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吴左琼
教学“入时”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安徽)吴左琼
在温州读小学三年级的皮皮(化名),因为学习需要,在妈妈黄女士的手机里安装了5个APP学习软件。有数学速算的、英语配音的,还有语文复习的。这些软件都是班上的老师推荐安装的。每天放学回家,皮皮就拿着黄女士的手机,做老师在APP上布置的家庭作业。本来,黄女士觉得这种学习方式还挺好的,APP上的学习材料图文并茂,孩子做作业也专心了许多。可很快,她就觉得不对劲:皮皮对这些学习软件着迷了。(见 《钱江晚报》)
眼下,一些学校推荐学生使用学习类APP,这类学习软件既方便又高效,内容丰富多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效率;英语发音准确能避免错误教学;手机陪伴孩子甚至能解放家长……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无不证明手机作业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正如温州市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所说:“现在是网络社会,这些孩子长大以后,网络工具必将是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还是鼓励孩子适当接触这样的学习软件。”推广手机作业的确可以让教育教学更 “入时”,但是当三年级的学生半夜做题,只为刷排名,就不得不引起对手机软件成瘾的重视,何况,学生可能为了获得更好的排名,选择专挑一些低年级的题目来做,或者重复做某一单元的题等捷径来走,这样的 “疯狂”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另一方面,有专家指出,其实手机对眼睛的伤害比电视还要高3—5倍,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眼科疾病低龄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可见,未成年人运用手机学习软件,学校和家庭都要加以正确引导,并重视其中的风险。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布置作业不能单纯依靠手机软件,作业的形式应该更多样,除传统的书面作业外还可以多些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