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党内地位的奠定及其原因

2016-09-28 09:15印少云
党史文汇 2016年9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红军革命

印少云

长征中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奠定及其原因,似乎是个早有定论的问题,然而,在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危害严重的现实背景下,重提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毛泽东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直是思想政治领域的热点问题,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这一思潮越来越深地影响着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群体,呈现出“渗透加速,谣言开路;歪曲历史,诋毁英烈”的特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仍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选择性”,即有所“虚”,有所“不虚”——选择性使用历史资料、历史事件、历史过程,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凡是不符合自己观点的史料和内容就予以回避和屏蔽。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用局部代替全部、以支流代替主流、以个别代替整体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导下,一些所谓的学者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还原”领袖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他们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把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英雄、革命政党、革命领袖边缘化,有的甚至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英雄、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

在众多被质疑和诋毁的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中,毛泽东是遭受非议最多的一位。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开国领袖,特别是像毛泽东这样的民族英雄遭到如此的谩骂、诬蔑、抹黑”②。

当前,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③:

一是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抹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否定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事件的错误延续。

二是丑化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污蔑毛泽东是“独裁者”,对毛泽东进行人身攻击,并在人格、人品、道德等层面对之加以丑化和贬低,把他写成一个踩着别人往上爬、擅于权力斗争的人。

三是否定毛泽东思想。歪曲毛泽东思想为斗争哲学,丑化毛泽东的精神体系,污蔑中共搞的是痞子文化运动。

总之,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眼中,“只要涉及毛泽东的,他们都试图否定;只要是毛泽东在工作中与其他人争论或分歧,他们都把错误归于毛泽东”④。与此同时,一方面,“民国热”登场,“活在民国也不错”⑤成了一种时髦的表白;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失去了正义性,成为其谋取自身利益的借口,党内领导人对革命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分歧则被描述为野心家和权谋家的权力争夺,毛泽东在党内地位的奠定也被描述成权力斗争胜出的结果。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在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对长征过程中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在党内地位奠定的原因进行回顾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二、遵义会议前后的毛泽东

1、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与“左”倾错误斗争中的几次“落”“起”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队伍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转而去了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井冈山地区,使秋收起义队伍的力量得以保存。但随后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起草的《政治纪律决议案》却认为毛泽东等人“背离中央政策”,临阵脱逃,停止长沙暴动,随之毛泽东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被开除。由于消息闭塞,次年3月,湘南特委代表周鲁才到井冈山传递了该消息,但他将会议决定误传为开除毛泽东党籍,也因此而取消了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来到井冈山,澄清了毛被“开除党籍”的传言,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同年11月,根据中央指示,红四军成立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不久,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领导受到了留苏派、中共中央特派员刘安恭的挑战。他教条地引用苏联模式,主张军事领导政治,认为以前委为代表的党的权力太大,试图压制前委的权限。1929年6月,在红四军“七大”上,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毛泽东落选,到闽西蛟洋做地方工作。陈毅随即到上海向中共中央作了汇报,带回了由他本人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致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该信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确认了红军的基本任务,并明确规定红军由前委指挥,要求红四军官兵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毛仍为前委书记。该信内容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得以落实,毛泽东复职。

随着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到1930年初,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块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在此期间,毛泽东一方面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另一方面,在根据地进行土改,探索根据地建设问题。军事上,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采取“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

1931年,随着任弼时、王稼祥等中央代表团到达苏区,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土地革命和富农政策问题上,一些同志认同并执行共产国际“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在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又称“赣南会议”或“一苏大会”)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⑥会议根据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的指示,以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治委员、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剥夺了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红军的领导权。

1932年6月,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蒋介石,陆续调集部队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6月17日,苏区中央局在汀州召开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恢复红一方面军总部,朱德任总司令,总政委一职空缺。同年8月,经过周恩来争取,恢复了毛泽东的总政委职务。但不久,在是否攻打南城的问题上,毛泽东的意见再次与临时中央及苏区中央局的意见相左。临时中央在宜黄、乐安战役之后,不顾南城国民党守军及蒋介石不断调兵增援的事实,一再催促红一方面军继续北进,攻打南城,威胁南昌,以争取革命在江西一省首先取得胜利。周恩来、毛泽东等致电临时中央,反对北进,命令部队在东韶、洛口一带休整,使红军力量免受重创。但同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及其在红军中实行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遭到了批评和指责,尤其指责毛违抗共产国际和中央指示。会上有人认为,仅批评毛泽东为“狭隘的经验论”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上升到机会主义路线的高度,会议撤销了毛总政委的职务,调其回后方主持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

