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篇
想过成功,想过失败,但从未想过放弃的圣牧人,凭着乐观执着的创业精神,誓要造出一杯最好的有机奶。
2001年,姚同山进入乳业。
2009年,已经50多岁的姚同山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从城市走进沙漠,创立了圣牧高科,开始了创业历程。
2014年,圣牧在香港上市。
2015年,圣牧全年营业收入已达到31亿元……
圣牧作为中国乳业的一匹黑马,从巨头林立的红海中跳出来,开辟了自己的蓝海。在原始的荒漠中,发现了极具潜力的商机,把不毛之地变成了有机粮田,书写了一段中国乳业史上的新奇迹。姚同山作为圣牧高科的创始人,始终秉承财聚人聚、共同富裕的理念,带领团队让沙漠增绿,让百姓增收。姚同山说:“圣牧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整个团队的。圣牧如今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短短几年时间,似乎只是弹指间,可对圣牧人来说,是千千万万个时刻准备与沙漠抗战的日夜。圣牧人到底在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沙漠里干了什么?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始终坚持,不仅为企业带来财富,让乌兰布和沙漠充满生机,更为中国人造出一杯放心奶?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国外媒体纷纷对中国的乳业发难,问的问题很尖锐,认为中国生产的牛奶没有质量保证,很难让人再相信。面对强势的质疑声,姚同山作为新闻会上的主要发言人,几乎被逼得没办法,于是在家国情怀的促使下,姚同山在世人面前做了一个郑重承诺:中国人既然能把航天飞机送上天,就一定能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牛奶。
在圣牧刚准备做有机奶时,外国人也提出质疑,中国人真能做出有机牛奶吗?因为普通牛奶都做不好,哪能做出有机牛奶来?另外就是国内消费者的不信任,宁愿采购昂贵的进口牛奶,也不相信中国的奶业,认为圣牧乃至中国所有的乳企都不可能造出好的有机牛奶,就算造出来也是假的。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姚同山一开始就瞄准了世界上最高标准的欧盟有机标准体系来打造圣牧有机产业体系。
在乳业干了半辈子了,姚同山想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干成这件事情。承诺好说,实践路上却充满了困难与挑战,这一干就干了七八年。
要造好奶,奶源地至关重要。寻遍大江南北,姚同山选中了一片荒漠之地——乌兰布和沙漠。虽然沙漠的环境极其恶劣,但姚同山认为,只有最原始的沙漠,人迹罕至、未受工业污染,才最有条件溅起灿烂的有机奶花。
沙漠里面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没有通讯、没有住房,怎么搞有机产业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家国民族乳业的情怀逼着姚同山带着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第一次进沙漠的时候,由于路不熟,10公里的路走了6、7个小时……
在圣牧,姚同山有一个外号叫“717”。圣牧的员工告诉《农经》记者,自从2009年创建圣牧以来,7年的时间里,前6年都是姚同山独自在偌大的沙漠牧场里跨年,因为他说:“人过节,牛不过节,得有人看着牛。”直到2015年的春节,圣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姚同山终于回家过了一次春节,但也仅仅逗留了几天就又返回了基地工作,他始终放不下那份事业。
姚同山平均每天要工作17个小时左右,员工们大清早一来就能看到姚同山的身影,等到下班后最后一个人离开基地时,姚同山还在逗留。这种对事业的执着与奉献精神让员工们由衷敬佩地。这大概也是圣牧的员工愿意死心塌地跟着姚同山在沙漠并肩作战的原因。
姚同山说,他很知足,很幸福。看到圣牧取得好的成绩,他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圣牧高科董事长 姚同山
想要在沙漠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链,首要问题就是治沙。但在任何基础设施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治沙谈何容易?当年第一批勇闯沙漠、种下第一片草的十二名圣牧员工, 有许许多多在今天听来仍叫人钦佩的感人事迹, 而他们更是被圣牧人亲切地称为“十二勇士”。
当年进入沙漠之初,大家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最高级”的帐篷包裹了两层油布,一般的小风沙刮不进来。但沙漠里经常能刮起七八级的大风,有一天半夜,突然刮起大风,两顶帐篷瞬间就整个被刮飞了来不及害怕,领队的黄永强第一反应就是人不能出事。于是他呼喊着大家的名字,把十二个人聚集在一起,手挽着手,保证别被风吹散了。就这样,十二个人手挽着手在沙漠蹲了一夜,其中还有一个小女孩硬是咬着牙跟大家熬过这一夜。等到凌晨风小了,大家才去找刮飞的锅碗瓢盆和帐篷,重新扎营。至今回忆起来那一夜,黄永强仍心有余悸地说:“当时最怕的不是东西没了,而是人没了。”
