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它政治理论课不同,其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全国高校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门课程教学思路单一、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对学生历史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提高"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应该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思想现状与实际,运用专题化和案例教学法,构建新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实践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方法
1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信息量大、重合度高,增加了授课难度
《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多,而且与中学历史课本以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存在重合,这就导致教学难度加大,影响教学效果。首先,大纲和教材内容多。《纲要》教材分上、中、下三编,每编设综述,内容全面、详细,书中涵括了中国近现代170多年历史上曾经独领风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历史发展规律。而大多数高校《纲要》课程的学时安排是32学时,因此,教学时间短、内容多的状况使教师很难合理
安排教学进度。其次,《纲要》教材的很多内容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课本内容重合,学生也认为该课程中学早已学过而对课程不够重视。
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在《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时少及大班教学的限制,多数教师在讲授时多侧重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历史观点的评价,明显地突出了政治课的政治地位而削弱了课程知识的趣味性和育人功能,从而妨碍了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的实现。
3、教学評价形式单一,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据调查,大多数高校目前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20%,考勤占20%,期末理论考核占60%。大多数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近现代史课程的相关问题没深入思考,只是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来应付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可以看到,教学内容、方法、成绩考核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尽合理。《纲要》课教学中存在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的单一也是由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因此,改革高校《纲要》课程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关键。
2 以专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纲要”课的性质,决定了“纲要”课的教学要突出“思政课”教育功能的要求。而“纲要”课又具有明显的“历史学”的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历史知识、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针对目前“纲要”课教学局限于课时少、内容多、跨度大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尝试专题化教学有效地缓解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实际困难。所谓专题化教学,就是突破教材章节的局限,本着大专题的原则,把“纲要”课教材的内容做重新组合,力求每个专题既能涵盖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能突出重点与难点问题,对此,我们把“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十二个专题,即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不一样的李鸿章;孙中山与辛亥革命;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毛泽东与中国革命;蒋介石与国共合作;日本的侵华计划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共和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文化大革命与江林集团;邓小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通过研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避免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我们把《纲要》课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这一阶段,突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即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以及在屈辱中奋进的历史,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3 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案例教学法也是提高历史教育功能的好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从一个或若干具体事例出发,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分析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纲要》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具体历史事例入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讲清道理,不仅切中要害地解决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在思考中行动,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精髓”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如在分析“资本主义为何在中国行不通”这一理论观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这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近代中国,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结构还是传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成熟,不可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提供相应条件。同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绝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是要掠夺中国,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封建主义也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封建主义在中国不仅势力强大,而且根深蒂固,他们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无以落实。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又存在着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完成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 构建“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模式,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价值。《纲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一课。大学生在中学时期虽然已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还不甚理解,存在着不少困惑和迷茫。“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重大历史问题,根据大学生内在心理需要和困惑的问题去组织、设计和开展教学,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明辨是非,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点的教育,在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思想素质。
因为讲课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传递信息,而讨论则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讲课要求学生听,而讨论则允许学生发表意见作出反映。可以采取课内研讨与课外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再是要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大学生思想敏锐,在许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教师引导有法,就会唤起他们的课堂互动热情,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课堂的互动奠定基础。只有师生的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才被激活,教学互动也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学互动包括一系列程序,一是课前学生参与学习的互动。二是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三是组织好课后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或推荐一些参考书籍和论文,让学生课后阅读,扩大视野。总之,教学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思想教育的一种好形式。组织得当,就会收到良好效果。
5 结语
《纲要》课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和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的三个选择。但是,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来看,表现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纲要》课的态度普遍表现淡漠,缺乏学习的热情,《纲要》课的教师工作动力不足,甚至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感到无奈。因此,如何改变高校《纲要》的教学现状也成为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蔡苏龙(1969年-),男,湖南永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移民史、华侨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