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2016-09-27 11:05庞崇友张亚东武铁岭
现代地质 2016年2期
关键词:古生界前缘鄂尔多斯

庞崇友,张亚东,王 静,武铁岭

(1.中国石油集团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四川 成都  610213;2.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陕西 西安 710018)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庞崇友1,张亚东2,王静1,武铁岭2

(1.中国石油集团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四川 成都 610213;2.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陕西 西安710018)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是西缘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该区的地下构造模式由于受地下构造复杂与地震资料品质差的影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的认识。通过地表地质、大量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纵向上以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上古生界煤系区域性滑脱层为界,将该区划分为上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下部的原地系统。前者断裂、褶皱发育,由6个逆冲席组成,横向分带性特征明显,自西向东划分为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前缘过渡带、前缘带三个带;后者构造变形较弱,总体为西倾单斜,局部地区发育完整背斜圈闭。前缘过渡带、前缘带及原地系统勘探目的层众多,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好,勘探前景较好;逆冲推覆构造主体目的层已裸露,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较差,勘探潜力欠佳。

构造模式;滑脱层;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原地系统;勘探前景

0 引 言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在区域构造位置上介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六盘山构造带之间,是一个多期发育形成的复合构造带,构造特征极其复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区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和探讨[1-13],取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发现了马家滩、李庄子、摆宴井等中生界小型油田[14]。但由于表层黄土覆盖严重、地表出露老地层的倾角较陡以及地下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普遍较差,前人依据地质露头、重力异常、航磁异常、遥感图像等资料对西缘地区的断裂系统、构造的分区分带性与成因机制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缺乏高品质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支撑,对该区地下地质结构特征尚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构造解释模式存在争议[12-13]。因此,建立可靠的构造解释模式,准确落实构造圈闭,是该区油气勘探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盆地周缘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被大量投入与应用,该区的地震资料品质获得极大提高;同时,区域地质调查以及有限的探井也为认识该区地下构造特征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通过对西缘中段近几年采集的高密度宽线地震资料的连片精细处理、解释,结合已完钻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重点开展了西缘中段的构造特征研究,重新建立了该区的构造解释模式,并简要分析了油气勘探前景,旨在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1 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区域构造特征。依据地质结构特征、断裂展布方向的不同,西缘构造带在南北方向上划分为北、中、南三段。研究区位于中段,地理位置上位于马家滩—甜水堡一带;构造位置上西临银川地堑,东接天环坳陷(图1)。区内地表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位于青龙山一带的中元古界蓟县系王全口组薄层-中厚层含硅质条带白云岩;古生界为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沉积,总体上看西侧为巨厚的类复理石建造,向东过渡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缺失志留系、泥盆系,罗山一带出露的奥陶系已轻度变质;上古生界石炭系—下二叠统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是一套区域性滑脱层;中二叠统及中生界均为河湖相砂泥岩沉积;第三系为一套红色碎屑岩-含膏盐建造;第四系风积黄土、冲洪积沉积物分布广泛。

2 构造特征

前人对于研究区构造特征的论述较多,这些研究均认为该区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其中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是主要的滑脱层,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是由5条主干逆掩断裂沿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滑脱层自西向东滑脱、逆掩形成的典型叠瓦状构造构成,具有横向分带、纵向分层的基本构造特征[1-3,6-9,12-13],但这一认识无法很好地解释靠近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上盘的石炭系—二叠系煤系以上地层层系的断裂、褶皱及滑脱推覆作用并不发育这一地质事实,也同样无法解释靠近西侧的深大断层均收敛于基底顶面附近而不是收敛于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滑脱层的这一现象,而大量高品质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结果表明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可能是靠近西侧的地层发生强烈逆冲推覆的底板滑脱层;此外,西侧发育的逆冲断层不仅卷入层位多(下古生界—新生界均卷入),断面倾角也陡,与东侧所发育的低缓逆掩断层主要存在于中新生界地层的情况明显不同。前人对于同一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内部的分带性特征差异及其成因的关注与研究则相对很少,能否合理解释这些问题是判断该区构造模式建立是否正确的关键所在。

图3 L1测线地震解释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1)Fig.3 Seismic interpretation section of section L1 ( seeing Fig.1 for section’s location )

