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顺
中波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卜弥格、玛佐夫舍歌舞团、中波轮船公司都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更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波兰的积极响应。
习近平主席今年6月访问波兰前夕,在波兰《共和国报》发表署名文章,题为《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指出,“中波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彼此交往源远流长”。
何谓“源远流长”,有许多“第一个”为证。
传教士卜弥格
在中波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上,有多少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名字虽然湮没在浩瀚的书海中,今天已经鲜为人知,但我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卜弥格的波兰传教士。
习近平主席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卜弥格放在诸多波兰友人之首,他说“17世纪中叶,波兰传教士卜弥格来到中国,广泛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医学、地理等学科,发表了大量著作,是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人,‘被誉作波兰的马可·波罗。”
为什么卜弥格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我想原因很简单,因为过去中波之间的人文交流还不够密切,无论在波兰还是在中国,知道马可·波罗的人有许多许多,知道卜弥格的人却很少很少。现在,中波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人文交流将进一步深入,有关卜弥格的故事,必然会成友好交往中的佳话。
卜弥格,原名米哈乌·博伊姆,生于波兰的利沃夫。他于17世纪中叶,以耶稣会传教士和自然科学家的身份来华,1644年从澳门入境,在华逗留多年,足跡遍于我国江南各省。1651年,南明永历皇帝面对清军大举南下的压力,任命卜弥格以特使的身份出使罗马和威尼斯,向罗马教皇求援。卜弥格担当起明朝皇帝使臣的重任。
卜弥格来华后,不断地向欧洲介绍中国,竭尽了他一生的精力。他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价值极高。这些著作,涉及中医药、中国动植物和矿物、中国语言和哲学,中国地理和民俗等诸多领域。特别是他编写的汉语-拉丁语词典,是欧洲第一部中文词典。十分可惜的是,他的许多著作,在生前和身后很少出版,有不少散佚,甚至被人剽窃,冒名顶替。长期以来,他的名字鲜为人知。
据中外学者研究,正是卜弥格,他对中欧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历史上“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成果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正是卜弥格,他名列欧洲汉学研究先驱者之前茅。如果说马可·波罗是以他的“游记”,扩大了欧洲人地理和心灵的视野,那么卜弥格的贡献则是以其严谨的治学和著作,使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科学和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和欧洲交往史中,卜弥格和马可·波罗是交相辉映的双璧,而卜弥格又是中波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在中国,有关卜弥格的书实在不多。可喜的是2001年,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资深翻译家张振辉先生,翻译出版了波兰学者卡伊丹斯基先生苦心研究的成果《中国的使臣卜弥格》一书,弥补了许多人书斋中的空白,使许多关心中波友好交往的人,对卜弥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玛佐夫舍歌舞团
习近平主席的文章指出,“玛佐夫舍歌舞团是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外国演出团”,她表演的波兰民间歌舞,有不少“流传至今”,其中就有《小杜鹃》。
玛佐夫舍歌舞团始建于1948年。她的创始人是波兰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塔代乌什·塞盖丁斯基和他的夫人著名的女演员、歌剧明星米拉.齐明斯卡-塞盖丁斯卡。
长期在波兰工作过的中国人和在中国工作过的波兰人都知道,玛佐夫舍歌舞团和中国的友谊之所以历久弥新,这同两位老人奠定的基础分不开的。一位是歌舞团创始人米拉·齐明斯卡-塞盖丁斯卡女士,她后来一直担任该团团长;一位是我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他是玛佐夫舍歌舞团的荣誉团员。在他们两位老人的培育下,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同玛佐夫舍歌舞团之间的友好交往,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间断过。
1993年,我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和几位同事一起,前往玛佐夫舍歌舞团的驻地卡罗林,看望米拉老人。
是年,米拉己92岁,行动有些迟缓,但精神饱满,记忆准确,语言幽默。她接受了我们的祝福,称我们是“远方的朋友”。她翻开歌舞团珍藏的访华时的照片和剪报,同我们一道回忆那难忘的日日夜夜。她说,她“想念中国”。她拿起我们送的小双面绣,说“这只小黄猫真可爱,我要把它放在床头柜上,吓唬那些老鼠。”
她指着贝雕画《长城风光》说,“我们很多人到过长城。我希望我们的玛佐夫舍能再次访问中国,再登长城。” 谈笑间,十多位歌唱演员走进客厅,她们席地而坐,围在大家身旁,唱起那脍炙人口的《小杜鹃》和中国歌曲《年轻的朋天来相会》,把热情友好的气氛推向高潮。副团长布莉吉达告诉我们,14年前访华时她们学会了用中文演唱这首歌,今天再唱,恰适其意,因为大家仍然是“年轻的朋友”。她问米拉“是不是?” 米拉笑了,大家都笑了,相机的灯光闪亮了。
告辞时,米拉拿出她不久前出版的新书《我生命中的第二次爱—“玛佐夫舍” 》赠送给我,颤微微地在扉页上写了“送给我们的朋友。米拉”。对我来说,这情景如同昨日。