黄永强是草业基地的经理,也是最初进入沙漠的领头人,40多岁的年龄,黑黝黝的皮肤,脸上却显得有点沧桑,头发也不是很茂密。再次提起“十二勇士”的故事时,他笑了笑,显得有些腼腆。他还拿出手机,翻出一张曾经的老照片,竟是那么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儿,皮肤也白嫩很多。不禁让人感慨,沙漠的洗礼让沧桑写在了这个人的脸上。
黄永强带领着团队是在2011年进入沙漠的,那时连路都没有。当车行驶在沙漠上时,崎岖颠簸,坐在车上的感觉堪比坐“过山车”。当年只有21岁的李敏第一次跟着队伍进入沙漠时,即便是坐车行驶在没有路的沙漠中,都开心地觉得像是在坐大花轿一样。进入沙漠之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小女孩,等从沙漠出来时,头发、衣服、鞋子已经全部沾满了沙子,灰头土脸,像极了泥娃娃。但李敏依然觉得,在沙漠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冒险,充满了新奇与挑战。
当初来圣牧面试,与黄永强初识,李敏觉得很戏剧性,因为她记得很清楚,面试是在一家服装店门口进行的。 黄永强刚从沙漠中出来,开着的皮卡车脏得连玻璃都满是沙土,根本看不清车里。正是看中了李敏乐观积极的好心态,黄永强留下了她。“因为她是可以在沙漠中看‘星星’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可以在沙漠中坚持下去的人。”当然,李敏的努力也没有让黄永强失望。年仅21岁的李敏进入沙漠的基地后,吃住都在沙漠,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后勤服务。李敏说,自己也曾崩溃过,活儿多,却没怎么受过领导表扬。日子一天天过,每当夜晚来临时,漆黑一片的沙漠,狂风怒吼着,她是害怕的,是想家的。
圣牧布局图
圣牧员工顶着沙尘暴在安装喷灌机
曾经通往圣牧草业基地泥泞不堪的路
沙漠是无情的。在沙漠种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沙漠里的沙尘暴很严重,种子每种下去一次,人心就跟着提了起来。很多时候都是刚长出的小绿苗,一场沙尘暴后被全部掩埋,甚至连种过的痕迹都没有了。就这样种一次,失败一次,再种再失败……第四次时,40多岁的汉子彻底崩溃了,一个大男人一屁股坐在沙丘上放声痛哭。哭完,还接着再种下一茬。
2016年圣牧高科第二牧场
刚建好彩钢房时的圣牧草业公司第五分厂
如今的圣牧草业公司第五分厂
圣牧人之所以能够顶着艰难走到现在,靠的就是积极的心态、毅力和一种执着奉献的精神。“我们想过成功,想过失败,但从未想过放弃。”黄永强的话代表了众多圣牧人的心声。
创业时已经50多岁的姚同山,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与不支持时,也曾有过困扰,但是把情怀、承诺看得更重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坚持在这片环境恶劣的沙漠。作为圣牧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如今已经将近60岁的姚同山,依然能够以身作则, 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奋斗在第一线,这是他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而今天圣牧的成长,让姚同山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黄永强常说,只有在沙漠中除了沙子还能够看到“星星”的人,才是可以在沙漠中坚持下去的人。当年来到圣牧时,在奶业已经干了10年的黄永强心里是憋着一股劲儿的。“干奶业的人必须要争口气,不能总被人指着鼻子骂啊。”就是凭着这样不服输的精神,黄永强带领着他的队员们不惧风沙,不惧艰难,争天斗地,终于在沙漠中闯出一片绿色的天地。
如今已经26岁的李敏,在圣牧已经工作了5年,瘦瘦高高的她,戴着眼镜,没有化妆,穿着也很朴素,说话很开朗, 特别爱笑,沙漠的经历也让她成为总被大家称道的“十二勇士”中最美的女英雄。李敏说很感谢父亲当年给她的劝诫:“吃第一口最苦,那以后都不觉得苦。”于是她才能一直坚持到现在。李敏告诉《农经》记者,看着圣牧一路成长,从无到有,听到周边的人茶余饭后谈到圣牧时,都会有种莫名的自豪感。如今的她,马上就要成为一个年轻的妈妈了, 圣牧伴随着她的成长,她也是圣牧成长的见证人之一,李敏说觉得现在很幸福。
从开始没路、没电、没水、没住所,到后来可以煮面吃、有井水、有楼房宿舍、种满花草的公园式的牧场等等,这么困难的条件都经历过来,每天都在变好一点,所以圣牧人很容易感到幸福。7年时间,圣牧人把沙漠变成了绿洲,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回报,圣牧人的这种精神也将使圣牧今后的路会走得更加坚定踏实,实现为中国乃至世界造出一杯好奶的承诺。
圣牧组织的沙漠有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