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乾隆参与打造了所谓“康乾盛世”。他在位时期,中国的GDP为世界第一,占当时全球的一半;对外也比较强硬,新疆就是在那时纳入中华版图的。然而,他在商业活动中却只维护外商的利益,无视清朝商人的死活。
按清朝制度,广州十三行负责外贸管理,并要为外商的一切违法活动承担连带责任。1780年,泰和行、裕源行等四家行商欠外债380万两白银。乾隆唯恐被外人耻笑,令泰和行、裕源行的主事者变卖家产,并将其充军到新疆伊犁,而全部债款则照原本再加一倍偿还,由其他行商分十年清偿。
1821年,丽泉行因拖欠英国东印度公司债务40万两白银而陷入困境。此时在位的是乾隆的孙子道光。道光的做法与乾隆如出一辙:宣布丽泉行破产,对其全部财产进行拍卖;由另外九家行商承担余下的债务,分五年还清。
清朝皇帝替外商讨债如此热心,对外商拖欠本国商人的债务却完全不闻不问。1814年,纽约与费城商人累计拖欠丽泉行货款一百余万美元。在美国朋友的帮助下,丽泉行主事者与另外两位华商聘请律师在美国多地打官司,试图追讨货款。但有的官司因被告宣称“破产”而失利,有的官司虽赢了,实际却没有讨回多少钱。一对美国商人兄弟本来欠丽泉行大笔货款,为了赖掉这笔钱,他们恶人先告状,控告丽泉行主事者赊卖给自己的茶叶质量低劣,要求法庭判赔自己五万元。他们还申请到了外国财产查封令,查封了数十位商人手中的丽泉行的货物及款项,令丽泉行的生意举步维艰……然而,丽泉行打洋官司的行为始终是“一个人的战斗”,当时在位的皇帝嘉庆与后来继任的道光谁也没有过问过。
这种“吃里扒外”的做法对清朝经济与民心的伤害都是致命的。外商欠清商的钱可以赖着不还,清廷也不替清商说话;清商欠了外商的钱,清廷就逼着他们及时偿还,有时还要加付沉重的利息,这样下去,外商怎么可能将信誉当回事?而且,任何商业交易都需要良好的利益预期。假若做一次生意就要冒一次险,这生意很难长久地做下去。正因为工商业者经营困难,清朝的工业化程度相比明代来说进展缓慢,工商业者也很难对清廷产生内心的认同。
在道光元年(1821年)以前,清朝还被洋人视为“庞然大物”,不敢轻易挑衅,乾隆们之所以要“吃里爬外”,不是屈服于外力,而是想维护“天朝上国”的面子。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希望两国互通有无,乾隆却认为中国富有四海,不必与西方进行交易。在乾隆看来,向洋人购买物品很没有面子,唯有“万事不求人”才可以给人以清朝强大的印象。为了面子,给洋人赔点儿钱、让当事的商人充个军、破个产,实在不算什么。
皇帝也不是完人,犯错误本可理解,但皇权专制的可怕在于:皇帝一代无视、乃至侵犯民众的合法权益,民众却没有有效的途径去制止、纠正。正是这种一权独大使清朝越来越愚蠢、堕落,最后被历史和民众抛弃。
百家讲坛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