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的只是你想象中的未来

2016-09-28 00:39李迅雷
大众理财顾问 2016年7期
关键词:股票股市想象

李迅雷

每个投资者都只能买到自己所想象的未来。这个未来会不会变为现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象的美好未来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同,认同的人越多,成功率越高。股市之外如此,股市里也一样。

股市有句话,叫“买股票就是买未来”。这句话尤其适合中国股市,因为国内投资者一般不太在意股票的估值水平,而更看重未来的成长性。不过,根据“二八法则”,创业成功的企业毕竟是少数,所以,笔者提出的问题是,当你看好这个公司,买入并且一直持有,那么,这家公司真实的未来会与你买入时所想象的一样吗?

我想,除了极少数案例,绝大部分公司未来的变化都不会符合预期。2002年,笔者曾任职的国泰君安研究所推出了一本书——《未来蓝筹》,这本书非常畅销,很快就断货了,以至于笔者自己也没有留下一本(尽管封面上有我的名字)。笔者的印象中,选中的蓝筹股都是当年的行业龙头或当时比较有竞争力的公司,如白酒中选的是五粮液而不是贵州茅台,银行选的是招商银行,钢铁企业中自然是宝钢,石化行业是中石化,纸业中是华泰股份,房地产是万科,机械行业中有深中集或振华港机。如今看来,当年选的这些公司,至少超过一半没有成为蓝筹股。道理很简单——谁能把握今后5年乃至10年的经济和行业发展走势?10年前,中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化的巅峰阶段,周期性行业中的企业前景灿烂,如今,这些企业则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30年河东,30年河西。过去的所谓成功经验在新的环境下很可能化为乌有。

2006年,大家都在憧憬未来的黄金10年,谁能料到2007年10月就出现了股灾,2008年又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到今天,中国的GDP增速已经连续9年处于下行轨道。10年前你所想象的未来是今天这个样子吗?如果不是,那么再问:未来10年你所想象的,会与到2026年时的真实情况一样吗?

有这样一句心灵鸡汤:“假如你一直看好万科,在上市的第一天就买入,那么,持有至今就可以获得七八百倍的收益。”但问题是,1990年的时候,你能预测到万科会成为中国房地产的龙头企业吗?要知道,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万科是多元化经营的,旗下有万佳百货,还有矿泉水公司,甚至还有礼品公司。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是短缺经济时代,综合类的上市公司是所有行业中估值水平最高的,例如,当时的飞乐音响属于电子类的,突然有一天上交所宣布把它归类到综合类,于是当天股价的涨幅就超过10%。

在过去20多年里,行业的变化太大,过去被追捧的银行业,如今早已被冷落;过去的新兴产业,如计算机,今天已经成为传统行业。因此,在你持有股票不超过1年的时间里,就有可能因为出现新的事件而颠覆你的想象,改变你的初衷。

上面所提到的公司中,如今至少有7家已经改变了主营业务,如飞乐音响的音响业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33%,主营业务是照明工程,爱使股份更名为游久游戏,方正科技就是原来多次被举牌的延中实业。这些变化恐怕是你所想象不到的。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涨幅超过100倍的股票中,不是蓝筹股的公司占比约50%。为何不是蓝筹股也可以上涨那么多呢?这与中国股市的“潜规则”有关,即无论股票怎样亏损,基本不会被摘牌。如此一来,上市时间越早、盘子越小的股票,被重组或借壳的机会就越多、越大,这也是笔者前面提到的“买入并且长期持有中小市值股票,一般都是赚钱的,根本不需要做基本面的分析,也不需要预测未来。”因为无法做分析,也无法预测。

即便是主营业务突出、一直以来没有发生变化的公司,你所做的预测或所想象的未来与真实未来的差异也会很大。如2000年之前,五粮液的市场份额超过茅台,但如今,茅台已真正成了国酒。又如,当年看好那些行业龙头的未来趋势时,未必没有考虑到全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或者国企所存在的治理结构问题,只是那时仍憧憬行业的集中度会提升,赢家通吃或者国企改革推进后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得到完善。而结果却是,过去20年来,制度性的因素很难改变,能改变的,却是消费偏好、劳动力成本等。对未来所有的展望都是基于当前的现实,而现实又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表现,若未来这些条件不复存在,那么预测未来的假设条件也就不成立了。

作为卖方,我们必须对未来做预测,推荐增持的行业和个股,以供参考。所以,在2016年投资策略报告中,笔者用了很大篇幅来回顾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迁特点,探讨了一些新的估值方法,推荐给客户。事实证明,中国股市26年来,没有人能够预测准市场,即便对了一两次,也是偶然的,预测不准则是必然的。尽管这是事实,但仍然会有不少人迷信权威,相信有股神的存在——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人类与生俱来对安全感的索求。

既然预测不准,又没有股神,那么投资靠什么赚钱呢?笔者曾经在2015年年末做过测算:2011~2015年,深圳创业板指数上涨了139%;其次是上证380指数,上涨了58%;上证综指表现较差,只上涨了26%。简单来讲就是,即便不做预测,只要不买大盘股,多少都能涨。道理很简单——企业总是在不断创造价值,更何况在不退市的“潜规则”下,重组股具有超额收益。据统计,2015年所有股票的算术平均涨幅达到63%,只是因为占总市值5%的市值最大的股票组合的年涨幅只有3.4%,从而拉低了上证综指的涨幅。而2015年占总市值5%的市值最小的股票组合(共130只)的平均收益率达到142%。

然而,对于买入股票未来的想象与未来真实的情况会有偏差,甚至大相径庭,这未必会影响你的收益,不是因为别人也同样预测不准,而是别人可能会和你有同样的想象,这就是所谓的一致预期。在一致预期下,股价就会被推升,你反而可能获得超额收益。回顾中国股市历次对于概念股的炒作,几乎每一个概念都是实际业绩差于预期的,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概念股的估值水平大幅提升了,你的价差收益也因此而实现。

纵观当今国内体量大的私募大佬,几乎没有一个是靠长期持有万科之类超牛股发达的。这些投资高手们,在那些概念被证伪之前,在事实真相水落石出之前,早就获利离场,去酝酿下一个热点。因此,每个投资者都只能买到自己所想象的未来,但如果你想象的美好未来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就只好顾影自怜了。

A股市场是一个最具有羊群效应的市场,因为散户占了85%的交易量,换手率水平全球领先,所以,研究投资行为比研究估值高低更有意义。正如研究经济学一样,虽然经济学的含义是优化资源配置,但研究如何操作,如何解决权威人士提及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难题才有实际意义。

其实,把握群体行为偏好的意义不止于股市,至于梦想能否成为现实,倒无所谓。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有理念有口号的,如“均贫富”“均田免粮”“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这些农民领袖提出的这些理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可谓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尽管没有一个农民领袖的口号能够兑现,但他们往往借助庞大社会群体促成了改朝换代。

因此,尽管你买的你想象中的未来不会变为现实,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根据想象所编的故事要有人信,信的人越多,成功率越高。股市之外如此,股市里也一样。

猜你喜欢
股票股市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