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208)
中国农垦种业发展战略研究
王磊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208)
运用SWOT分析工具剖析了现阶段中国农垦种业的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面对的挑战和面临的机遇,提出了农垦种业未来打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支撑链的战略思路以及信息驾驭、产业协作、创新驱动、品牌带动等战略选择。
农垦种业;SWOT分析;产业链;价值链;支撑链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种子是重要的粮食生产资料,种子安全,粮食才安全。粮食安全,才能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从成立至今,农垦始终将种子产业建设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点和突破口。2014年8月28日,农垦种业宣告成立“中国农垦种业联盟”,对外宣示吹响了加快农垦种业发展,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集结号”。联盟成立以来,农垦种业先后开展了农作物品种联合测试合作,用以强化农垦种业研发体系建设,加快农垦种业优良品种的审定和推广;研究共建农垦种业联盟南繁基地,用以提升农垦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农垦优良品种选育,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着手组建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以促进农垦种业深度融合、协作共赢,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集团。农垦种业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全力支撑民族种业向前发展。
1.1中国农垦种业已发展成为中国种业具有代表性的一支生力军
1.1.1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完善农垦种业拥有农业部颁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5家,2011年被认定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6家,2013年被认定为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4家,2014年行业信用评价AAA企业6家。拥有制种基地近20万hm2,储藏厂房53.13万m2,加工场地31万m2,作物推广面积939.288万hm2。从业人员近600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种质资源保存量达11万份。
1.1.2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截止到2014年底,农垦种业企业自主研发品种443个(图1)。经营品种中77个通过国家审定,453个通过省级审定。
图1 中国农垦种业主要农作物品种研发情况
1.1.3生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目前,经过多年发展,农垦种业现已形成北大荒垦丰、江苏大华、安徽皖垦、河南地神等一大批行业影响力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广的种子企业,带动农垦种业行业生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销售区域覆盖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甘肃、广东、新疆等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粮食作物种子商品量占全国商品种子比重达到33.94%。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等两杂制种面积达到6.99万hm2,成为我国两杂种子不可或缺的重要制种基地和生产商。与此同时,农垦种业现已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种业市场竞争,争做中国种业国际市场的“领头羊”。
其中,2014年农垦种业共生产种子11.80亿kg,从具体作物类别来看,小麦种子生产量第一,水稻种子第二,玉米种子第三。具体来看,生产水稻种子2.87亿kg,占总生产量的24.36%;小麦种子6.19亿kg,占总生产量的52.48%;玉米种子1.60亿kg,占总生产量的13.52%;棉花种子0.33亿kg,占总生产量的2.81%;大豆种子0.48亿kg,占总生产量的4.04%(图2)
从销售量来看,2014年农垦种业共销售种子9.89 亿kg,其中,小麦种子销量第一,水稻种子第二,玉米种子第三。具体来看,销售水稻种子2.63亿kg,占总销售量的26.57%;小麦种子5.26亿kg,占总销售量的53.22%;玉米种子1.13亿kg,占总销售量的11.43%;棉花种子0.26亿kg,占总销售量的2.60%;大豆种子0.30亿kg,占总销售量的2.99%(图3)。
图2 2014年中国农垦种业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量
图3 2014年中国农垦种业主要农作物种子销售量
从销售额来看,2014年农垦种业销售额60.6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7.6%,其中,玉米种子销售第一,小麦种子第二,水稻种子第三。具体来看,销售水稻种子12.34亿元,占总销售额的20.34%;小麦种子16.53亿元,占总销售额的27.25%;玉米种子24.94亿元,占总销售额的41.11%;棉花种子3.11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13%;大豆种子1.73亿元,占总销售额的2.85%(图4)。
图4 2014年中国农垦种业主要农作物种子销售额
1.2中国农垦种业小、散、弱等问题尚存目前,农垦种业在全国34个垦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192家种子产加销企业,但拥有农业部颁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只有5家,种子生产量超过1亿kg的企业只有4家,种子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有6家,整体来看,大部分种业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实力较弱。
1.3中国农垦种业面临着垦区内外、国内外等多重压力挑战
1.3.1垦区内外竞争压力目前,农垦在全国具有1785个农场,农场的用种量大、需求量高,随着种业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垦区外的种业企业必将加快进入各个垦区,争夺各垦区的种业市场份额。
1.3.2国内外竞争压力随着现代种业的发展,种业成为跨国公司竞相抢占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世界种业排名前10名的跨国种业公司的销售收入,1996年仅占世界种子市场16%,仅用10年时间提高到了67%。我国是种子生产和消费大国,常年用种量保持在120 亿kg左右,根据国际种子联盟(ISF,International Seed Federation)最新统计,我国种子市场价值为90.3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20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我国巨大的农业产业规模和农产品市场潜力,正成为主要跨国公司竞争的焦点。目前,世界排名前10的种业公司,有8家在中国建立了分支机构,实施本土化战略抢占我国育种资源和种子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品种现已经占了我国70%大豆市场,60%向日葵市场,95%的甜菜市场,许多高端蔬菜品种现已基本从国外引进。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农垦种业更是中国种业的“国家队”,为做大做强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垦种业必将挺身而出,带动实现与国际跨国种业公司的同台竞技。
1.4中国农垦种业面临着“农垦改革”和“种业升级”双重机遇