在对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已完钻井资料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高品质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建立了西缘中段的构造解释模式(图2),在纵向上以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两大区域性滑脱层为界,由上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与下部的原地系统垂向叠置而成。从地震剖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图3—图8),该区在纵向上发育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两大滑脱层,两大滑脱层同属西缘中段逆冲推覆构造的区域性滑脱层,在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以东的地区以石炭系—二叠系煤系为主要滑脱层,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以西地区的滑脱层由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岩系向下过渡到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基底岩系基本未受扰动。区域性滑脱层以上地层组成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断裂、褶皱变形强烈;区域性滑脱层以下地层为原地系统,构造形态相对简单。

2.1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图4 L2测线地震解释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1)Fig.4 Seismic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section L2 ( seeing Fig.1 for section’s location )

图5 L3测线地震解释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1)Fig.5 Seismic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section L3 ( seeing Fig.1 for section’s location)

图6 L4测线地震解释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1)Fig.6 Seismic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section L4 ( seeing Fig.1 for section’s location )

图7 L5测线地震解释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1)Fig.7 Seismic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L5 ( seeing Fig.1 for section’s location )

图8 L6测线地震解释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1)Fig.8 Seismic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section L6 ( seeing Fig.1 for section’s location )

马家滩断裂是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前缘断裂,黄河断裂为后缘断裂,其间自西向东还依次发育了罗山东、青龙山—平凉、惠安堡—沙井子、烟墩山、积家井等西倾东冲逆断层,断层呈近等间距排列,走向近北北西向,略呈向北东方向凸出的弧形。每条冲断层的锋端形成窄陡背斜或高断块;在背斜的后方由于断层的牵引作用向下凹进而形成宽缓向斜,两条逆冲断层之间的向斜和背斜共同构成逆冲席。

根据断裂与褶皱的变形强度、卷入层位的新老、滑脱层系的变化等特征将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自西向东划分为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前缘过渡带、前缘带三个带(图2—图8)。

2.1.1逆冲推覆构造主体

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发育于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上盘,呈西厚东薄的楔状,以基底顶界附近的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为底板滑脱层,其西界为黄河断裂,其间还发育了罗山东断裂、青龙山—平凉断裂,形成了罗山逆冲席、韦洲逆冲席、石沟驿逆冲席,这些冲断层与逆冲席一起共同构成逆冲推覆构造主体。

逆冲推覆主体的断裂发育规模大,延伸长,卷入地层多;断面西倾,呈浅部陡、深部缓的产状特征,向下逐渐归并到一起,剖面上呈帚状分布,东倾西冲断层不发育,挤压冲断特征明显。前人均认为这种挤压冲断层体系属于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一部分[1,3,6-9],但对于这些冲断层的底板滑脱层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从地震剖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断裂的断面在基底顶面附近明显变缓,滑脱特征清晰,表明基底顶面附近可能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域性滑脱层。地面地质调查资料表明[15],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以西的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为一套巨厚的类复理石浊积岩建造,其中的泥质岩类已变质为板岩、千枚状板岩、千枚岩(图9)。在能干性较弱的板岩、薄层硅质岩和薄层灰岩中,因挤压剪切而发生塑性变形,野外地质露头可清晰见到不对称固态流变褶皱、平卧褶皱、肠状褶曲以及复式背斜,表明下古生界的类复理石浊积岩系在深埋条件下表现为较强的塑性软弱层,可以成为冲推覆构造主体的底界滑脱层。正是在这一深层滑脱层的作用下,逆冲推覆构造主体才向东发生了较大距离的移动。根据多条地震测线的测算结果,该区水平推移距离达13~25 km,地层缩短率为31%~35%。

罗山逆冲席由罗山隆起带组成,地表大面积出露已变质的奥陶系地层,构成罗山背斜带的核部。由于受地表出露灰岩以及地层倾角较大的影响,该逆冲席所在部位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但根据地震剖面仍然可以对其边界断层(黄河断裂、罗山东断裂)的位置及其产状进行准确界定,地层界面产状则参考地面地质资料和地震剖面综合解释。

韦洲逆冲席位于罗山东断裂和青龙山—平凉断裂之间,由韦洲向斜与青龙山背斜带组成,变形地层为三叠系—蓟县系。韦洲向斜为西翼陡、东翼缓的不对称向斜,自北而南由L2、L3线仅见到向斜的东翼逐渐变宽、变完整;从浅到深,向斜的构造形态基本一致。青龙山背斜在L5、L6剖面上构造形态完整,向南由于受青龙山—平凉断裂的强烈切割、抬升而呈现为不完整的单边构造,中元古界蓟县系地层已被强烈逆冲出露在三叠系地层之上(图9)。

