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保障。本文尝试从高校和大学生角度进行思考,探索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以及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意义,探讨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提出了加强学习与主导宣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自我主观能动性和树立师生朋辈榜样引导为主要途径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到实现和共筑“中国梦”的行动上来。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重点课题)——“中国梦”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ZD-115)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dream”
Li Ti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Chinese dream is the dream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and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t explores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Chinese dream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cultivation under new situation. It also analyzes about the new path to cultivate the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trengthen learning and publicity to improv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establish teacher-student peer role models and thus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guided to the realization and building “Chinese dream”.
Keywords: Chinese dread;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cultivation
當代的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时期,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下,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国人的信息化程度和对智能化的要求远比我们的想象的要快而广,高速的信息传播速度时刻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造成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主导价值观念的不稳定性和弱化。在这其中,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与传播的主体,其意识形态的发展所产生的力量或者潜力是难以估计的,作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准中坚力量——大学生们,他们思想中的主导价值观念的优化与培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完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因数”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们的安康幸福,为十几亿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保障。反之,中国梦的实现与发展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与探索,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相互佐证、共同进步,从而使中华民族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终将立于巍峨之势而不倒。
习近平在2013年曾在与青年代表座谈会中提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高校的大学生们是当代青年的主体和准中坚力量,实现中国梦,大学生责无旁贷。他们的主导价值观的培养是高校培育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社会的各方面直接压力,在高校中,大学生有着相对宽泛的生活、学习、思想上的自由,同时物质的丰富和心理探索的生生不息,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让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们充满对外界事物的探究与好奇,以期各种纷繁而复杂的“造梦驱动”中能够寻找到符合自己的道路。在这当下,中国梦的提出,无疑有拨云见日之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核心之核,让当代大学生在勇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道路中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 高校场域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变革和高校的发展、个人的成长必然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在初入未入社会之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对中国梦的实现和大学生自我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极易产生对利益与价值的混淆
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关系的存在,高等教育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场域,是由教学关系、资源分配、结构体制等各种客观关系组成的具有自身规则的空间,它有着自身的存在条件和运行机制,并对参与其中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行政机构等个体或者团体产生自主的约束力[1]。生和教师是这个场域之中的主体,按照场域的内涵表明,各个主体由在场域之中的主体所持有的权力和利益分配进行博弈,以期获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同时,主体的选择也对高校这个场域具有反噬作用,前进或者消耗。由于各个主体的资源差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物质文化差异等导致其行为主体的行为取向、以及对其自身行为的独特的策略性各有不同。据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分布比例中,来自农村的学生要占到大部分,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的缺乏,导致对精神价值的追求的缺失;而来自城市中的大学生追求个性与自我,重自我、轻集体的价值观念等,由于互联网的的直接和便捷,使多元化价值观念在高校中传播和充斥,这样导致大学生们在大量的信息中拥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权,在选择的时候,判断的标准首先就是对于自己有没有利;造成大部分大学生们认识不到利益与价值的不同,或者利益就等同于价值。通常表现在大学生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观念中,往往选择短视价值观念,例如一味的追求学习成绩是为了奖学金,而忽视了学习的本质,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高分低能,在心理健康、行为能力等其他方面均表现为与众人的不和谐。可见利益是具体的、可以直接到达的,是人类需要的满足;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抽象的。
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并未定型,极易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尤其在于自己相关的、直接的、而且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这需要高校在价值观念教育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勿使之沦为空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提出来的,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基础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理诉求和美好愿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样在高校中,则是了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大学生们实现自我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源泉。在高等教育系统领域,高校场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缩影,由于利益博弈的需要,场域中的主体在进行资源和权力分配时,有可能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其博弈资本的一个途径,那么大学生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是被赋予更多的个人价值色彩,在传递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人的功利内容。如布尔迪尔所言的再生产角度分析,“教育控制着社会文化资本的生产、传递和转换,成为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的主要手段。”[2]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职能,高校通过文化的再生产使大学生们到达社会的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就有可能成为个人价值再生产的工具。因此,高校教育系统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必先摆正姿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力量是高校思想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达到来传递教育的本质和力量以达到社会的再生产,所以,正确而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勿使之失去其本质意义。
