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东亚同文书院的缘起与沿革

2016-09-22 03:27王建荣
人间 2016年6期

王建荣

摘要:日本东亚同文书院是日本在中国创办的特殊的文化教育机构,其是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之下产生,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仔细分析特殊历史背景下,日本东亚同文书院缘起与沿革,有益于我们对这所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学校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准确的把握其内在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日本东亚同文书院;东亚会;同文会

中图分类号:K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52-02

1868年,日本进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运动,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發展的政策,进行改革,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自此,日本的国力逐渐提升。虽然日本这时刚刚强盛,但日本国内侵略之心外显,即制定了对外侵略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中国首当其冲的成了侵略目标。民族国家直接的战争往往不仅仅是纯武力之间的较量,更多的也是文化的较量。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早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后,日本人就以各种的形式调查中国,如旅游、访问等等,他们有意识的对中国的各个方面实行全面而细致的调查。日本人在中国设立的大学、会社等,都从事对华情报活动。东亚同文会以及书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东亚同文会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旨在培养从事中日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外交等领域的人才与研究中国现状的机构。它是由东亚会与同文会组成。东亚会成立于1897年春天,这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使亚洲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本因战胜所提升的国际地位终被各列强承认,但因三国干涉还辽,尤其是抢占中国东北的俄罗斯,是日本的最大的心腹之患,因此在日本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狂潮。1897年春天,东亚会成立,由三宅雄二郎、池边吉太郎等人提出。在1898年6月,同文会成立,其是以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为中心,同文会中的成员大部分是来自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所。他们强调需要搜集中国更多的准确情报,需要在中日两地从事教育和出版活动。东亚会与同文会经过协商于1898年11月2日正式合并,并更名为东亚同文会,时任会长为近卫笃麿,副会长为长冈护美。从1899年起,外务省每年都从机密费中拨款四万日元给东亚同文会使用,因此这就为东亚同文会打上了半官方的印记,成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研究的重要机构。

此外,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商业习惯,振兴中日贸易,同文书院教授根岸佶提议,举行大旅行活动,从第一期学生一直到战争的终结,一共持续了45年。参加者多达5000人,旅行线路约有700条。书院的学生利用在校的最后一年的暑假2个月到3个月,有时候也有6个月,在中国的大陆或东南亚各地进行旅行,旅行费用是由学校提供的。其旅行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以及中国俄罗斯边境地带、外蒙古、朝鲜、越南等中国周围的好几个国家。大旅行调查的足迹遍布于中国的各个角落,这不仅使得学生历练出更加坚韧扎实及勇敢的品质,也为日本当时以及之后研究中国学术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大旅行调查之后,会根据实际内容编写《支那经济全书》和《支那省别全志》。因此,这就为日本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中国的基础性资料,成为日后日本帝国主义制定侵华政策的重要依据。

1900年5月1日,书院在南京城内的妙相庵正式举行了开院典礼,史称“南京同文书院”,院长由根津一担任。后因义和团起义,于同年8月暂时迁至上海,并以日清贸易研究所退省路校址为临时办学地点。当时的日本知识分子都聚集在东亚同文书院。尽管日本东亚同文书院标榜 “保全中国”“协助中国和朝鲜的改革”为创校宗旨与依据,但是由于它有半官方的印记,且与日本的军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来直接归属于首相府的管辖,所以在一定方面体现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特点。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成立之初,有两个专业,一为商务科,一为政治科,学制三年。按其校舍所在地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静安寺路时期(1900.8~1900.4)

这一个时期,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中国官员如刘坤一等人劝告东亚同文书院师生去往上海暂住,于是,师生众人搬迁在静安寺路,成立临时校舍。这个时期,因为东亚同文书院刚成立,因此在师资方面比较欠缺,老师一共14名。同时规定,成立专门学校的体制,设有政治科与商务科,在校学习期限为三年。

第二个时期:高昌庙桂墅里时期(1901.5~1913.7)

1901年5月,书院迁至上海高昌庙桂墅里,26日举行开院典礼。校舍比较简陋,是4座房屋构成的学校。1902 年,杉浦重刚代替根津一担任院长,一年后根津一续任。在最开始的几年里,学校财政经济日趋紧张,学校几乎很难维持下去。于是,1907 年日本外务省每年提供 3 万日元的补助金。有了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东亚同文书院的大旅行活动同时进入“扩大期”。将三年级的学生编成9个班,1907年6月份出发。同年,政治科停止招生。1913 年 ,由于校舍在战争中被炮火焚毁,学生只能临时在日本长崎县大村町租借寺庙上课。

第三个时期:赫司克而路临时校舍时期(1913.10~1917.3)