1.4.1农垦改革机遇目前,中央政府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农垦改革工作,对农垦领域工作给予多次重要批示。习总书记考察新疆兵团时指出“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深化农垦改革”。汪洋副总理多次强调“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把农垦建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力量”。2015年10月13日,《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已经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这为农垦种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1.4.2我国种业转型升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种业发展,从2011年起,已连续发布多个指导文件指导中国种业发展。国家种业法制化建设进程加速,新《种子法》已于2016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大了对侵犯品种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修订完善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开通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开展了种业科技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工作,调动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发布了第9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加大了对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启动了国家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对育种研发进行全产业链系统布局。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有效地净化了种子市场环境,激发了种子市场活力,为农垦及我国其他领域种业企业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和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2.1战略思路鉴于上述分析,为更好地推动农垦种业把握好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农垦种业应坚持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目标共进、互利共赢,努力将农垦种业各企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中国农垦种业整体的竞争优势,逐渐形成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左右协调的发展新秩序。
2.1.1着力打造从上游到下游的全产业链要立足我国种业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农垦种业全产业链的弱势节点,通过资本运作、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快行业间资源整合和企业间兼并重组,努力打造覆盖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不断提升农垦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2.1.2努力提升从内部到外部的高价值链要借助现代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激活创新活力,打开创新空间,加快农垦种业行业各流程环节的整合完善,不断提升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到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各流程环节的科技水平和价值含量,逐渐形成从产业内部到外部的高价值链条,努力打造农垦种业在种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1.3全力培育从局部到整体的大支撑链要紧紧围绕种业全产业链,以提升各环节产品价值为目标,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重点到全盘、从简单到繁杂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覆盖政策法规、产业规划、设备设施、人才管理等各环节的大支撑服务体系,全面支撑农垦种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2.2战略选择
2.2.1信息驾驭战略现阶段,信息已成为种业占领制高点的基本资源和“加速器”。因此,农垦种业应加强对种业市场信息的驾驭能力。一是强化市场信息搜集,除销售信息外,还应注重对人才、资本等多元信息的搜集。二是提升信息加工能力,尤其注重对企业需求旺、带动效益高、社会影响远的信息的凝练。三是加强信息管理,对重要信息要加以保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防由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
2.2.2产业协作战略中国农垦种业应继续加强行业内的抱团协作,注重在市场信息上联系、品种研发上联合、加工生产上联盟、销售推广上联营,通过抱团协作来实现互利共赢。农垦种企之间应加强市场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明确产权归属,共享市场信息,共用生产基地,共担市场风险,共同分享利润。种企与科研院校之间应加强育种合作,明析产权及利润分配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研发优势,加快形成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科研院校研发为重点的育种科研工作机制,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气候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科研院校之间应加强研发合作,加快改良种质资源,紧跟国际育种技术研究动态,全面缩短育种周期、提升品种质量。
2.2.3创新驱动战略没有创新,就没有现代种业发展的动力。对种业创新而言,市场需求是导向,资源条件是基础,种业人才是核心,经费支持是保障,关键在于激发种业人才的创新活力。现阶段在引导育种、生产、销售、管理等高端人才向种业企业流动的同时,更应注重加强对种业后备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培养,以保证种业发展对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上,关键是建立起完善的产权归属制度及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少评估、不干预,促使种业人才创新活力迸现。
2.2.4品牌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品牌化已成为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重要引擎。因此,农垦种业应通过协同合作加快打造“中垦种业”品牌。可考虑按照“互联网+农垦种业”的发展思路,通过组建“电商平台”、“品种质量追溯平台”,全面扩大农垦种子的经营区域和市场份额,推进农垦种业作物品种全程质量可追溯管理,不断提升农垦种业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牢牢把握住民族种业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1]王静,王磊.制约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世界农业,2015(3):104-109
[2]王磊.为竞争中寻求合作的种企支招.农民日报,(2015-01-12)(8)
[3]王磊,刘丽军,宋敏.基于种业市场份额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14,47(4):796-805
[4]王磊,宋敏.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种业,2013(12):1-5
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