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

2016-09-26 15:19孔庆东
特别文摘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文凭科技专业

孔庆东

有文化的无技术,懂技术的乏文化。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割裂,这一现象近三十年来在中国表现突出。

为什么这一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因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过分突出了技术,偏离了科学技术的原始轨道。大家常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当然能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相关阐释,所以当我们满口都是科学的时候,意下所指却多半是技术。从传统观念出发,我们又误把一些技术上的进步当成了科学的进步。

“科”、“技”之间不但混淆颠倒,而且我们人为地把科技抽离出文化之外。很多人理解的百花齐放、多元化,实际上是认为这些一个一个的元、一朵一朵的花儿是互不相依的,能够独自存在、发展,这其实从根本上就背离了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把科技从文化中单独抽离出来,虽利在一时,所产生的恶果却遍及今日的各个领域,也正造成了上文所述的科技与文化的矛盾。

我们现在已经在技术的小道上歧路亡羊了,正需要重新回来讨论什么是文化。今天所谓的“文化”大都是贴标签的“文化”。一提起弘扬传统文化,就特地让孩子们去读四书五经,读《三字经》、《千字文》,认为这就有文化了。这种理解其实是狭义的。

为什么我们今天不知道自己没文化?就是因为我们对文化的狭义理解,没有厘清文化的概念。社会上很多领导干部,单纯地认为文化就是文凭,将文化等同于文凭,导致一些人用文凭去掩盖没文化的事实。我很赞赏李瑞环同志,他的履历表上就写着中学毕业,堂堂正正,不以文凭自抬身价,而用具体的领导业绩说话。领导得好,高中文凭也可以;领导得不好,博士头衔也没用。所以我觉得李瑞环就懂什么叫文化。

泛东亚地区,如台湾、香港,长期被视为比我们有文化,其实这说的多半都是文凭。真正有文化的表现是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做事。台湾要是懂得传统文化,要是懂得“忠孝”二字,就不会出现台独。

所谓文化,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眼光,是把所有的具体技术能够整合起来的一种综合素养。倘若整合不起来,一切都是照猫画虎,屠龙之术就成了雕虫小技。比如我们北大中文系有文学专业,有语言学专业,有古文献专业,很多老师长期不知道同事在研究什么,也不去关注有什么重大成果。

我们并不是说要向专业以外看齐,而是说如果留心了同事在干什么,最近有什么成就,可能你了解十个别人的成果,其中就有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有启发。有了这种眼光,才能成为有文化的学者。不然,做学问只是照着做,导师写了一篇研究闻一多的论文,学生学着写一篇研究朱自清的,那样实际在学术上没有任何突破。其实广大高校老师也很想突破,学者们也很想创新,不是自己没有创新的欲望,而是束手无策,因为我们现在缺乏那种心胸与眼光。

如果深入剖析,其实有文化的人未必没技术。如果一个人真的有文化,他一定是有技术的,至少也有一技之长。因为他要达到山尖,必然至少通过一条道才能登顶,只会随便在路上乱窜的人是到不了山顶的。所以我觉得今天主要的问题是有技术的没文化,不是技术的问题,根本在于文化上。

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看,中国近年来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论文数量、实验报告、理论数据、重大项目似乎都有很多成就,蔚为大观,可是实际上没有多少真正能够转化为社会成果,增加人民对生活的幸福感。大部分都是抄来抄去,搬来搬去,“放卫星”。我们现阶段已经没有资格去批评前人的“放卫星”了,因为我们就处在一个“放卫星”的阶段,放的都还是技术“卫星”。中央政府也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号召大家都来创新,但是如果就局限在技术领域,创新是出不来的。

(摘自《无限江山》 云南人民出版社 图/矢风)

猜你喜欢
文凭科技专业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科技助我来看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