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美剧大量进军中国电视剧市场,并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笼络了大量的国内观众。国内主打美剧的视频网站搜狐,也已经将其视频资源和剧集时效放到最大化,通过对搜狐的数据搜集,带有侦探外衣的剧情剧显然成为中国观众关注的美国主流电视剧之一。就本文而言,笔者将以时下具有代表性的《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三季)》和具有美剧转折性的《真探》为例,分析美国侦探剧中既成的侦探形象设定,归纳出在同质化泛滥的今天,美国侦探剧是如何在不违背商业美学的前提下对既成人物设定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的,旨在为中国侦探剧中主要人物的塑造与发展吸取经验。
【关键词】美国侦探剧;人物设定;《基本演绎法(第三季)》;《真探》
一、美国侦探剧的灵魂:主人公
1. 美国侦探剧中侦探形象塑造的既成模式
美国侦探剧强调三个“C”,即Crime(犯罪)、Cerebration(用脑思考)和Chases(追捕),这三个因素正是侦探剧的看点。与美国其余混杂着犯罪情结的片种不同,侦探剧强调的是个人逻辑推理对于整部剧的影响,即因素中的“用脑思考(Cerebration)”,浓缩到侦探剧中以载体呈现,就是剧集中的主人公——侦探。电视剧通过展现侦探在罪案中思考推理的全过程,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惯常习惯,从而影响剧集的速度带动整部剧的风格。毋庸置疑,侦探是决定侦探剧风格基调、推动剧情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
以商业美学为基础的美国侦探剧,在近几年的作品中,为了满足潜在受众的需求,侦探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无法脱离同质化的命运。美国著名作家威廉·博罗斯和马林·西蒙对侦探这一文学作品形象概括发展出一个基本的分类系统,二人一共分了四类:智慧型侦探(福尔摩斯)、超人型侦探(《真探》中的拉斯特)、本能型侦探(《妖女迷行》的丹尼斯)、组织型侦探(深陷程序规则约束却又有自己的侦查血性的人,普遍的主角干探都有这个特点),后来在杰克·谢恩补充下又发展了另一类侦探类型——业余侦探(《基本演绎法》的华生、《灵书妙探》的卡斯特),笔者认为,此分类不仅仅通用于文学作品,把他放在对侦探形象的研究上也恰如其分,这无疑成了今天美国侦探剧侦探形象的既成模式,就像是既定的人物模型,不管是在類型化的侦探剧模式下讲述侦探故事,还是在具有主题、叙事结构、视听语言任一方面大胆创新的新形势下讲述侦探故事,其主角侦探的性格本质都没有逃脱这五种类型。《基本演绎法》季播剧里所塑造的福尔摩斯就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型侦探,剧中的美式福尔摩斯有着典型英国绅士的清瘦外表,却沾染着美国人的顽劣随性,在办案推理过程中环环相扣、咄咄逼人,这种设计圈套让罪犯自投罗网的侦探形象,如出一辙地满足着观众对于完美上帝的观剧体验,同时也享受着这一类型电视剧所提供的安全感和欲望宣泄。即使与《基本演绎法》风格迥异的《真探》中,主角拉斯特也没有从这些类型中跳出来,拉斯特应该属于超人型侦探,这类侦探总是有一些愤世嫉俗,对于社会的顽疾他们内心清楚,却也深知自己无法救治,但是他们仍旧相信道德可以胜过权利和金钱。就像拉斯特在最后穿着病房服和搭档马蒂说:“关于星空就是一场光明和黑暗的战争,他更相信光明占了上峰。”这种传统侦探对于道德权欲的取舍,正如制作人所期待的,塑造了完美的道德迷幻药。
二、美国侦探剧中人物设定的创新
1)《基本演绎法》中华生女性身份的设定
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都遵循着商业美学原则,一切以娱乐大众为最终目的,所以《基本演绎法》在福尔摩斯和华生这对儿拍档的设定上就有单刀直入的美国本土化改造。华生直接由男性变为女性,从原著改编上引来了不少非议,但笔者认为,将华生设置为女性角色也是一个明智之举。在第一季中,华生沉稳干练的性格主要衬托主角福尔摩斯玩世不恭等性格特征,同时利用其特殊的女性身份,在两人之间建立了暧昧的关系线,从开始就给福尔摩斯和华生这对儿老关系增加了看点,随着第三季的播出,华生独有的女性温柔和包容在一点点地帮助福尔摩斯成长,使得福尔摩斯这个人物越发立体,具有层次感。值得一提的还是两人暧昧不清的关系,这条情感线并没有如大家俗套的想法陷入爱河,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摇摆关系,这在缜密紧张的推理气氛中,悄无声息地满足着观众更多的观影欲望。
在《基本推理演绎法》之前,同样以福尔摩斯为本的英国版《神探夏洛克》在全球热播,其基友文化一时间成为一种潮流,在这个时候选择女性华生的角色定位,笔者认为可以控制基友文化消费的滥觞。尤其在万众瞩目中第三季——《神探夏洛克》投放市场后,由于追求商业利益过分迎合观众需求,卖腐的桥段已经快要盖过美国侦探剧悬疑推理的内核,灵魂人物夏洛克虽然有了更多的人情味儿,但在笔者看来却更像是编剧有意而为之的利用性别消费赚取收视率,其电视剧本身付出的代价就是侦探主角用脑思考的载体功能大大削弱。而《基本演绎法》虽然同样是在第三季加强了对主人公福尔摩斯人情味儿的塑造,但由于女性华生与他的性别差异和华生本身的独立果敢,使得剧集在维持好性别平衡的同时,让福尔摩斯在性格处事方面有了成长,使得人物更加饱满。在笔者看来,福尔摩斯和华生这对儿老关系同为创新,大胆的用男女暧昧,比添加莫须有的基友文化要高明得多。
2)《真探》中的人物关系,更注重性格和价值观的内在冲突
