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2020年前发射全球首个水循环观测卫星,该卫星有助研究因水循环变化造成的水灾和干旱现象。这是全球首个对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性综合观测的科学卫星计划。
2016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11日首次在中国举办。记者从大会上获悉,由中国研发的全球首个对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关键要素进行综合观测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已完成关键技术攻关,预期于2019年到2020年发射。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生活。目前在中国南方地区肆虐的洪水就是水循环在区域发生变化造成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水循环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认识,提高预报能力,是当前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
大幅增强洪涝预警能力
该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研究员施建成表示,针对这些问题,中科院计划于2020年前后发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
该卫星首次利用对水要素敏感的三个主被动微波的传感器进行联合探测,对土壤湿度、雪水当量、地表冻融、海水盐度、海面蒸散与降水等水循环关键要素时空分布的同步观测将实现前所未有的观测精度和系统性。
在技术上,研究团队突破了包括大口径网状柱面反射天线、星上全极化微波辐射定标、宽幅高分辨率散射成像算法、高可靠长寿命转动机构和有效载荷与卫星布局设计等关键技术,为工程研制奠定基础。卫星获得的高精度观测数据将提升现有模型的模拟能力和准确预报能力,在防洪抗旱、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粮食和生态安全等领域发挥作用。
星座计划构立体观测网
施建成表示,通过对水循环系统更加全面的观测,可以大幅度提高水循环各关键参数的观测精度和水循环过程的系统观测能力,以满足水循环系统研究的整体精确性、时空一致性和动态特征分析以及相关模型模式发展的科学需要。
据介绍,该卫星计划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已与美欧多国研究团队达成合作协议,卫星计划实施后将以此为核心发起国际水循环观测卫星星座,与美国“全球降雨观测计划”等国家形成统一的“星座计划”,对全球不同地区水循环系统的立体式观测网络。
小资料:水循环观测卫星
水循环观测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面向“十三五”的三个重点支持的背景型号项目之一,是中国第一个面向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空间地球科学卫星计划,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对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性综合观测的科学卫星计划。该型卫星由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牵头研究,并联合院内外多个单位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