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茹嘎
摘 要:在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中,广西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广西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语言人才的培养必不可缺,尤其是通晓东盟国家语言,能够在广西与东盟经贸交往中发挥桥梁作用的人才。本文在广西作为在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广西在服务一带一路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广西在服务一带一路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路径研究。
关键词:一带一路;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
1 广西东盟小语种培养机构体系建设与培养成效
(一)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比较齐全
目前广西各高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有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等专业,除了菲律宾语之外涵盖了其他东盟的所有语种。通过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的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已逐渐从纯语言人才的单一培养模式向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培养方向主要有纯语言方向(例如越南语专业)、应用语言方向(例如應用泰国语)、国际贸易方向、国际会计方向等。
(二)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普遍采取跨国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方式日渐成熟,目前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院校不仅积极探索创新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国内培养方式,且普遍采用“3+1”、“2+2”(本科院校)、“2+1”(专科院校)的学习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即与东盟国家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国内学习3 年或是2 年,然后到东盟国家学习1 年或是2 年,这种培养方式大大地提高了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前景广阔
从东盟小语种各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从事外企职员的毕业生占的比例最高,约为45%,导游和酒店服务员次之,约为36% ,此外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与自身专业不太相关的营销、业务员、文员等工作。小语种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普遍好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前两年内的工资水平也略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从近几年东盟小语种人才招生情况来看,随着广西高校小语种专业知名度越来越高,招生报名情况也愈发火爆。
2 广西在服务一带一路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广西高校东盟小语种学科定位缺乏科学性,教学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一些广西高校不顾实际情况,跟风开设东盟小语课程。由于某些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缺少外教,使得学生学习东盟国语言的程度停留在“空而泛”的程度,学而不精就很难与其他学校同等专业的学生竞争。此外,跟风开设小语种专业,对于资质不足的学校来说,并不利于教学管理。同时,多数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小语种教师屈指可数; 尚没有一所高校设置了博士点,而能培养东盟小语种硕士研究生的也只有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大学。
(二)东盟小语种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全面,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缺乏专业性
东盟小语种应用型人才应该是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型语言人才,即除了系统掌握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使用该种语言进行日常的听、说、读、写、译之外,还要能在某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可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广西多数高校过于强调基础理论教育,而没有对语言的专业技能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3+1”培养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国外的语言环境,强化口语能力,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很显然,要学习好一门语言,4年的时间还是不够的。其结果通常是培养出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可一旦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便会束手无策。
(三)东盟小语种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实践性
当前,广西高校在东盟小语种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尤其是某个专业领域的语言运用能力,容易出现“哑巴语言”的现象。教学方式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手段单一;校外实训基地不足; 学生实践能力欠缺,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后,无法胜任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3 广西在服务一带一路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路径研究
(一)重视课程设计,科学规划课程安排
在当前形势下,广西高校在专业建设时,必须结合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分析人才市场实际需要,打破常规,不断探索“语言+ 专业”的教学模式,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完整、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使学生全面掌握某门东盟小语种听、读、说、写、译的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是基础,实践是保障。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之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互联网、影像资料、外语角等其他资源来丰富东盟小语种的实践教学,做到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并重。
(二)提高东盟小语种教师队伍师资水平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东盟小语种专业的保障,应通过访学、进修和以老带新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当前东盟小语种师资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促进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不断进步; 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加大与相关行业的人才交流;大力引进符合高校教师基本条件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技能的东盟小语种人才来担任专职教师,来弥补师资队伍东盟小语种人才的不足。
(三)加强与相关院校及企业、包括东盟国家高校的联系。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统计, 2010 年,在广西留学的东盟留学生约6000 人;广西高校派往东盟交流学习的学生约5000 人。目前,已经有25 所广西院校招收东盟留学生;多所高校与东盟院校建立校际合作办学伙伴关系;广西将被建设成全中国最大的东盟区域国际学生交流中心。
由此可见,广西高校与东盟各国高校之间还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通过院校间高层互访、学者互访等多种途径加深对彼此学校、国家的了解,并尝试在国家政策范围内联合办学,互相认可学历学位。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学术交流,学习对方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把东盟小语种建设成为中国独具区域国际化特色的专业,架构起中国-东盟多方沟通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郑燕平.高校图书馆小语种图书馆采访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
2.谭顺清,曾姗姗.东盟小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以广西高校为例[J].2012(4).
3.季红丽.东盟文化背景下的小语种双语型人才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9).
4.申红.东盟小语种人才培育发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4(8).
5.李涵,陈新芳.广西高校东盟小语种教学现状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3(5).
6.韦柳宇.加快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0).
7.刘明录,蒋美荣.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发展环境平息[J].外贸业务探讨.2011(11).
8.鲁锦松.试论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山西师大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