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应该改革生命安全教育体系,适应移动互联网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挑战;增强学生媒体素养能力,降低移动互联网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威胁;搭建生命安全教育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为生命安全教育而服务,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编号:16E0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传统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产生了移动互联网。虽然目前国内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还有不少问题亟待明晰与解决,但移动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完全超乎预期。艾瑞咨询的调研报告显示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占到互联网用户总数的80%。移动互联网是指以智能手机等各种类型的移动终端作为接入设备,使用各种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进而实现包括传统移动通信、传统互联网及其各种融合创新服务的新型业务模式。[1]
从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既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機遇,如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及时掌握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动态等;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新挑战,如鱼龙混杂的网络虚拟信息将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等。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学生媒体素养能力、生命安全教育平台三个方面,增加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大学生生命安全感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1 改革生命安全教育体系,适应移动互联网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挑战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围绕学生生命安全这一目标,教师通过合适的教育内容,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关于生命安全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教育活动。
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一个体系,包括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对象,即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生命安全教育的环境;生命安全教育的反馈;承担生命安全教育的辅导员、安保干事等老师七个构成要素。在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归宿,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因素,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而教育的目标要综合考量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安全需求情况而定,受到社会与学生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其中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教育的内容由教育的目标决定,社会发展对生命安全提出的新标准,学生生命安全出现的新需求,都需要在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显现;受教师素养以及学生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选择,要能够达到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程度,需要综合考量;教育的环境既包括可控的校内环境,也包括不可控的校外环境,也可以分为有利环境与不利环境两类,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影响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生命安全教育的反馈是教师获得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除开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测试等反馈方式外,能否通过更多的方式掌握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态度、技能,对于做好生命安全教育意义重大;辅导员、安保干事等教师作为生命安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虽然其教育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其他六个要素的制约与影响,但所有的教育活动效果的实现都要通过教师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形成的挑战性冲击,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变上,使得之前的社会教学环境从传统互联网进入到移动互联网阶段,同时,也对生命安全教育体系中的其他因素都成了冲击。从教学主导教师来看,无疑要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安保干事等生命安全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使得他们的能力素质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生命安全教育的形势变化。从教学对象学生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学生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进而以网络信息安全为基础保障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安全,需要考虑。在教学目标上,传统的生命安全观念必将受到冲击,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必须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重新进行修正,要将网络信息安全与学生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其他安全联系结合起来,形成大安全观念。在教学内容即教学课程资源的建设上,教学内容必须包括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并且随着学生接受移动互联网信息习惯的养成,怎样将传统的以图文形式为主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转化为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必须在生命安全教育的改革中得到重视并加以实现。移动互联网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是要将传统的教育信息单向传输为主的方式,转变了双向互动的信息传输方式,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来说,就是要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为基础活动教学作辅助的前提下,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便利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针对生命安全教育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双向互动,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做到生命安全教育“无死角”。在教学反馈上,传统的教学反馈是一次性的,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生命安全教育,可以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实现师生之间对于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及时交流反馈,这种反馈既可以是老师获得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效果的反馈,也开始学生获得老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指导的反馈。
总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改革,就是应该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基于新的生命安全教育问题,使得生命安全教育体系更为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将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 增强学生媒体素养能力,降低移动互联网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威胁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能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无缝对接,也导致部分学生过度沉迷于移动互联网,患上较为严重的网络依赖症,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对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负面的影响。相较于这种显性的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鱼目混珠的信息内容,给学生的心理、财产等有关生命安全方面带来隐性的安全隐患,更让当前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面临着一种防不胜防的困扰。
