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习作内容的三个“回归”

2016-09-29 02:19戴树琴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回归习作内容

戴树琴

【关键词】习作 内容 回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38-02

一次清明节,学校组织师生参加扫墓活动。活动结束后,一名学生问道:“老师,今天怎么不布置写扫墓的作文呢?”得知不用写作,这名学生大失所望:“我前几天就把今天扫墓的作文写完啦!”其他同学大笑。这件事反映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作文普遍呈现出虚假、空洞的状态,文中根本没有真实的生活体现。而其他同学的笑,多半是幸灾乐祸,嘲笑同学多写了一篇作文,体现了对习作的逃避心理,怕写是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综观当前习作教学,学生习作内容沉闷单调、索然无味,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成人化的习作设计,使学生对原本可以畅所欲言的习作失去兴趣。究其原因,学生本位的缺失是习作教学失去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习作教学成为教师个人或少数优秀学生的能力展示。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远离假、大、空,让更多学生爱上写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对习作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由制造内容回归真实生活

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习作教学提倡“真”,“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习作2》的教学为例,习作要求学生对父母说“我爱你”,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再把整个过程写下来。我们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通常非常含蓄,尤其是长辈和晚辈之间存在一定的情感表达障碍。城里的孩子和父母之间亲密交流相对频繁,学生要把“我爱你”说出口也许更容易一些,而农村孩子跟父母的交流相对较少,即使交流也用方言,一些学生跟父母说了“我爱你”之后,往往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但是学生们又不得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习作任务,于是便有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杜撰文章。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会为父母分担家务活,这些小事体现出了他们对父母的爱,学生只要把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小事写出来,就能传递出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情感。如一位学生选择“三八”妇女节送花给妈妈这件事来写,习作片段如下。

妈妈最喜欢百合花,我打算送妈妈一束百合花,祝她和爸爸百年好合。

拿定主意后,我刚准备出门,却看见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大风裹挟着雪花漫天飞舞,顷刻间,天地之间一片苍茫。看到这种景象,我退缩了。我打了一个寒战,把身子缩进厚厚的棉袄里,心想:这么大的雪!要在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去给妈妈买花吗?还是明天再买吧!可是,我又马上想到妈妈在雨天里送我上学,在大冷天里给我买棉袄,在太阳下帮我买冰淇淋……我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次也让妈妈当一次我的“掌上明珠”吧!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我拿起零花钱和雨伞,去为我最亲爱的妈妈买一束百合花。

上天好像也被我的孝心感动了,雪停了!

习作内容基于现实生活,学生才不会被主题束缚,才不会写出了无生趣的作品。习作教学由制造内容回归真实生活,学生在愉悦的生活情境中写作,才能写出有生活真实的作文。

二、由成人视野回归儿童化建构

尽管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大都做到儿童化,但精心设计的习作内容难免是从成人视野出发,比如写颁奖词的习作形式是从《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借鉴而来。从成人角度来看,《感动中国》里的颁奖词饱含深情、感恩励志,让许多人深受感动,但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能感动他们的往往是身边的小事,这些颁奖词距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而只要是写名人、伟人的课文,颁奖词又成为常见的习作形式。如教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学生要给谭千秋老师写颁奖词;教学《船长》一课,则要给船长哈尔威写颁奖词;还有教学《负荆请罪》时,也要给蔺相如写颁奖词。写颁奖词这样的习作练笔只能让学生学会矫情地表达,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毫无益处。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换个角度设计习作内容。课文是一部剧本只有两幕,第一幕是蔺相如和门客的一番对话,廉颇没有出场。第二幕是廉颇负荆请罪,剧情急转直下,廉颇由原先的傲慢无礼转为真诚道歉。对于文中大段的空白,笔者设计了一次小练笔,让学生在两幕戏之间增加一幕戏。这个习作练笔把握住文章脉络的空白点,在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补充情节内容,使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更加深入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可见,由成人视野回归儿童化建构,给学生留下想象、拓展的空间,从儿童的文化视角去设计习作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由中庸讲述回归个性表达

就习作内容而言,由于没有深入考虑习作对于学生的意义,学生很难有个性化的表达。教师教会学生写一篇有模有样、四平八稳的作文成为了实际目标。比如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先搜集相关资料,再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完成一篇习作。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只是做了一回文字的“搬运工”,他们搜集的资料并非平时的生活积累,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抄写一番。学生进行习作表达时,必然带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体悟,就会在文本内容的照应下回想生活、反照生活,为习作打开了想象的空间。比如介绍“静电现象”时,教师不需要让学生查资料了解“静电现象”,再长篇介绍科学原理,这样写起来枯燥无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奇妙的静电现象”,因为有了自身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习作精彩纷呈。又如学习了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写一写《假如我有孪生兄弟(姐妹)》的文章,学生认为这样的练笔很有兴趣。

教师对习作内容的设置应当关注学生整体,而不能忽视“学生本位”,学生的兴趣及话语作为一种生命状态应当受到教师的尊重。在习作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起写作的平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回归习作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主要内容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