1913年10月,新校舍建成。1914 年,为开发中国资源培养学生,遂增设农工科,教授学生农学及土木、采矿、冶金等各方面的知识,期望学生可以毕业后更好的开发中国资源。该科历时 8 年,培养了 60 名学生。1922 年 6 月,由于书院财政窘迫,废止了该科。在此期间,日本以高昌路校舍在战争中被毁为名,向中国政府索要 22.5 万元的赔偿金,再加上日本东亚同文会拨出一部分资金,共耗资 35 万元在徐家汇虹桥路开始建设新校舍。

第四个时期:徐家汇虹桥路校舍时期(1917.4~1937.9)

上文提到,新校舍共耗资35万元,因此可以想到新校舍相比之前任意一所校址都要宏大。校舍总面积占3.3万平方米,配有研究室、图书馆、礼堂、宿舍、食堂、洗澡堂以及医务室等。1917 年 到1937年,第 14 期至第 37 期的学生就是在这一阶段培养的。在此时期,东亚同文书院的教育与设施都有比较快的发展,可谓是“繁荣时期”。此外,这一时期书院还增设了一些部门,如:1918 年书院决定设立中华学生部。1918 年 10月,设立了以森茂为部长的中国研究部,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和整理中国研究的资料,指导东亚同文书院学生的实地调查,以便研究调查旅行,以及与当时其他的学术团体进行文化交流等。1920年9月份,中华学生部正式上课,12月决定把入学时期从之前的4月份改为8月份,学制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从3年改为4年。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校舍以及图书馆经过这次炮火的袭击,基本上荡然无存。

第五个时期:长崎临时校舍时期(1937.10~1938.4)

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东亚同文书院师生为了躲避战火,被迫到日本长崎避难。1937年10月开始了长崎临时校舍时期。在此期间,部分学生充当了从军翻译,直接从事侵华活动。

第六个时期:上海交通大学臨时校舍时期(1938.4~1945.8)

1938年4月,书院由长崎迁回上海。外务省和陆军当局决定以上海交通大学旧址为校舍,并提供“校舍整备费”18.4 万余日元。1938年,在租借的交通大学文治堂举行开学典礼。并声称“交通大学仍为文化机构,我们会十分留意,不会损坏。”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后,院长大内畅三及师生希望书院能够升格为大学,东亚同文会也十分赞同。于是东亚同文会会长近卫文麿在1938年11 月向日本外务大臣提出,希望将学院升格为大学。1939年1月,日本国会同意将东亚同文书院升格为东亚同文书院大学。升格后,该院设大学预科、大学部和研究部。预科修业年限为2年,大学部为3年,研究部为3年。1940年大内畅三辞职后,东亚同文会理事长矢田七三郎继任院长。随着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随后的一个月,即9月15日,中国军队进驻上海同文书院大学,大学由中国教育部京沪特派员办公处接收,老师与学生大部分移住在北四川路日本青年会馆,后由美国提供一支军用轮船让停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回国,因此书院学生与老师全部回国。

战后不久,在书院同窗中产生了重建同文书院、或在国内开设代替的学校的建议。但东亚同文会董事长认为,同文会既然已经决定解散,没办法接受重建大学的建议。当时文部省向国内的各个大学通知,要求接受南京东亚同文书院回来的学生,但是由于书院学生回来晚了,因此国内各个大学都超过了定员,拒绝接受。本间院长与其他大学教授商量,决定自力更生组建新大学。他们制定了除书院大学以外,京城(汉城)、台北两个帝国大学的学生都收容的计划。在丰桥市及市长的理解与帮助下,6月28日租借丰桥市旧预备官学校,11月25日得到文部省批准,建立起爱知大学。

东亚同文书院与爱知大学其实是两所不同的大学,但是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大部分后来转入爱知大学,所以,两者又是关系密切的。

东亚同文书院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无疑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书院以培养知识性的人才为主,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次,同文书院特有的活动——大旅行,培养了学生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调查活动结束之后所著写的《支那省别全志》等,详细程度都有利于之后我们自己研究;然后,在当时的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东亚同文书院的目的性当然不会只满足于培养人才,培养为日本人所用的知识性人才,我想才是主要的目的。此外,对于中国各地的旅行调查,也为当时日本制定相应的策略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所以,日本东亚同文书院的发展变化,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

参考文献:

[1]周德喜:《东亚同文始末》,《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 第3期 ,2004年5月。

[2]周德喜:《日本东亚同文会与天津同文书院》,《历史教学》,总第486期,2004年。

[3]苏智良:《上海东亚同文书院述论》,《史料研究》,第5期,1995年。

[4]何莉:《日本帝国主义开办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

[5]赵文远:《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与近代日本侵华活动》,《史学月刊》,2002年第9期。

[6]黄颖:《从书院生的精神意识看东亚同文书院》,《宁德师专学报》,总第84期,2008年第1期。

[7][日]薄井由,《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