石沟驿逆冲席位于青龙山—平凉断裂与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之间,由石沟驿向斜与太阳山背斜带组成。从剖面上看,石沟驿向斜总体为西翼陡、东翼缓的不对称向斜,主要形成于上二叠统及其以上层系。下二叠统及其以下地层的基本形态为东倾的单斜。太阳山背斜同样呈现为不完整的单边构造。

2.1.2前缘过渡带

前缘过渡带位于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下盘、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滑脱层以上,东界为马家滩断裂,主要由上古生界—中生界地层组成,断裂作用、表皮褶皱十分强烈。

前缘过渡带自西向东依次发育了烟墩山、积家井、马家滩等3条西倾东冲逆掩断层,相应地形成了烟墩山逆冲席、积家井逆冲席、马家滩逆冲席。这些西倾逆掩断层在剖面上均表现为上陡下缓、向下逐渐收敛的特征,并沿石炭系—二叠系煤系顺层滑脱,形成底板冲断层;断距表现为浅部大、深部变小的特征;上盘常常发育一系列呈叠瓦状展布的东倾逆断层并多被西倾逆冲断层所限制或切割,在地震剖面上东倾断层与西倾逆冲断层形成“y”字形断层组合。分析认为这些东倾西冲逆断层可能具有两种成因:(1)逆冲推覆早期的前缘带形成的反冲断层,在逆冲推覆作用不断向前扩展过程中被后期形成的西倾东冲逆断层所切割而形成,东倾断层的断距往往大于西倾逆冲断层;(2)由西倾逆冲断层作用所伴生的反向调节逆断层。总体上看,各断层的水平断距和垂直断距自西向东逐渐变小,断层规模也逐渐变弱,说明该区断层是受自西向东的挤压应力呈前展式向东扩展而形成的。

前缘过渡带的褶皱较为发育,由背斜和向斜组成,总体表现为背斜陡窄、向斜宽缓的不对称特征。背斜主要形成于西倾逆掩断层上盘,是逆掩断层在向前扩展过程中引起的地层褶皱,轴线大致与断层线走向平行,两翼不对称呈东翼陡、西翼缓特征,并常常被一系列呈叠瓦式展布的东倾断层所改造成为高断块,或后期遭受抬升剥蚀使背斜形态不完整;向斜则是由于断层的牵引导致地层向下凹而形成的,形态宽缓。

2.1.3前缘带

前缘带位于前缘过渡带以东,是推覆体向东扩展受到鄂尔多斯刚性地块阻挡而形成的表层褶皱带。从全区来看,前缘带的断裂与褶皱构造并不发育,地层较为平缓,但在研究区中南部大水坑—摆宴井一带的前缘带以一组高角度东倾反冲断层为特征,由反冲断层及其伴生的褶皱组成。前缘过渡带与前缘带之间形成前缘三角带。根据构造特征的不同,前缘带的构造样式可分为2类:反冲断层型前缘、反冲断层切割型前缘。

(1)反冲断层型前缘:以反冲断层出现为特征(图10),反冲断层也呈叠瓦式排列,上陡下缓,向下归并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中,断层的上盘常发育低幅度褶皱构造。

(2)反冲断层切割型前缘:这类前缘是由于反冲断层被西倾东冲断层的前缘分支断层切割形成的(图11)。推测前缘分支断层的形成时间要略晚于反冲断层,但也有可能属同期构造产物,分支断层切割反冲断层,构成反冲断层切割型前缘。

两种不同的前缘带构造样式是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扩展的不同阶段的终端产物,从分支断层型前缘、反冲断层型前缘到反冲断层切割型前缘真实反映了逆冲推覆作用不断向前延展的过程。

图10 反冲断层型前缘构造样式Fig.10 The frontal structural style of recoil-fault type

图11 反冲断层切割型前缘构造样式Fig.11 The frontal structural style of recoil-fault-cut type

前缘带的褶皱构造主要分布于中生界地层的反冲断层上盘,是因反冲断层向上扩展引起的地层褶皱而形成,两翼不对称,靠近反冲断层上盘的西翼较陡,东翼较缓。背斜的形态在形成初期较为完整,局部地段被后期的西倾逆掩断层切割改造。

