国内学者李毅学等人也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企业的最优决策应该根据借款企业再订购决策而设定相应质押率,而且针对初始质押存货不同的借款企业,贷款下侧风险的限制对物流企业最优质押率决策产生影响[26]。
关于运用Stackelberg博弈分析的研究,Galdentey和Haugh研究了在资金管制下经销商和生产商间的博弈,得出经销商可进行套利的供应链企业设计[27];Lai、Debo等运用Stackelberg博弈分析不同方式下的供应链绩效,通过调查得出:在资产束缚情况下,混合方式的绩效成绩最大,不过供应商对预定方式比较青睐[28]。
2.存货质押担保下的风险控制指标研究
从风险的内生角度考虑,Wright认为在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中,存货的最终价值可能受到市场条件、借款企业控制等因素偏离事前评估值。因此,担保物品及其价格成为控制风险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动产担保物,如应收账款。Omiccioli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模型,研究影响担保物品数量的因素[29]。而担保物本身可能受到保质期限和季节性影响,Dada、Hu和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等作了相关研究。
从担保物的外生风险角度考虑,Chan、Thakor和Besanko等学者认为,利率是重要的风险控制指标,通过银行信贷配给的合适收益率与担保物组合对风险进行鉴定:偏重风险公司通常会考虑低担保与高收益率,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30-31]。对此,Boot认为,银行针对风险偏好借款企业应该采取高利率和高担保组合,即在道德风险下,单位贷款额度要求的担保数量应该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而增加[32]。国内学者将商业信用与存货质押模式相结合,通过存货质押模式定价模型,确定利率。
纵观发展历程,供应链金融以票据贴现业务为起点,Saulnier分析了美国应收账款融资的发展状况(主要业务为票据贴现)[33]。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政府成立了Nafin银行,目标是为中小企业的贸易结算提供短期融资,初期的供应链金融便由贸易融资思想逐步发展而来。在中级阶段,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理念,理论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Guillen等提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供应链模式的改进[34]。klapper对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与质押融资进行区分[35]。Vickery、Jayaram等学者总结了发达国家中应收账款与存货质押业务发展情况[36]。Basu通过对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研究,他认为通过预付融资订货可以降低物流的滞后性[37]。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初期是单笔融资业务的零散化阶段,随后,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步创新金融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丰富化。目前,金融业务网络化发展出现了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
在供应链金融进程中,各种融资模式的整合与创新势在必行,由此来看,多个融资方式的兼容和改革是大势所趋,那么从不同的角度,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客户的角度
以制造商的供应链为例,一个供应链至少包括以下节点: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和终端用户。在供应链中,所有企业都有融资需求,可以成为银行的客户。则供应链融资模式分为供应商融资、核心企业融资和经销商融资。
2.从现金流的角度
在供应链中,现金流缺口发生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应收账款、支付预付款和大量库存时。基于不同时期现金缺口发生情况,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分为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和库存融资。如图1所示。
(1)在应收账款期间:现金流量缺口主要发生在供应商之间的“库存”和“收到现金”期间。核心企业通过延迟或拖欠支付造成供应商资金不足。(2)在支付预付款期间:现金流量缺口主要发生在经销商支付预付款。此时,核心企业普遍要求经销商在交付货物前要提前付款,而经销商往往没有足够的流动性。(3)在库存仓储期间:现金流缺口主要发生在“以现金支付”和“库存出售”期间的上下游企业。因销售过程中出现大量流动性而导致企业面临资金流问题。
图1 现金流缺口示意图
3.从业务的角度
纵观世界多个商行的独特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有:(1)西班牙国家金融商业银行Nafin制造链条战略;(2)GE与伦敦资产融资企业的存货解决计划;(3)西摩银行——实物供货链与金融供货链之间的结合;(4)印度银行高新技术促进欧亚供应链金融;利用内部功能MAXTRAD促进离岸业务的独立外包运作。
我国研究者针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很多,早在2005年杨绍辉就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业务形式:融通仓集资、保兑仓集资与应收账款集资。随后,学者从融资活动发生的时间序列及质押物方面总结出供应链融资产品与服务的模式;从分析融资企业营运管理周期角度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产生了三种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保兑仓融资模式。《银监会热点问题调查研究报告》根据银行的担保方式和授信范围,从核心企业风险责任、债券控制以及抵押产品控制方面将供应链金融分为三类: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信息高科技已深入经济、管理领域,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在信息化时代里,以电商营运为核心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客户群形成庞大的电子商务交易数据库,将供应链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数据作为其金融信用的补充,实现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大风险载体的高效协同,降低了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强调互利性,因此,供应链各方应建立契约合作关系,通过构建技术平台,使供应链的可视性成为可能。在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中,大多都涉及了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应用:一类是金融机构直接提供技术平台和融资;另一类是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机构,金融单位仅仅推出集资业务。这项技术促成了买方、卖方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信息的可见性,并提供实时交易内容为融资企业提供信用记录。