3 如何培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一)在行动中加强理论学习与探索
践行中国梦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深入的理论学习。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根据自己多年成长经验而产生的判断能力,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却又想聆听伟人的指导,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更渴望教师对他们的人生谏言。由于这些特点,大学生对于教条式的灌输已不再是主要的思想教育方式,据笔者观察,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同学们在行动中感受到教育。大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授课制度,高校采取各种方式如与企业合作办学、与企业签订实训合作、举办创业大赛等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验证和探索理论的可行性以及改进的方式。中国梦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会是中华民族的终极目标,而是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的的发展推动下,根据中国国情而提出来的符合现阶段人民要求的目标,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华人民的选择。但是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驱力,代表未来国家的最先进的生产力。在学习和践行中国梦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停留在学习和实践阶段,而是要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辨证的分析与探索。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也绝不是道之终点;学习是无止境的,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人类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以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是我们要追求的事物的本质。因此,在做中学,在学中探索,而不仅停留于实践,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之路。
(二)坚持多渠道的理论宣传、主导舆论阵地
互联网+时代舆论造势以及智能化的渲染,让我们在享受便捷快速的信息和终端服务的同时,对每个人的心理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每时每刻的即时的信息刷屏极易造成网络终端接收者的心理恐慌,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同样,在高校中信仰的缺失和多元化价值观念充斥着大学生们的感官,使同学们对信息也有着深深的无力感、时而自我膨胀、以及瞬间的自我否定,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惯习的形成,移动网络终端是大家极易选择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在高校也应在诸多的舆论信息宣传阵地中掌握主动,报刊、课堂学习、团学活动、微媒体宣传等多渠道、多管齐下是高校首选。在高校场域中,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价值观念趋于成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并不牢固,在场域中博弈的挣扎中极易被颠覆,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教育的引导和自我主导价值观念的确立。因此,对大学生们的理论宣传不仅要有深度、宽度,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持久性,毛主席曾说过“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高校对大学生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中国梦也只是刚刚开始,在以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大学生们有一个持久和长远的价值信念。
(三)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提升
中国梦是举国之梦,是集合了全体共产党人心血而成提出来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富强、幸福的本质,它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高校的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准中坚力量,他们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5岁之间,在法律上,已是具有承担法律责任的成年人,他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按照心理学角度,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发展方向。因此在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中,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当务之急。大学生只有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实践的探索中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提高自我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个人价值的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趋于一致的,在实践中国梦之时将是事半功倍之效。
(四)树立教师与学生朋辈的榜样引导
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教育,需要充分發挥教师和高校的引导作用、需要大学生的朋辈榜样作用。课堂是教师是言传身教的第一领地,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得到大学生的在心理上的即时反馈,同时会得出对社会或有益或无益的判断,并且潜移默化到大学生本身。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进行高度的理论学习和探索,在行为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举中国梦,使之成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使大学生可以得到直接的榜样教育,能够内化于思想,外化于行为;同时,大学生中的榜样是同学们极易接受的。大学生中不乏存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的突出者,对于这样的同学,要及时发现并给与支持和培养,先行培养一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使之通过多种形式对同辈同学进行交流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简单地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从教材到教材,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通过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体验,使知识上升为理论、理论升华为信念、用信念铸造理想、用理想指导行动。[3]教师和学生的两方面相互作用,在思想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确立,在行动中将中华民族复兴事业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中国梦与世界[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3,8.
[2] 王英洁.方向与力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的双重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6(15).
[3] 毕云芝.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 张厚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J].高校辅导员导刊,2014,2(6).
[5]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作者简介
李听(1983-),男,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