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仿
摘 要:近年来,由于文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变,现代人逐渐被先进科技文化或是外来文化所吸引,而忽视了本土一些非物质类文化传承。许多非物质文化都面临即将消失的危险。基于此,本文将以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切入点,调查其传承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关键词:名俗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不仅是因为其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还因其在演变过程中吸收和融入了许多外族文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每枝花都有其独特绽放姿态,正如每个少数民族在其特定民族节日中都会举办传统风俗活动。而舞蹈基本上是每个民族风俗传统活动中都有的节目。这些舞蹈也对当地民俗文化研究有很重要意义。
1 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价值性
民俗舞蹈与现代舞蹈不同,它的灵感来源大多不是因为一段音乐,而是老一辈艺术家在欣赏清风明月时,从自然变化中领悟出来的。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求学习者亲近大自然,将情感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才能将舞蹈的灵魂展现出来。从民俗舞蹈中也能折射出,当地少数民族对自然崇敬或是宗教信仰,这对于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研究很有帮助。
而且一些民俗舞蹈,并不是当地达官贵人所发明,往往由当地一些能歌善舞的劳动人民所创造。这些舞蹈在当时就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一种通俗性,流传到现在还能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看到其影子,是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
(二)传承性
民俗活动中的舞蹈项目也如历史般源远流长,早在《离骚》中就有关于楚地祭祀文化中舞蹈的记载。而舞蹈薛学习过程中,不能单靠文字记录学习,必须有老师带着学生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学,而舞蹈主题,舞蹈服饰,舞蹈音乐都会随着舞蹈一起被流传下来,故具有较强传承性。
(三)活态性
由于舞蹈传承特点较为灵活,随着学习者感悟不同,时代变迁甚至是历史事件都会对舞蹈形态产生很大影响。舞蹈在流传过程中,自身也不断被改变不断创新,因此具有很强活态性,也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投入大量精力[2]。
2 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传承现状
我国虽然拥有众多民族,因此拥有大量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遗产传承现状却不乐观。以甘肃省肃北地区东乡族哈兹舞的传承情况调查数据为例:知道舞蹈人数较多但大多都只会简单动作,而真正能完整表演人仅占43%,而能教授别人的人数仅占26%,知道舞蹈变异情况占21%,而且这些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询问当地政府,也并没对该地舞蹈进行保护措施,也并没颁布相关政策扶持当地舞蹈传承。
这些调查结果都表现出来,当地居民对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程度低,保护意识较弱;而当地政府同样重视程度不足,不能活化当地民俗舞蹈,并进行传承与保护[3]。
(二)造成现状原因分析
第一、当地政府保护力度不够。据了解很多人数较少少数民族,在民俗舞蹈传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当地政府不仅没有为其设立专门学习机构,也没为其制定保护法规,及传承人员福利保障制度。
第二、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首先由于民俗舞蹈大多根据民俗活动产生,所以形式多样,数量丰富,要将这些舞蹈全都保存下来已经不易,其次舞蹈学习,需要耗费很多精力与体力,而民俗舞蹈者也不能靠此安家利命,故很多人都在传承过程中放弃学习。
3 对于提高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议
(一)通过开展旅游业务活化非遗传承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展旅游业务,建立民俗风情园,在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开发同时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将民俗舞蹈引入旅游业首先具有审美价值,如前所述民俗舞蹈由古传今,本身具有极高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其次观看民俗舞蹈,了解民族特色也有助于游客了解当地文化,感受历史,因此将其引入具有文化价值;第三,通过表演民俗舞蹈而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政府与民俗舞蹈传承者都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又具有经济价值[4]。
(二)建立数字化民俗文化保护库
当地政府应广泛采集,当地民俗资料,将数字化与非遗保护联系起来,建立当地民俗资料数据库。当中不仅要对一些舞蹈由来及演变过程做出介绍,还应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和相关音乐演变,服饰变迁作为补充,方便学习者查阅。尽量为每种舞蹈做动画演示,并请传承者撰写舞蹈动作指导作为电子资料补充,使一些居民在家也可以学习当地民俗舞蹈。
(三)为传承者建立福利保障制度
当地政府可以为当地少数民族建立民俗舞蹈學校,并聘请一些老一辈传承者作为教师,指导学习。对民俗舞蹈学校和教师给予器材补给和经济补助,以此鼓励当地居民学习民俗舞蹈。并举办民俗舞蹈大赛,调动当地居民学习积极性,参赛者可以依据自身条件,选演民俗舞蹈,或是将民俗舞蹈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创造新舞蹈。这些都在对民俗舞蹈进行保护同时,又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提高了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
4 总结
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而占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舞蹈也应得到相对程度的重视与保护。通过提高当地政府与人民两方面保护意识,采取开展旅游业;建立当地民俗舞蹈数据资料库和建立民俗舞蹈学习馆的保护手段。不仅提高传承者福利保障,还能吸引许多外族人学习民俗舞蹈,有利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
参考文献
[1]阮永明. 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评价与保护性旅游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刘明阁.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3]马琳,黄洋. 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J]. 艺术研究,2016,02:178-179.
[4]刘敬东,王群,曹焕男,王欣. 对河北省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5,09: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