根据Michael的研究,技术供应商是供应链金融的推动者,他们提供了一个连接商品交易和融资交易的透明化平台,该平台能够及时发现供应链中易触发风险的关键性事件[38]。显然,国外金融机构是建立在供应链关键事件基础上的供应链融资,如购买订单的分配和发票的获取。通过这个平台不仅金融机构能够跟踪关键性事件,及时对企业融资需求做出反应,而且信息和数据的共享性,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风险。Merrill等学者认为,传统的供应链是利用媒介、渠道构成的线性关系,影响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而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出现,促进了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连接,提升了信息的共享性[39]。Cavenaghi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于利用时时更新的数据来加速资金的流动,即通过第三方的信息沟通平台,缩短供求双方资金在银行的中转时间,同时对于银行而言,减弱了贷款风险[40]。
在国内,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全面改革,供应链金融线上化不断发展。对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来说,信息透明度低给银行的评价造成困难:银行需要强调票据与信用证的匹配。而线上化的供应链可视平台,有助于解决信息的非透明性的问题。目前供应链金融正处于向线上供应链金融转型的整合期。廉子英等学者基于原来“1+N”的模式,提出了“1+1+SCE”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构建三方合作平台,为整个供应链条提供资金管理服务[41]。史金召等揭示了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演进的三条主要路径:(1)供应链金融2.0: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2)电商供应链金融:获得小额贷款牌照的电商企业进行融资服务,如阿里小贷;(3)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依托自营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融资服务[42]。
1.订单可视化操作模式
订单可视化界面能够向银行提供信用证,显示整个供应链的合作流程:从预测、订货、订单到出货、接受和融资,并跟踪订单的状态。这种真实的信息可以作为银行信贷评估的参考。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订单可视化模式运行图
确认阶段:下游企业填写采购订单,上游供应商依据平台信息决定是否认可接受货单。发货时期:供货商认可货单后依照合同发货。下游企业在收货后进行确认。支付阶段:上游企业出具发票,然后由下游企业接收并进行支付。在整个过程中,银行利用可视化平台实时跟踪对运作环节进行监控,可更好地处理与预防信息失衡难题。
2.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
物流可视化属于一个依赖于互联网的实时服务方式,它可以动态性的反映货品的流通,以及节点企业的资产动态。银行能够从货物的实时信息中了解货物的流通情况和采购订单、销售订单中的货物,以便监控货物的风险和操作水平。
3.库存可视化运作模式
库存可视化可以更清晰地监管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的货品储存情况,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地监管和提高银行对货品的所有权。通过可视化平台可以获取全部数据:原料、半制品、在加工品、成品和营销商品存量,当物品为担保物时,信息传递和货物仓储的明确性可减少融资风险。
Siskin认为,存货质押融资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质押物的价格变动和质押物品的变质。所以加强对存货的监管和评估是必要的,但因为金融机构直接监管的成本很高,因此逐步引入了第三方物流的评估和监管[43]。Barsky和Catanach转变了传统的风险评估方式,他们认为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不应单从静态角度分析,而是引入了动态思想进行了融资过程风险分析,他们运用风险分析模型将业务风险分为五种,其中业务过程风险为核心要素[44]。此外,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还应该考虑信息共享的风险。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考虑八个重要风险因素:生态环境、市场运作、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公司文化、信用风险、行为风险和信息传递风险。除了上述八种风险之外,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认为,操作风险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风险会有不同划分(见表1)。
表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企业的风险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企业财务状况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如利率、能源价格等,而这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是相同的,被称作因果传染;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直接关系链会导致企业违约的关联性,如供应链、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彼此贷款关系等,此对关系链的形成带来直接性的影响,造成一个公司经营不景气传导到另一个企业,被称作信贷违约传导。
对于借贷风险的考量,其传统方式主要有:信誉评级方式、信誉评分方式、影响力较大的5C方式、Zeta模型、五变量Z-score模型与神经互联网方式。现代模型共有四个,其分别是Credit Portfolio View、CreditRisk、KMV与Credit Metrics。但这些模型只考虑因果传染因素,并未考虑信贷违约传导。