1933年初,随着临时中央政治局从上海迁到苏区,“左”倾教条主义的方针、政策在苏区全面推行,毛泽东彻底“靠边站”。1934年1月,中共中央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博古为核心的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12名委员、5名候补委员中,留苏派占据了绝大多数,毛泽东被排除在外。“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结果,不但使红军和根据地力量损失了90%,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而且还直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2、长征中毛泽东在党内地位的奠定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依靠与共产国际有关系的军事顾问李德,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原定进入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国民党蒋介石了解了红军的作战意图,布置了四道封锁线,12月,红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之后,人数锐减为3万多人。12月12日,中革军委在湖南通道召开会议,由于李德的坚持,会议并未改变战略方向,但在大多数人支持下,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改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进军。由于战略方向没有改变,事实上红军领导人是在一路争吵中进入了贵州。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毛泽东多番努力,会议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在川黔建立新的根据地,虽然这一计划后来因条件变化而并未落实,但对当时红军战略方向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李德、博古顽固坚持湘西计划,引起部队思想上的混乱。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草塘镇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猴场会议”,会议重申黎平会议决定,并提出应加强中央军委对军队的领导,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形成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1935年1月,红军攻占黔北重镇遵义。此时,红军转移已历3个月,其间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加剧了对“左”倾领导者的怀疑和不满,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对这几个月历程的回顾与思考。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剥夺了“左”倾机会主义者的军事指挥权;组织上,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基本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同年2月,在云南威信召开的扎西会议上,张闻天代替博古总负责,并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3月10日,在苟坝会议上,在毛泽东努力之下,取消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免遭覆灭,并恢复毛泽东前敌政治委员的职务,成立了“新三人团”(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周任团长。此后,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人迹罕至的夹金山,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企图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犯了右倾分裂主义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张国焘的严重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前后召开了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俄界会议等,直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红军陕甘支队的长征结束。

在此期间,1935年8月19日在四川阿坝召开毛儿盖会议之前一天,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从组织上正式确认了毛泽东为全军最高军事统帅的地位,改变了遵义会议以来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助手的规定。

三、长征中毛泽东在党内地位奠定的原因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奠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三条是最根本的:

第一,来源于他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把握。从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与“左”倾错误的斗争历程可以看出,他的每一“落”,都是对“左”倾权威挑战、对自己正确认识坚持的结果,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中国革命的挫折;而他每一次从“落”到“起”,无不建立在他对中国革命形势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尤其是长征开始以后,由于“左”倾错误的指挥,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人数损失大半的情况下,在通道会议上,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在湘西建立根据地,改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在黎平会议上,经毛泽东努力,会议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准备在川黔建立新的根据地,转变了红军的战略方向;苟坝会议上,在毛泽东努力下,放弃了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使中央红军避免遭到覆灭,成立了毛、周、王“新三人团”,此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摆脱了国民党军队数十万人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从土地革命前中期中国革命的屡次受挫,到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比较顺利发展的无数事实充分说明,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争”来的,是他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把握得到广大红军指战员认同和拥戴的结果。

第二,来源于他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在和党内错误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三落三起”——从1929年红四军 “七大”上,毛泽东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被免,到1931年赣南会议上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设置,使毛泽东失去了对红一方面军的指挥权,再到1932年宁都会议上再次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职,当“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领导地位的情况下,毛泽东对正确认识的每一次坚持,带来的不仅是他个人权力的损失,还有对他生存空间的挤压,但毛泽东历经种种磨难,却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革命的信念,从来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也从来没有放弃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主张。在艰苦卓绝的红军时期,残酷的斗争现实不允许共产党人为追逐个人利益而置中国革命的前途于不顾,对错误的迁就和纵容,带来的只能是革命的挫折。而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第三,来源于党内同志,尤其是党的领导集体可贵的追求真理的勇气。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经挫折的苦难岁月,诸多党内同志,尤其是领导人,以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胸怀,勇于追求真理,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真诚交流:周恩来、朱德、陈毅、张闻天、博古等党内领导人,都曾和毛泽东意见相左,有时甚至产生激烈冲突和交锋:红四军七大上,朱德就曾反对毛支持了刘安恭;项英在AB团、富田事变等问题上也和毛泽东产生分歧;1931年,任弼时等中央代表团来到苏区后,虽然在AB团、富田事变问题上支持毛,但不久在土地政策和富农问题上,认同执行共产国际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博古也曾在很长时间内是党内王明路线的忠实履行者,多次批评毛;张闻天曾在很长时间内,对革命形势做了错误分析,在1932年4月还发表长文《在争取中国革命在一省与数省的首先胜利中中国共产党内机会主义的动摇》,批判毛的“右倾机会主义”……但这些革命过程中的不同意见,最终都统一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中来。推动他们做出这一选择的,是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胸怀和勇气,这使他们共同迎来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春天。

恩格斯曾说:“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⑦同样的道理,革命的胜利也不是任何野心家可以“设计”出来的。离开毛泽东等人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把握,离开他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毛泽东在党内地位的奠定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不可想象的。一些所谓的学者把党内斗争的历史描述为“设计”和“陷害”的历史,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由此可见,这些所谓的学者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手段,用“斗争哲学”和“权谋哲学”丑化党的历史、丑化毛泽东,他们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历史,“价值观对立的背后是不同的利益在起作用,更是一种同利益相关的政治诉求在起作用,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背后强烈的现实目的”⑧。对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奠定历史事实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我们形成对党史、党史人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而且对于我们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打赢意识形态领域的“卫国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该文系教育部2013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地方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质教学体系的构建”的中期成果,项目批号:13JDSZK0018。

② ⑧梁柱:《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23日。

③ 刘仓:《意识形态领域的卫国战争——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评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25日。

④ 李方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关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2 期。

⑤ 林淮青:《活在民国也不错》,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⑥ 张予一:《中国共产党大事典》,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红军革命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再唱十送红军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