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浩
理智与情感并不对立
文/马浩
什么事儿都非要从理性的角度去做终极的算计,你可能会发疯的。
大家通常喜欢将理性(rationality)和情感(emotion)对立,而且往往会说,一个人如果以理性见长,将会如何;一个人如果以情感为重,又会怎样。其实,与理性相对应的大概主要应该是不理性(irrational)或者反理性(anti-rational)。理性和情感完全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和现象,而不是一个谱系上的两个极端点。理性范畴之外的东西,或者无需诉诸理性的事体,可以广义地称为是“非理性”的(non-rational)。
这里的“非”,并不是不理性或者反理性,而是“并非与之在实质上相关的”,或曰并不直接涉及理性的。比如,拍脑袋即是非理性的,仅靠直觉,但专家依据经验拍脑袋又可能合乎理性。同样,情感本身,也是属于非理性的范畴。情感的展现,既可以合乎理性,也可以完全没有理性。总之,理性和情感是人们应对世事的两种不同机制,各自有不同的用场。
确实,某些人长于理性,某些人重于情感。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某些人在情感和理性方面都高于常人,而有些人则既非常缺乏理性,又极端疏于情感。可见,人们并不总是“要么理性见长,要么情感为重”。情感与理性之间,存在多种组合的可能性。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二者在本质上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在承认这种界定之后,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二者的关系,尤其是它们的互相影响以及交互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理性可以操纵情感。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情商高。但智商高的人,可以在某些具体的情境范围和任务空间,刻意地展示某种情感表现,从而获得他人在情感方面的认同、赞赏与良好回报。从这个角度看,情感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理性操控的。然而,在重复性发生的交往过程中,过分地利用理性操纵情感,也会导致自己露馅儿,迟早遭到别人的发现和揭穿。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在情感领域出没着大批的伪装比较巧妙(相对理性较强)的骗子。如果双方都是情感对情感,或者在某个特定时期确实相互真实地用了情感,那就无所谓骗与不骗。都是骗子,也都被骗。你傻我傻,全都自愿。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情感负责。
然而,事实上情感和理性难以完全分开。一个人的情感,很容易被另一个人的理性预设所操纵,尤其是当两人之间“有限理性之有限程度”相差极大的时候。所以感情关系中,大家经常听到的“真没想到,原来你是个大骗子!”的哀叹。一个人感觉受骗,通常不是用情太重,而是智商太低,理性比别人更加有限。
如果双方都是智商超高,理性极强,比如,美国著名的政治夫妻克林顿和希拉里的相互理解、欣赏与支持,那么情感交往也注定是理性盘算后的自愿就范,无论是真诚投入还是互相利用。仔细想一想,如果双方能够互相利用一辈子,那是真感情。同样,一个人如果一辈子装好人,那是真好人。
马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兼BiMBA学术委员会主任
情感也可以影响理性。首先,在特定时间内,情感可以映射理性,或者假冒理性。一个情商很高的人,或者情感需求旺盛的人,可以故意选择某种场合与契机,通过某种预设的言行去凸显自己的智力优越,理性高超。也就是说,在比较从容的状态下,恰如其分的情感表露和应用,不仅能够诱发别人的好感,而且会增进别人对其综合素质(包括智商或者聪明程度)的总体判断。
其次,在通常情况下,情感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判断,降低其判断的精准性。此时,正是这种情感对理性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形,才使得大家倾向于把情感和理性对立起来。当人们的情感在其行为和判断上占据主导地位之际,无论是非常愉悦,极度悲伤,还是万般恐惧或无限焦虑,都可能会松懈理性的监管和约束,或者分析能力短路乱码,使自己本来已经非常有限的理性变得更加的有限。
理性被情感俘虏的例子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妲己迷纣王,吕布戏貂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冲冠一怒为红颜,英雄难过美人关……
说得直白一点,臆想理性主宰一切,这也是一种偏执和强加。理性之说,假设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的利益和欲望本身也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有些需要理性的判断去力求满足,有些则可以通过情感方面的体验和感受直接得到满足。如此,很多情况下,没有任何理性的情感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人最终是要满足自己,而不是要合乎理性的要求。满足自己,既可以通过理性行为,也可以直接诉诸情感。只能说,过于依赖情感可能会影响理性判断,从而导致某些方面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或者只在短期满足而不能持久得到满足;或者会导致损失和惩罚等负面效应,甚至灭顶之灾。
比如,心理学中常被举例引用的一个不理性的例子是:人饿的时候去超市买东西容易多买,买那些自己不需要或者吃不完的东西,造成浪费。换一个角度思考,人买东西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满足某种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和浪费。就像大家经常说的,用你手上仅有的钱,是买面包还是买玫瑰花?这是一个仅靠理性本身很难解决的问题。什么事儿都非要从理性的角度去做终极的算计,你可能会发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