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洁
【摘 要】《心迷宫》是一部小成本的农村题材电影,再现了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本文通过分析《心迷宫》的人性突显和意象设置,揭示了现实的阴暗面。
【关键词】《心迷宫》;人性突显;意象设置;题材选择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95-01
导演忻钰坤从FIRST青年影展中脱颖而出,他以一部小成本的农村题材电影《心迷宫》再现了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该片暗含着创作者的意念及诉求,取材于现实生活,纪实性地还原了农村的真实生活。
一、人性突显
《心迷宫》将小乡村的闭塞落后、村民的愚昧麻木赤裸裸地呈现了出来。影片以大壮持砖欲杀陈自立的片段开始,通过插叙方式回顾故事起源,其实,影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命案:第一次是孙家老爷烧山火时被烧死,这个案件与后面的整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关联,唯一的作用就是埋下了一个伏笔,为后面无赖白虎的死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镜头跳回关系紧张的父子参加孙老爷的追悼会,先是铺垫烧山常常死人,再对剧中一些关键人物的关系进行初步揭示,宗耀和黄欢的欲言又止、宝山和丽琴间的言语调情、大壮对丽琴的羞涩贴心、宝山对黄欢的无理谩骂,台词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塑造着人物的性格。一具尸体,经手三个家庭,颇有荒诞、讽刺意味。丽琴对实施家暴的丈夫陈自立恨之入骨,柔弱可怜;情夫王宝山大胆计划行凶手段,妄言杀人,当真正面对疑似陈自立的尸体时,丽琴却隐瞒与情夫私会的真相,弃他不顾,接受大壮对她的示好;大壮朴实热心,但面对未死的陈自立时起了杀心,陈自立虽不是大壮杀的,却间接地因他而死。肖卫国、肖宗耀这对父子的关系是影片的主线,肖卫国是个认真负责的村长,他不顾儿子的意愿,为其安排了离家近的工作,导致父子间关系紧张,却在目睹儿子伤人后帮其掩盖罪行,毁尸灭迹;儿子宗耀怨恨父亲自作主张,偷走他最珍贵的勋章作为报复,无意间害死村痞白虎,藏尸欲逃,却弄丢了勋章,经历几番矛盾纠结后终决定回家自首。丽琴看似可怜,实则积怨已久,连查明丈夫死亡原因都不愿;王宝山好色、冲动却无害人勇气;大壮动了杀心,知情不报;村长护子心切,放火烧尸,计划缜密;宗耀失手误杀,醒悟回头。《心迷宫》里的善与恶并不是绝对的,好与坏是模糊的,电影的精湛之处便是给予观者上帝的视角,俯看人性的善恶纠结,父子亲情、男女爱情,这些本应温暖的情愫导致命案中充满无奈的谎言和欺骗,导演借电影纪实表现人性的复杂。
二、意象设置
影片中关于电视播放猩猩的镜头画面出现在三个场景中:宗耀接电话试探父亲的行踪、丽琴接受大壮礼物的犹豫纠结、宗耀妈妈打电话时的关怀备至。首先,导演旨在通过这个猩猩纪录片的设定统一时间线,帮助观众理清逻辑,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剧情的前后因果关系,产生互动;其次,导演在采访中讲到猩猩在人类管制下有序共存,一旦脱离群体即野性回归,隐喻人性成长中被压抑的丑恶。勋章,片头处镜头扫过展示勋章,向我们传达了父亲肖卫国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但经过宗耀事件后,肖卫国默默地将他引以为傲的勋章收起,讽刺父亲人性善的流失;而黄欢将勋章压在石头下,暗示她将根本没怀孕的秘密永远压抑在内心,不再提起。横在父子之间的棺材,暗含着无言的和解,将矛盾的父子关系画上句号;向父亲一方倾斜,则表现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以及重压心间的负罪感,是人性深处道德与反道德的博弈。
现实主义电影引发观众产生强关涉性,即旁观带来的距离感,观众站在理性高度分析电影故事本身;电影影像的物质存在是缺席的,亦由观众补充。电影是生活之镜,电视是生活之窗。电影结尾的凌空视点是仪式化的神性取向,分离世俗生活并提醒观众审视自身。
三、题材选择
涉案的每个人都知道一点真相,可是跳出事件来看,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事件的完整细节。肖宗耀知道自己失手错杀白虎,可他不知道父亲帮他掩盖尸体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壮知道陈自立的死亡经过,却被自己暗恋的女人丽琴误会是真凶;丽琴经常遭到家暴,但是她发现丈夫死亡的真相却没有报警而是保持沉默。当观众们发现一切都是由黄欢假怀孕的谎言引起时,导演利用这一点来剖析人物的内心。在生命面前,一切事物都会显得微不足道,村长曾经认为重如泰山的荣誉,在血脉承传面前,都不足一提,再借以神性的视角,将人性最黑暗的部分展现给观众。贯穿影片的父子情感却没有随着剧情的展开而产生富有层次的变化,电影结尾在情感上作了交代,但从父子情感收放的角度匆忙结束,缺少基本的情感支撑。父子冲突在现实中的确可以理解,是较为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影像世界的角色需要观众的共鸣,而非悲剧性结尾引起的同情。
本片作为悬疑纪录片,灵活地运用倒叙、插叙、非线性叙事结构,加上网状式的人物关系,用黑色残酷的风格讲述中国农村的现实,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有阳光的地方同样也会有阴暗。选择农村题材的导演都会不同程度地揭示现实的阴暗面,在电影故事的作用下发人深省。只有强有力地将现实和人们的诉求反映出来,这样的现实农村题材电影才会拥有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