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篇
“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圣牧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进行了有力探索和实践。
圣牧圆形草场
繁华与衰落,对比鲜明地出现在今天的中国乳业市场。国内乳企还没有捋清自己的发展思路,国际化竞争又直通通地摆到面前。在普遍焦虑的中国乳企中,一个体量并不算庞大的企业圣牧高科,却走出快得惊人的成长速度,令人艳羡。
齐白石老人曾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圣牧的发展道路能否复制尚未可知,然而圣牧对于中国乳业的意义,却不仅仅是一个沙漠有机奶品牌,也不仅仅是一个开辟“蓝海”的遥远传说。对于困境中的中国乳业,圣牧的成长故事可以一再反刍。
“当前乳业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消费市场低迷。”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表示。近年来我国奶制品消费量增长十分缓慢,一直低于奶产量的增幅,去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消费者信心不足,已成为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
“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早就没有了,但消费者心中的三聚氰胺阴影却仍然挥之不去。”君乐宝乳业总裁魏立华说。
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业历史上难堪的一幕。然而,知耻近乎勇, 也有人在这样的刺激下浴火而生,一点点擦亮“中国乳业”的品牌。
比如圣牧高科董事长姚同山。
“我们要做就做革命性的创举,就是要最高标准。只有用最高标准说话,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如果都是普通牛奶,人家还是觉得国外的好。”姚同山说。
乌兰布和,蒙语原意是“这头难以驯服的红色公牛”。而今,在这个难以驯服的地方,圣牧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沙漠有机牧场。
沙漠里建起牧场并不鲜见,前苏联曾经在此方面有颇多尝试,土库曼斯坦还曾有“沙漠牧场”之称。但是,圣牧的特别之处在于,沙漠牧场里蕴含着循环经济的现代因子。
这也是令姚同山最为欣慰的一点:“从零开始发展到今天,圣牧的产业生态与绿色生态发展同步,在沙漠这不毛之地产生了绿色的生态循环、种养殖的生态循环、大的治沙和绿化产业体系的循环。”
上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中国未来“百年之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首创知识密集型沙草产业理论——与其到月球上找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不如把地球表面的沙漠治理好、草地利用好。在钱老看来,沙产业是用系统思想、整体观念、科技成果、产业链条、市场运作、文化对接来经营管理沙漠资源,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这一颠覆性创新理论,深得姚同山的认可。
圣牧人大规模地在沙漠里开发“防风固沙、种草养牛、牛粪还田”的循环经济模式,创造性地践行了钱老的沙产业生态建设理论,在乌兰布和沙漠打造了有机沙草种植、有机奶牛养殖、有机牛奶加工等完整的有机生态治沙产业体系。
“圣牧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百姓受益的沙漠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说。
为了验证圣牧是否真的做到了零农药、零化肥的有机种植,宋宝安院士在玉米地里蹲了一个多小时,仔仔细细地查看每一株作物。“看这叶片上一个个的小虫眼就知道,肯定是没打过农药的。”
圣牧的品牌效应正逐步显现
圣牧的有机沙草种植模式已经造就了多个沙漠绿洲,不仅为奶牛提供了高营养食物来源,也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沙漠蔓延,有效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无形中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就像宋宝安院士说的那样,圣牧是做到了“以沙漠为基、生态为础、兴华为根、健康为本”。
“看到圣牧治沙的现场,看一路感慨一路。治沙和产业发展良性发展,有机循环,有机结合,创造了综合治沙的新模式。水电路林一体化,体现了综合治理、科学治理。”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工程处处长江天法说。
据2009年和2013年两次卫星遥感测试,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减少15.6万亩,林草植被面积增加11.6万亩。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漠中沙尘暴天气比过去有大幅度减少。
“圣牧是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有力探索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对此,圣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洪远说。
产出高效,圣牧高到什么地步?在这里,一个员工可以管理50-55头牛,而美国最高的效率是每人管理35头牛。
从诞生之日起,圣牧就与粗放式经营说了再见。紫花苜蓿全部采用节水滴灌、喷灌栽培技术。在地里配备了测水仪,可以保证随时监控土壤的湿度,利用现代化设备,播种的深度、株距的种植标准得以轻易掌控,一个人就能照看上千亩土地。
“我们农业问题经常在什么地方呢?三率比较低。”宋洪远说,“比如资源利用率低。过去一讲农业都看种植了多少果实,玉米秆、麦秆没人去算。其实,《齐民要术》里谈产出,讲究斤粮斤草,一斤粮食一斤草,这个草不是草原的草, 是秸秆。”