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外因素来看,教师、教育环境、教学内容等都属于外在因素,而学生自我的素养能力则是内因。因此,增强学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介素养能力,对于降低移动互联网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形成的潜在威胁性,有着十分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概念。美国学者研究认为媒介素养是指公民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制作的能力。[2]国内研究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也可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媒介讯息的能力。[3]而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形态的不断改变,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有所有变化。对于网络媒介素养,学者于翠玲认为是指网民对网络媒介及信息的选择和认知能力,网民对网络媒介及信息的准确理解和理性批判能力,网民运用媒介传播信息以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4]
从现有的涉及到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问题来看,由于一些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在出现之前,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比如学生心理健康、学生财产安全等,由于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教育内容,较少会涉及到网络信息安全等知识内容,而一些不法分子又专门看中了学生从高中进入到大学阶段这一生命安全教育的空窗期,利用网络对学生心理进行不良诱导,对学生财产进行非法获取,加上一些刚入高校的大学生习惯于采用网络搜索等方法,进行心理健康、财产信息等方面问題的咨询,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通过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生命安全造成的种种损失,值得教育界对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能力培养问题进行反思。
从生命安全教育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在外部来看,高校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老师,首先应该强化对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制教育,通过相关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远离非法不良网络信息,进而避免自身的生命安全陷入到网络信息陷阱中;其次应该借鉴国外高校以及国内部分高校的做法,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到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专门的课程内容专业的师资力量,并适当增加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在媒介素养课程中比重,实现提升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
从学生自身分析,高校大学生应该在日常的移动互联网媒介应用中,通过自我学习,了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掌握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及其使用中的安全隐患与漏洞,学习辨别移动互联网信息与自身生命安全之间的关联的技巧与方法,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判断不良非法移动互联网信息对自身存在的潜在威胁。而在移动互联网的自我实践使用中,碰到相关的问题,应该采用网络虚拟世界咨询以及与身边老师学生交流的信息交叉验证使用方式,确保所获得的相关信息的安全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通过自身以及身边移动互联网信息引发的生命安全教育典型案例,学会自我反思,防微杜渐,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移动互联网引发的生命安全问题离自身较远;要通过举一反三,增强自我的移动互联网信息问题应对能力,提升信息的选择认知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批判能力,在确保移动互联网信息不会引发自身生命安全问题的前提下,进而达到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3 搭建生命安全教育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为生命安全教育而服务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面临着移动互联网信息的威胁,除开教育体系、学生能力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外,还存在着技术方面的因素。不法分子、不良信息既然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威胁到大学生生命安全,而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任何科学技术都具有中立性,应用好就有利于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不去应用、不去占领移动互联网这一生命安全教育新阵地,就会对学生生命安全形成潜在威胁。因此,积极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新办法、新途径,通过搭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服务,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是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看,结合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可以从生命安全教育微课群、学生定位考勤APP终端、辅导员生命安全教育微信平台三个方面,搭建起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平台。为保障生命安全教育平台的有效运转,在搭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技术先进性、内容合理性、参与高覆盖三个原则。所谓技术先进性是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与教师在生命安全教育中应该积极追踪技术的最新发展,将与学生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技术应用到生命安全教育中来,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一方面增强教育的技术含量。所谓内容合理性,就是要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接起来,不同的媒体形态与平台,其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相对于传统媒体内容主要以图文形式呈现的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呈现强调多媒体融合,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的混合呈现,并且要求内容呈现的简短、直观、生动。参与高覆盖就是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与推荐,加上移动互联网生命安全教育平台自身的内容建设,使得高校学生都能够关注移动互联网生命安全教育平台,并积极参与到平台各项活动与建设中,进而提升教育的参与度、参与面与实效性。
运用移动互联网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微课群,就是要改变之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微课内容简短、反馈及时、主题突出、多样传播、学习便利等特点,增强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生命安全教育微课群主题突出的特点,在于能够针对学生生命安全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限内,简短易懂的传授清楚,从而符合当前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信息接收简单化的趋势。当然,这种将传统生命安全课堂教学整块内容打散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专题牵引,并列呈现的方法,进行组合,做到既分散又整合,进行形成一个课程群。其反馈及时,是指将打破传统教室学习的时空局限,学生可以在相关的课程在线内容留言区,及时反馈学习的困惑,而教师可以及时予以解答。
学生考勤问题既牵涉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与学生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不少学生生命安全事故出现的一个特征在于学生没有持续的在校学习,进而在大量的闲暇时间中出现事故。传统的课堂教师抽查、学生自查等考勤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真实反应学生的出勤、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运用移动互联网APP终端软件对学生进行考勤,既能够提升考勤的真实性,同时,一旦学生考勤情况有异常,教师还可以通过考勤软件对学生进行定位,方便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当然,此类软件的使用,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就网络技术应用的隐私问题达成一致。
辅导员是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第一负责人,为此,辅导员有必要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开通生命安全教育微信平台的方式,更为科学、方便的为学生提供生命安全教育信息服务。在生命安全教育微信平台上,辅导员既可以挑选校外的典型案例与学生分享,同时,也可以就校内较为常见的近年来易发、多发的生命安全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应对避免的方法。当然,这类平台的开发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移动互联网媒介素养,能够以适当的内容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自觉的成为微信安全教育平台的粉丝。
参考文献
[1]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章剑林,陈德人.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2015(1):45.
[2]邵瑞.中国媒介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7.
[3]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9.
[4]于翠玲,刘斌.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51.
作者简介
任春梅(197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