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丽 张志平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作为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因此,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是实现中国梦首先而且务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孔子的文明观,通过分析孔子的文明规范理論,以期对提高当代人的文明素养产生重要影响,并以此来推动中国梦更好更快的实现。
关键词:孔子;人的文明;社会的文明;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30-02
中国梦,是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求经济、政治上的强大,更需要人民的文明素质的提高。我国政府虽然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相比较而言,人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度显然不如物质文明建设的关注度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物质上的强大并没有促进国人的文明素养达到与之相应的水平,反而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诟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见死不救等道德丑恶现象广泛蔓延,甚至“老人倒地扶不扶”都成为“问题”来讨论。与传统文明相比,当前国人的文明观、道德观已经开始出现“失控”的迹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传统文明中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当代人的文明素养,而传统文明的领军人物,就首推至圣先师——孔子。
一、孔子文明思想的内涵
(一)孔子人的文明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一切思想主张的出发点。何谓“仁”矣?孔子言“仁者,爱人”,即“仁”的标准就是要人去“爱人”,他对于人物的评价,很多都是围绕着这一标准来提出意见的。这也就表明,人是孔子思想的最终旨归。关于孔子的“人”所指代的范围,一些学者认为孔子的“人”和“民”是两个互相对立的阶级概念,“人”指的只是贵族或统治阶级。他们立论的依据是因为在孔子的言论中,“人”和“民”两个概念常常是分开谈的,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1],“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等等。而且他们认为,孔子只讲“爱人”,不讲爱民,从而断定孔子所谓的“爱人”,这个“人”字就仅是指他本阶级中的人,他所谓的“爱人”,并不是什么普遍形式。笔者认为这种论断是缺乏客观依据的,孔子虽然没有说过“爱民”,但他却说过“爱众”,他要求学生们“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不但要“爱众”,而且要“泛爱众”。从这句话看来,孔子所谓的“爱人”是具有普遍形式的。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力求通过人性的自觉来完善人的品格,进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基于宗法社会以家庭伦理为本位,孔子首先提出了“孝”的仁学准则。孔子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孔子把“孝”视为“仁”之本,是认识到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首先要以家庭关系的和谐为前提。人一出生,就是以家庭关系为生存纽带,家庭关系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行为处事,不仅体现了此人人格素养,更是直接影响着他在社会上的声誉甚至是地位。孔子言:“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也就是说能够“兴仁”,必须先孝亲。而且,孔子所谓的“孝”,不仅是指要在物质上使父母得到满足,更包括精神上的内容,即要求子女对父母要怀有真诚的敬意,尽可能保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即今天我们所主张的“精神赡养”。这种认识和主张,在《孝经》中有集中的归纳,即“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2]
(二)孔子社会的文明
研究人的文明,必须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考察。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在人与人的交往和相处中,才能形成人的文明,体现人的文明。孔子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的,他提出的“仁”就是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的。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二。”[3]《中庸》说,“仁者、人也。”郑玄注说:“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这虽是后人对“仁”的解释,但在《论语》中,孔子确有许多关于人、己对称的话。如“不患人之不己指,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等。“仁”是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便不能没有仁的道德;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正是人的‘自我领域,即重视人际关系的总和,使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4]
人从一生下来,就处于一种人伦关系中,他是社会的一份子,他必须在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行礼,才能展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孔子把“仁”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即是说人的品性修养必须要以“仁”为参照。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把“仁”的内涵言说的如此丰富,但其核心还是以“爱人”为主。行孝是在“家”这一范围内关心、爱护父母,而行礼则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爱护、尊重他人。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真正具有文明素养的人,在家庭中要懂得行孝,在社会中更要懂得行礼。孔子认为,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志不是别的,只能是礼。即孔子所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5]孔子提出以礼为人的标识,是要启发人类心性的自觉,重视人的德性,提出在人心上下功夫。孔子的“仁”与“礼”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虽名为“仁”,但却以“礼”为其主要内容。“礼”是具体体现其“仁”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即“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和“立于礼”(《论语·泰伯》)。孔子虽推崇周礼,但并不是对其全盘吸收,而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损益发展和文化、道德与政治重建。孔子要求人们不要只重形式而要注重精神实质,要用“仁”的新精神置换传统礼仪的内涵,主张重视现实和人事。外在“礼”的约束与内在“仁”的结合,不断规范和塑造着人与社会的文明发展。
二、孔子人的文明与中国梦
中国梦作为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因此,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使其言行举止都符合社会规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而且务必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梦虽然是近代人民的梦,但是却植根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这就充分肯定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内涵。作为中国古代“至圣先师”的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文明社会的建设,留下了许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神养料。孔子的文明观强调的是在全社会推行以“仁”为质以“礼”为表的德化实践,以期达到“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文明社会。孔子文明观的核心是“仁”,文明社会的建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非常重视人自身修养品德的提高,认为“修己”才能“安人”,“己欲立”才能“立人”,只有首先做到“正心,诚意,修身”,才能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孔子认为,提升人的文明素养,需要“仁”这一内因与“礼”这一外因共同起作用。孔子把“仁”看作人的本质属性,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人如果知“仁”,就会怀有“推己及人”、“克己为人”、 “仁者爱人”等博大的胸怀。人心中怀“仁”,自然就会懂得行孝、为学、知言、知省、讲和。当今社会,由于我们不懂得行“仁”,才会出现以权谋私,虐待动物,“碰瓷”等社会丑恶现象。因此,把孔子“仁”的文明作用于当前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孔子看来,提高人的文明素养,还不能忽视“礼”的作用。只有“礼”的建立和普遍实行,才能构筑人类社会精神世界和行为世界的井然有序,也只有囊括了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之和的“礼”的作用,才能使人的自身和人类社会摆脱乱而至于和。实现我们的百年梦,除了经济、政治上的强大,宏观层面还要求社会的和谐,个体层面要求人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
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梦,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国傳统文化与中国梦,本质上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黑格尔在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时说:“我们在现世界所具有的自觉理性,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本质上原来就有的一种遗产,确切点说,乃是一种工作的成果——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成果”。[6]也就是说,现实的理性、思想离不开传统思想。这就充分肯定了中国梦的实现必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对于传统思想我们不能一味的照搬全收,而是有选择性继承其中优秀的,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益的思想,使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建立起独特的、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符合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孔子文明观中的精华部分,如“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立人”先“立己”,“三省吾身”等思想对于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益而无害的,对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主编.十三经:文白对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等,1995.
[2]孔丘著,文婕编.孝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许慎.说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4]安乐哲,罗思文,余瑾.<论语>的哲学诠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
[5]张文修编.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6]侯钧生.西方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