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昆
上半年,青海省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经济发展延续一季度良好态势,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稳”的态势保持延续,“进”的特点更加突出,“好”的因素正在积累,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好于同期、好于全国,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主要指标好于预期。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9亿元,增长8.3%,高于年度目标0.8个百分点。一产形势稳定,完成增加值34.9亿元,增长4.4%。二产稳中有升,增加值554.4亿元,增长8.4%;工业在十分困难情况下顶住下行压力,规上工业增长7.5%;建筑业持续发力,增长11.4%。服务业“稳定器”作用充分显现,完成增加值479.7亿元,增长8.6%。经济运行支撑性指标呈积极变化,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环比增长;航空运输周转量、公共服务支出、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均实现明显增长。CPI累计上涨2%,低于全国平均,也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动力转换取得新进展。通过持续调整结构,青海省经济增长格局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在工业调速换挡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发展由过去以二产拉动为主,转化为二、三产协同拉动。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速,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和以金融、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发力点。上半年新增光伏并网110万千瓦,累计并网67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增长30.8%,成为国内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金属镁一体化关键项目试车成功。单晶硅、多晶硅、锂离子电池、铝材、光纤等保持较快增长。农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产量扩大质量提升,新认证49个“三品一标”产品。服务业加快转型,旅游综合带动力突出,总收入增长25%。金融、信息、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强劲,省内首家养老示范基地落户西宁。
民生福祉稳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居西部前列。年初确定的城乡养老、低保、医保等13项提标政策落实到位,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基本完成扩面目标。精准脱贫步伐明显加快,全方位构建“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今年已投入各级扶贫资金61.1亿元,省级资金投入增幅达67.3%,新增各类扶贫贷款18.7亿元,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挂牌运营,28个县近1.1万户异地搬迁项目开工建设,启动实施4个精准扶贫产业园和25个县扶贫产业发展项目,162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下达到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六州所有学生及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实行15年免费教育,累计投入12.3亿元加快219个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
投资消费需求回升。强化打基础、补短板工作,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9.2亿元,增长12%,增速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170项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到92%。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7.7%,盐湖化工、新材料、生物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4%、58%、44.1%。消费品市场稳中有旺,结构变化明显。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增加,网络订房、订餐收入分别增长2.1倍和1.1倍。
生态建设再创佳绩。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管理机构挂牌运行,各项试点任务有序推进。制定完成《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方案》,近期启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二期今年完成投资4亿元。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纳入国家资金盘子并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深入开展木里矿区环境整治,渣山治理、植被恢复等工作有序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继续抓好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区域水质有所改善。
上半年,在错综复杂、挑战增多、压力不减的情况下,青海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在扩内需、优结构、增后劲上抓大事、出实招。
一是致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出台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的基础上,结合改革推进情况,提升工作整体设计,制定了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组织召开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大会。坚持按照市场规律,有序去产能,分类处置31户僵尸企业,一次性出清18户,钢铁、煤炭、铁合金产能进一步压减。加快房地产去库存,商品房库存面积下降11.2%,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降至20个月。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协调化解庆华集团、天益冶金等企业债务风险,有效防范了风险递延。全面取消省定22项涉企收费,出台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累计为工业企业降低各类要素成本21.6亿元。瞄准薄弱环节,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补短板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努力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投资关键带动作用,围绕“三区”建设、新型城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方面提早启动了一批重大前期项目。主动对接,争取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05.7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18.8亿元。针对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实际,研究制定“1+3+5”政策措施,乐都污水处理厂等4个PPP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调动了民间投资积极性。落实促消费各项政策,安排促消费专项资金4100万元,组织开展7大主题促销活动,实现销售额25.3亿元,活跃了城乡消费市场。推进商贸设施建设,青海省被确定为全国开展冷链物流综合示范省,7个县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预验收。
三是持续加力稳增长。财政金融保障有力。上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32.8亿元,扭转持续下滑态势;争取中央各类补助资金410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469亿元;争取将西宁、海东分别列为全国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公共财政支出726.7億元,重点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部城市群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项目建设。创新设立旅游、交通等10个政府性引导基金,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充分调动各类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行全国首单12亿元绿色债券,实现直接融资306.5亿元,增长12.1%。青海省被列为全国唯一的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省。针对工业增长难点,采取省市(州)县三级联动,开展“千干帮千企”活动,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百项创新攻坚和技术改造项目共完成投资109亿元,用好“直购电”、“一口价”等措施,降低重点行业用电、运输成本,完成上下游产业对接金额266亿元,推动重点地区、园区和企业稳定增长。
四是突出重点带全局。着力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安排省级资金25亿元支持一批重大项目,西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6%,锂电、光伏、电解铝产业链日趋完整,“畅通西宁”、“内环外网”、多巴城市副中心建设全面推进,海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核心片区、海东工业园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辐射带动日增。针对近两年海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专题调研,落实支持海西加快发展转型的40条举措,组织开展两批次600个项目集中开复工活动,推动海西经济企稳回升,上半年增长7.7%。深入落实扶持藏区发展的政策,已落实年度专项投资39亿元、对口援青资金9.5亿元,环湖地区、青南地区基础设施、生态产业发展等进一步提速,藏区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贵德等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继续实施年度16个“美丽城镇”和300个“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取消下放186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161项省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8个市州和46个县级政府部门权、责两张清单全部公布。稳步推进“先照后证”,公布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市场主体持续增长。组建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省属出资企业一季度实现扭亏为盈。稳步推动投融资领域改革,建成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一期工程,实现了省级与西宁、海东、海西等重点地区的纵向贯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联合体组建、公立医院改革等重点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每年可减轻患者负担2.4亿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把招商引资作为应对下行、增强后劲的关键之举,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突出产业链招商,“青洽会”、“藏毯展”、“清食展”等展会成果显著,“青洽会”签约项目448项,金额181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六是集中精力抓落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突出抓生态、抓工业、抓投资、抓扶贫、抓区域、抓改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逐项督导检查,促进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扎实推进,赢得了主动权。在分析形势、制定政策、推动项目、争取支持等方面下了很大气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呈现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