现阶段,国际科研领域内的学者针对信誉风险传染的探索,重点是集中在简约模型上。Dvais属于首个分析信誉风险传染的学者,其指出在直接关系链中,一旦债务人发生违约,则风险会向高等级转换,此时,其他债务人的违约强度随之上升[45]。关于违约风险传导的模型主要有三类:
1.双随机违约强度模型
违约模型往往依赖于双重随机假设,即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公司的违约强度传染路径是独立的泊松传导。Das等分析了1979—2004的违约及公司数据,以检验上述假设[46]。然而,结果不支持双随机的默认强度模型,导致的结论是:模型需要进一步考虑聚类违约。而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变化是聚类违约导致破产的原因。
2.违约条件概率模型
违约条件概率(CoPoD)方法是利用可识别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来确定违约的可能性。Basurto利用CoPoD方法对中小企业贷款违约概率进行建模[47]。部分学者利用条件概率模型研究国家之间的违约风险溢出效应。
3.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主要用于非平稳的违约以及网络风险的评估。Schellhorn、Cossin构建结构模型,考虑了随机性和周期性网络结构。Edirisinghe从现有的公司价值模型和历史事件出发,提出一种结构模型,分析企业之间风险传导的影响[48]。其他程式化传导模型也被提出,Kraft等人提出包括传染效应的违约模型[49],Davis将伯努利随机变量应用到模型中研究违约分布和违约传导的可能性。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21世纪以来,供应链金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面对不同产业各类融资模式的涌现,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到供应链金融实践中。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线上化,使得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共享程度提高,融资效率提升。本文根据之前的探讨内容,总结了一些个人意见。
大家认为,供应链金融的定义是指全部供应链条的集成管理。那么管理的目标是什么?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是提升供应链资金流管理,还是加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这个目标的设定仍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供应链金融行为具有复杂性。相较于传统放贷业务,银行对受信企业的评级不再强调行业、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转而强调企业的真实交易背景和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这种转变往往只关注核心企业而忽视供应链间的传导效应。供应链金融这种短期融资方式,一方面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另一方面,却会加重供应商成本和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供应链在短期内会呈现收支均衡,但长期来看,风险诱导因素很多,可能会反弹为更不稳定的融资状况,导致更高的供应链风险。因此,银行需要将局部风险控制转向全局风险管理。
理论研究中另一个问题是将溢出效应引入风险管理中,从文中的第五部分可以看出:风险传导分为因果传导和信贷违约传导,但目前很少涉及企业间信贷违约传导。那么不同传导方式间的差异有哪些?它对供应链金融带来哪些影响?此类中问题是需要大家思考的。所以,怎么把供应链变量与风险传染论模型结合起来,是供应链金融理论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难点。
无论从理论或是实践层面来看,对供应链金融的分析大都集中在对融资公司金融状况的研究,并且针对供应链金融的探索,最重要的是需要更好地考核供应链金融的实际状况。
财务报告属于商业银行授信研究的重要工具,供应链金融的处理对象是公司固有资产集资,同资产债务报告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而且国内商行的信贷准则大部分属于抵押借贷方式,利用研究资产债务报告的资产业务,能够将一些金融贸易背景优质抵押担保物筛选出来,利用供应链集资公司提高现金流额度。所以,分析公司财务报告是进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关键依据。目前,供应链金融线上化发展,电商企业与传统公司相比,在营收模式和价值评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传统财务报表分析难以完全适应电商企业,因而描述电商企业资产和经济活动的数据尚无统一标准和规范。
另外,供应链的不清晰论定会对供应链金融的实施效率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前,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仅涉及汽车、钢铁、能源等几个行业,根本原因是供应链管理薄弱,供应链成员关系界定松散,导致中小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以及基于供应链的声誉效应和违约成本构造困难。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滞后于业界实践。在我国,供应链金融的推广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因此,获取中小企业金融信息对进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探索是极为关键。当前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有两个:其一是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以及实地调研数据,这些数据的优点是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但缺点是公开披露的数据有限;对于非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者获得和使用都比较困难。此外,电商企业的金融数据多局限于互联网平台的交易记录,这些资料直观地表明了公司的金融情况,不过对活动的决策因素反映不明显。其二是来源于金融机构,无论对于理论探讨还是实证分析,这些数据都具有宝贵价值,遗憾的是这些数据目前尚未被完全公开使用。
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看到供应链金融的引入有利于银行对供应链利益在节点企业之间的分配,提升供应链绩效。但供应链金融在业界实践和学术研究中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蕴藏巨大的研究价值,预示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和风险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