2.1.4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分带特征差异的成因探讨

通过对逆冲推覆构造主体与前缘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1)逆冲推覆构造主体的断层规模大,挤压冲断性质明显,褶皱作用弱,而前缘过渡带断层规模相对较小,滑脱逆掩性质更加突出,褶皱作用强烈;(2)逆冲推覆构造主体的卷入层位多,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滑脱层以上的地层层系均卷入变形,而前缘过渡带的构造形变主要发育于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滑脱层以上的上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中。

综合分析认为,这一构造形变特征的差异是该区地质体的物理性质(内因)与后期受到的构造挤压应力(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早中期以及晚古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曾长期处于拉张应力场环境,并发育了一系列近南北走向、倾角较陡的西倾正断层,断层上盘由于水体较深沉积了巨厚的类复理石浊积岩建造。从该区的地震剖面可以清晰看出惠安堡—沙井子断裂西侧的下古生界及其更老地层的厚度明显大于断裂东侧,青铜峡—固原断裂以西地区早古生代类复理石建造的地质体物质密度较小,加上西侧地层埋藏较深使得岩石塑性增强,物质抗压强度变小;在后期强大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后期断层首先沿早期正断层部位这样的应力薄弱点发生构造反转,断层性质由正转逆,而且西侧更靠近力源,挤压应力更大,并沿基底顶界附近的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滑脱层顺层滑脱,因此断层规模更大、卷入层位更多、挤压冲断性质明显,从而形成了青铜峡—固原、罗山东、青龙山—平凉、惠安堡—沙井子等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向下归并到基底顶界附近的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滑脱层。前缘过渡带所在区域在地质历史时期基本为继承性的西倾斜坡,沉积物稳定、单一,无论是基底还是后期沉积物其密度与抗压强度均较大,并没有发育形成西侧早期正断层这样的应力薄弱点,其应力薄弱部位主要集中于石炭系—二叠系的软弱岩层,因此在后期的挤压应力作用下首先沿石炭系—二叠系的煤系软弱层发生顺层滑动,滑动层面之上地层不断向东位移。在挤压作用不断向东扩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鄂尔多斯地块的阻挡,在推覆体的前缘形成反冲断层,但强大的挤压应力源源不断地自西向东传递而来,构造作用不断向东延展,这些反冲断层也不断被西倾的逆冲断层切割、突破,在突破反冲断层的同时也发育了一些调节断层,从而形成前缘过渡带现今的构造面貌。

2.2原地系统

原地系统位于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下盘、石炭系—二叠系滑脱层之下,主要由下古生界地层组成,在掩冲推覆过程中被动地承受挤压,是被推覆体掩覆的掩冲带基盘。原地系统总体为大型平缓的西倾单斜,岩层变形相对较弱,断裂不发育。但由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在强大的、自西向东挤压作用力下整体向东位移,而原地系统与鄂尔多斯地块刚性基底一起则相对向西移动,并向秦祁褶皱带深部塑性区发生A型俯冲,与来自西侧的作用力对挤,从而在对挤作用较强的马家滩—大水坑一带发育了近南北向展布的低幅度背斜构造带和鼻隆带,背斜带上形成多个背斜构造,形态完整,两翼对称,如马家滩北、李庄子、苦水等背斜构造。

3 油气勘探前景

研究区目前已在中生界、上古生界、下古生界发现了多个含油气层系,但仍然是一个有利而尚未详探的油气复合型勘探区。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前缘过渡带、前缘带及原地系统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逆冲推覆构造主体的勘探潜力欠佳。