圣牧的资源节约,体现在所有产出都被充分利用。秸秆与牛粪经过90度高温发酵,18天就可以形成有机肥料。三亩地养一头牛,一头牛肥三亩地,一个良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近年来大热的“互联网+”也在偏僻的乌兰布和沙漠早有闪光。圣牧高科财务总监崔瑞成表示,“从创立之初我们就普及了信息化。针对每个牛群建立的电子档案和财务档案都做到了原始数据和生产状况的动态结合。运用闸口指标,我们对预算、成本、利润、产奶量实时监控,精准记录,精准管理。”
技术、财务标准化的共同融合,让圣牧高科的管理从分散走向集约。姚同山对此解读说,“五项标准化管控和40个点的紧密跟踪,使传统的畜牧业养殖管理体系从被动走向主动,从粗放走向精细,使管理团队的管理意识主动进行精细化管理,使我们的管理费用和成本远远低于同行。”
在哀鸿遍野的牧业企业中,圣牧难得地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不仅是因为管理成本低,更是因为其产业链不断向纵深延伸。
从去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已正式拉开大幕,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毫无悬念地被列入了2016年 《政府工作报告》。由此,供给侧改革号角在各行各业已全面吹响。
“推进供给侧改革,第一就是调结构。圣牧种养结合,以企业作为主体产业融合发展,明显体现了调结构的特点。”宋洪远分析说。
宋洪远继续表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第二点是提品质,圣牧的特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有机。”
在过去5年中,全球乳品增长率大概在1.5%左右,然而有机牛奶的增长率是8.6%。这其中,中国市场又是生力军。圣牧敏锐地抢占了产业链的高端。
“可以预测,未来亚太地区有机牛奶的增长将是非常快的,最高的地方大概会有23%的增长率,而中国是增长里面占的比重最大时将占95%以上。销售额的增长也是非常快的,会达到19%,相当于我们乳品行业平均增长率的2.5倍。”姚同山说。
据姚同山介绍,圣牧已经在中国建起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沙漠全程有机体系。目前来讲,从种草、种树、养牛到加工的全过程都通过欧盟认证的,圣牧是唯一的一家。
“现在在国际上我们组合起来的有机奶的液体奶的品类的组合,我们是最全的。所以从定位上来讲,我们现在已经达到国际领先的地位了。只不过我们的这个地位还需要加强、巩固。”姚同山说。
从2010年到现在,圣牧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年帐篷被风吹走、十几个人深夜抱在一起瑟瑟发抖的往事,已经成为可以佐酒的轶事。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聆听了这些曾经的故事,更亲眼见证了如今圣牧创造的沙漠奇迹和有机事业,通过这些人和事,我们切身感受到,圣牧的成功是有理由的。首先,圣牧的成功在于以姚同山为核心的圣牧团队有着独特的创业精神。凭借着为中国制造出一杯好牛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圣牧团队从头开始,治沙、种草、养牛、造奶,用最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良心造良品,在沙漠中开创出独特的有机产业体系,这是圣牧成功的核心动力。
圣牧的成功也是源于其打造了一套符合生态、有机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发展模式。创业之初,圣牧就放弃了对业内普遍养牛方式的修修补补。“圣牧能够把奶业建在草原上、建在沙漠上,这一点非常神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德发说,“圣牧在一个有机环境下、在一个生态环境下、在一个有机饲养的程序下生产出牛奶,这是一个先进的生产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圣牧的成功更在于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近这两年是跳跃式发展。”姚同山说。去年圣牧平均日产500吨牛奶,今年就翻一番,涨到了1000吨。由于基础工作扎实有效,圣牧在产能急速放大的同时,市场覆盖、品牌推广能力也迅速跟上。这一切带来圣牧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从成立到通过国标和欧盟有机双认证,圣牧用了2年时间;从通过有机双认证到上市,圣牧只用了3年时间;上市一年后的2015年,圣牧销售收入就达到31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加50%。2016年3月,姚同山透露,此前4个月的销售额,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的1.7倍。
同时,我们也看到,圣牧毕竟还只有6岁。在向着百年老店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规模化的国际大型奶企相比,圣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近几年圣牧的快速发展,其根本是改造而来的20多万亩草场。宋宝安表示,今后规模不断扩大之后,圣牧还需要不断追加绿色资本,实现更为严格的生态绿色标准。
此外,高速发展的圣牧,对于技术、销售还是运营的要求也将随之不断提高,在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在核心团队成形之后,后备梯队的建立也是其能否保证模式发展的关键。
同时,圣牧还可能面临国际奶企的狙击。宋洪远接受《农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以后,国外的奶就可以进入到中国。这边再怎么种草便宜,对方的天然草原成本更低,而且草质更好。圣牧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对国际奶业的低价竞争。”
而圣牧即将进入的奶粉市场,更是竞争异常残酷的领域。圣牧能否立足自身有机奶源的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从而实现弯道超车,也是圣牧人当下面对的一道大考题。
有根基、 有能力、 有决心。这样的圣牧,没有理由不成功。人们期待着圣牧能够真正打造出“中国有机奶业”的自主品牌,成为民族奶业振兴的一面旗帜。
特写
9月2日,由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主办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