谈及《真探》,无疑是美国侦探剧的一个新大陆。编剧从开始,就放弃利用感情关系增加看点,而是试图挖掘人物本身,将人物性格之间的差异放到最大化。
与拉斯特形象相辅相成的角色是他的搭档马蒂。他不会像拉斯特一样深入思考哲学与宗教信仰问题,对生活只求得过且过,他有时利用职权有时又同情心泛滥,想要帮助那些根本不需要帮助的人。比起拉斯特,马蒂在警察局的旧有制度中更加如鱼得水,他更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人,在危机和诱惑面前他的道德底线在不断徘徊,也正是他凡俗的一面,最终导致自己家庭生活与工作关系的破裂。
马蒂性格中的懦弱和懒散与拉斯特的责任与担当形成了强烈对比,在人物性格中产生了戏剧冲突,而不仅仅是落入表面关系——男女暧昧、兄弟情义、弑父之仇等等。同时剧中被放得最大的冲突,其实是因为思想和对于信仰的看法不同,而这种冲突使沉郁的基调带来诙谐幽默的元素。
通过《真探》编剧的塑造,两个主要人物之所以成為伙伴,也是因为有共同的“怜悯善良之心”,他们共同从心底发出了对恶势力的厌恶,这加大了人物的真实性和社会现实性,他们是在人性立场上有相同的选择,所以站在了同一制高点上进行除恶扬善,当然在这一点上,这是延续了美剧中常见的宣扬普世价值观的传统。
3)从次要人物设定中看个人英雄主义的削弱到合作意识的增强
从《基本推理演绎法》和《真探》来看,编剧们在人物设定方面已经不单单是要突出主要侦探的个人魅力,更试图于营造一个合作的价值观念,这可以从主角侦探身边“伙伴”的作用在不断增强看出:华生也可以独挡一面地思考,案件的侦破更多是来源于而人的思想碰撞;马蒂虽然更为世俗,只对老套的侦破方式信手拈来,但是在拉斯特深陷“绿耳朵”谜团的时候,是马蒂揭开了他的疑虑。不难看出美国较新的几部侦探剧在平衡主要人物作用的时候,已经渐渐削弱了主角是上帝的设定,他们不再是案情推理中独占一方的大神形象,他们也会遇到推理错误、推理瓶颈,编剧不再过分夸大神探的地位,更近乎把他们归结于比普通人更占有独立思考、逻辑性更强的平凡人,而他们的缺陷就由地位作用越来越重的“伙伴”(华生和马蒂)来填补,最终以合作的方式结束案件,让人物用更加纯粹的逻辑推断来推进案情。
这样的人物作用权衡,看似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削弱,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对合作意识的植入,这也体现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更贴合于现阶段的普世价值观。
结语
郭艳民教授在《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一书中提出,剧情剧、情景喜剧和肥皂剧是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上最受追捧的主流电视剧类型(2009年左右),通过笔者对今天的美剧排行榜观察(主要以搜狐视频为主),这种观点仍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美国侦探剧作为其剧情剧的一个分支类型,近些年受到了一些冲击,即使在拍摄、后期方面导演有所创新,但是这种创新被无限同质化后,也就失去了其新意。在笔者看来,现在的美国侦探剧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创新,不再孤注一掷地从技术和猎奇的方向下手,而是从人物内在挖掘、人性繁复展现入手,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节奏,融入一些其他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其转变和创新的本质是在艺术和商业中重新权衡。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美国侦探剧的发展给中国的启示在于避免空谈视觉效果和心理刺激,避免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可以在二者的权衡中发展其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和价值观,从对平凡侦探形象塑造出发,挖掘人物内心,运用真正的逻辑推理探寻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其中可以包括哲学、宗教、人性等等,以做到侦探剧的深度性。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用真正的推理塑造悬疑,用逻辑侦查解剖人性”,不仅仅是美国侦探剧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内侦探剧应该着眼挖掘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苏往:《真探》:告别虚无的漫漫征途 文艺报/2014 年/7 月/11 日/第 008 版 外国文艺
[2]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P50
[3]威廉·博罗斯、马琳·西蒙《超越本能侦探:异常人物符号化形象反映》发表于《大众传媒研究4》,1962年秋季刊
[4]《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郭艳民著
[5]《电视类型》克瑞伯·G著2001年版
[6]《中美电视艺术比较》苗楷等著
[作者简介:麻玥(1994-),女,山西太原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