3.1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下盘

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下盘的前缘过渡带、前缘带的中生界与上古生界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优越,主要表现在:(1)烃源方面,纵向上发育了长7油页岩、石炭系—二叠系煤系以及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暗色泥页岩与泥质碳酸盐岩等多套主力烃源岩,延长组的长9、长4+5、长1以及侏罗系延安组等辅助烃源岩也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总之烃源岩的生烃强度大、成熟度高,烃源条件极为优越,油气源供给较为充足。(2)储集条件方面,储集层系多,纵向上包括三叠系的延长组、延安组,二叠系山西组的山2段、山1段以及下石盒子组的盒8段等,各储集层段的分流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累计厚度大,分布较为稳定,储集层物性较好。(3)区内的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和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油气成藏时间匹配良好。目前,在区内已发现马家滩油田(延长组)、李庄子油田(延安组)、大水坑(延安组)等一批中生界小型油田。通过近年来高精度地震勘探的开展,地震剖面品质获得了极大改善,圈闭、断裂的识别精度不断提高,近期部署的多口中生界石油勘探井、上古生界气探井相继获高产油气流,而该区仍然有相当规模的圈闭未进行过钻探,尤其是上古生界的钻探程度仍然很低,因此前缘过渡带及前缘带的中生界、上古生界仍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对于原地系统的下古生界,近年来逐渐受到油气勘探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发现一些新苗头[16-19]。已有的研究表明,下古生界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也较为有利,主要表现为:(1)烃源方面,奥陶系平凉组暗色泥页岩和泥质碳酸盐岩是该区下古生界最主要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寒武系辛集组与馒头组的暗色泥岩、张夏组鲕粒岩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此外,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在局部地区与下古生界直接接触,对成藏也具有一定的烃源供给作用。(2)储集条件方面,寒武系张夏组—三山子组厚度较大的鲕粒滩或颗粒滩灰岩、颗粒云岩,在寒武纪末期的怀远运动时期遭受了长时间的风化剥蚀,表生岩溶作用使灰岩、云岩发生强烈的溶蚀、云化,地表露头及钻井岩心均揭示溶孔、溶洞发育,储集性能极佳[20-23]。奥陶系桌子山组—克里摩里组具备发育台缘礁滩储集体的良好条件,多条地震剖面显示研究区存在可疑礁滩储集体的反射特征。奥陶纪末期,受晚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奥陶系地层遭受了长达1.3~1.5亿年的抬升剥蚀,桌子山组、克里摩里组均已被剥蚀出露,极易形成储集性能较为良好的岩溶缝洞型储集体,这已为区内及邻区钻井所证实[16-19]。因此,寒武系顶部岩溶风化壳储集体、奥陶系礁滩储集体与岩溶缝洞型储集体是重要的勘探方向,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应加强探索与研究。

3.2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上盘

对于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上盘的逆冲推覆构造主体,罗山逆冲席与石沟驿逆冲席的地层变形强烈,逆冲断裂发育,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总体较差,主要表现在:(1)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在晚加里东运动时期处于区域较低部位而不利于形成岩溶缝洞型储层,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则遭受强烈挤压并抬升出露至地表,油气保存条件差。(2)上古生界或中生界的烃源岩在大量生排烃时期正值大规模断裂形成时间,一方面构造挤压抬升使得烃源埋深变浅,不利于烃源岩油气的生成与排出;此外,这些断裂基本上都断至地表,从而导致油气沿着断裂进行逸散,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相比较而言,韦洲逆冲席在L5、L6线地震剖面所在区域的青龙山背斜形态较为完整,推测应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是值得探索的油气勘探区域。

4 结 论

(1)通过对大量高品质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的构造解释模式,以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上古生界煤系滑脱层为界,剖面上表现为由上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与下部的原地系统垂向叠置而成。前者断裂、褶皱发育,由多个逆冲席组成,横向分带性特征明显,自西向东划分为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前缘过渡带、前缘带三个带;后者构造变形较弱,总体为西倾单斜,局部地区发育完整背斜圈闭。

(2)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下盘的前缘过渡带、前缘带及原地系统勘探层系众多,成藏地质条件良好,勘探前景较好;上盘的逆冲推覆构造主体目的层已裸露,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较差,勘探潜力欠佳。

[1]汤锡元,郭忠铭,王定一.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带特征及其演化与油气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9(1):1-10.

[2]赵重远.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构造单位划分及构造展布格局和形成机制[M]∥杨俊杰,赵重远,刘和甫,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构造与油气.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0-53.

[3]刘和甫,陆伟文,王玉新.鄂尔多斯西缘冲断-褶皱带形成与形变[M]∥杨俊杰,赵重远,刘和甫,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构造与油气.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4-76.

[4]汤锡元,郭忠铭.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地质构造演化特征[M]∥杨俊杰,赵重远,刘和甫,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构造与油气.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7-90.

[5]杨俊杰,张伯荣.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构造带的基本特征[M]∥杨俊杰,赵重远,刘和甫,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构造与油气.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1-105.