歌舞团创建伊始,创始人塔代乌什和米拉,就把“走向民间”,向民间艺术宝库发掘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沙里淘金,视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中波轮船公司
习近平主席的文章高度赞扬1951年成立的中波轮船公司,说它“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至今运营良好”。
中外合资企业今天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数不胜数,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却是凤毛麟角。同期成立的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合资企业,先后一个个终止了存在,唯有中波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元老”,并且不断地焕发着青春活力。
组建公司的倡议来自波兰。新中国诞生后,波兰率先承认并建交。1950初,波兰向中国提出开展航运合作的建议,中国欣然同意。1951年1月29日中波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组织中波轮船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6月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总公司始设于天津后迁至上海,分公司设在格丁尼亚。公司经营欧亚航线,股份各半,实行平等互利和平权的原则。公司运营的宗旨,是服务和促进中国与波兰,中国与东欧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建设。
中波公司的成立和运营,受到老一代领导人、开国元勋们的关心和重视。毛泽东主席审批交通部上呈的有关报告,欣然批示了“好好办”三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为公司确定名称,他否定了“股份有限公司”,而定名为“中波轮船股份公司”。陈云为公司签发营业执照,李富春为公司确定运输价格。1957年,周总理又陪同波兰总理西伦凯维奇视察中波公司。一句话:公司是在新中国一代历史巨人的关怀和呵护下创立和发展的。一个企业有如此光荣的历史背景,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使公司的员工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中波两国友好合作与交往的发展过程中,中波公司功不可没。在朝鲜战争战火纷飞的年代,波兰勇于承担风险,给予中国巨大的支援。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中,中波公司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历经风雨而不衰,像雨后的彩虹一样,成为联接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桥梁和纽带。
我同中波公司相识和工作联系,始于我在我国驻革但斯克总领事馆参加工作之时。当时公司还很幼小,仅有旧式船舶9艘,共9.12万载重吨。1992年初,我又到波兰工作,肩负起维护和加强中波友好合作关系的重任。这时的中波公司可以说是枝繁叶茂花似锦了,己拥有一支由现代化的多用途的远洋货轮组成的船队,计40多万吨载重吨。公司不仅壮大了,而且合作的机制更加完善,合作的气氛更加和谐,合作的成果更加丰硕。公司的业务领域在不断的拓宽,采取了以运输为主,兼及其他的经营理念,发展得红红火火,正在为“第二次创业”脚踏实地地做着准备工作。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波兰,把中波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中波友好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可以想像,中波公司的货轮一定不会错过这一大好时机,一定会在海上丝绸之路乘风破浪,高高地扬起风帆。
中波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卜弥格、玛佐夫舍歌舞团、中波轮船公司都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更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波兰的积极响应。波兰总统杜达说,他“希望波兰将是中国通往欧洲的一扇大门”,波兰外长瓦什奇科说,“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无穷无尽”。波兰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我注意到她又走在中东欧国家的前列。
波兰是第一批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是最早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政府间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它是“16+1”合作的首创国,2012年“16+1”合作在波兰华沙启航,波兰作为东道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它是亚投行的创始国,杜达总统说,“我们对中国充満信任和信心,相信亚投行将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波兰还是“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波兰)的见证人。多年来,中国有16个城市同欧洲8个国家开通了近2000车次的货运列车,如渝新欧、义新欧、汉新欧、蓉新欧等。自2016年6月8日起,中国铁路将这些货运列车整合为“统一品牌中欧班列”,使中欧之间的货物运输驶入了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首列“统一品牌中欧班列”从成都6月8日出发,沿陇海,出新疆,一路向西,跋山涉水,风驰电掣,6月20日抵达华沙。习近平主席和杜达总统出席了“统一品牌中欧斑列”首达欧洲(波兰)仪式,为“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竖起了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