[6]吴紫电.马家滩推覆体结构形态及与周边构造关系[M]∥杨俊杰,赵重远,刘和甫,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构造与油气.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0-121.

[7]郭忠铭,汤锡元,张军.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带的油气地质条件[M]∥杨俊杰,赵重远,刘和甫,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构造与油气.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2-134.

[8]汤锡元,郭忠铭,陈荷立,等.陕甘宁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及油气勘探[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1-50.

[9]汪泽成,王玉新.鄂尔多斯西缘马家滩滑脱型冲断构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3):221-225.

[10]赵红格,刘池洋,王峰,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分区及其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173-178.

[11]陆孟晋,汪泽成,孙粉锦.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油气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10.

[12]杨华,陶家庆,欧阳征健,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5):863-868.

[13]欧阳征健,陈洪德,冯娟萍.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构造特征与演化[J].现代地质,2012,26(4):691-695.

[14]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10.

[15]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1-10.

[16]杨华,付金华,包洪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和南部奥陶纪海槽边缘沉积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潜力分析[J].海相油气地质,2010,15(2):1-13.

[17]王红伟,刘宝宪,毕明波,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地区奥陶系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特征及有利目标区分析[J].现代地质,2011,25(5):917-924.

[18]杨华,付金华,魏新善,等.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领域[J].石油学报,2011,32(5):733-740.

[19]付金华,白海峰,孙六一,等.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体类型及特征[J].石油学报,2012,33(增刊2):110-117.

[20]苏中堂,陈洪德,陈安清,等.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1):15-18.

[21]刘晓光,陈启林,白云来,等.鄂尔多斯盆地中寒武统张夏组沉积相特征及岩相古地理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2,32(5):14-18.

[22]陈启林,白云来,黄勇,等.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J].石油学报,2012,33(增刊):82-93.

[23]陈启林,白云来,马玉虎,等.再论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构造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43(6):1697-1715.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iddle Section and Its Petroleum Exploration Prospects in the West Margin of Ordos Basin

PANG Chongyou1,ZHANG Yadong2,WANG Jing1,WU Tieling2

(1.ChuanqingDrillingEngineeringLtdCo.,GeophysicalProspectingCompany,CNPC,Chengdu,Sichuan610213,China;2.DepartmentofExploration,ChangqingOilfieldCompany,PetroChina,Xi’an,Shaanxi710018,China)

The middle section in the west margin of Ordos basin, located between Ordos Block and Qinling-Qi-lianshan fold bel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est margin tectonic belt. Many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bout the surface structural features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structural modes are not clear till now due to the complex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poor seismic imaging quality making identificatio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difficult. Integrated surface geology and a mass of high-quality seismic data, given the decollement from flyschoid turbidites of Lower Paleozoic to coalmeasures of Upper Paleozoic as a detachment, two structural systems can be divided vertically which are the thrust nappe tectonic system in the upper part and the autochthonous system in the lower part. The former is constituted of six thrust sheets with intensive deformation of folds and faults, which are Luoshan thrust sheet, Weizhou thrust sheet, Shigouyi thrust sheet, Yandunshan thrust sheet, Jijiajing thrust sheet and Majiatan thrust sheet, has obvious lateral zo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s divided horizontally into three parts from west to east in this area, such as overthrust structural body, frontal transitional zone and front zone. The autochthonous system is a west-dipping monocline with weak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complete anticlinal traps are developed in local area. A greater exploration prospect for oil and gas can be assumed in the frontal transitional zone, the front zone and the autochthonous system due to numerous exploration targets and goo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Cambrian to Jurassic exploratory objectives are exposed, together with the intense deformation of faults, the gener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hydrocarbon become poor, herein mak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potential poor in the overthrust structural body.

structural mode;decollement;thrust nappe tectonic system; autochthonous system;explorationprospect

2015-03-03;改回日期:2015-11-03;责任编辑:潘令枝。

庞崇友,男,硕士,工程师,1979年出生,石油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油气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Email:pangchy2015@163.com。

P542

A

1000-8527(2016)02-0274-12

猜你喜欢
古生界前缘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综合判识
地理盲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埋藏史研究及生烃有利区预测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桩基托换在鄂尔多斯大道桥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埕岛地区古生界构造和地层多样性及形成机制
鄂尔多斯东南部上古生界混积层沉积特征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