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融合环境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研究

2016-09-22 07:09胡泊
新闻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媒介融合

【摘要】在当今媒介融合的时代,作为培养媒体从业者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如果依然因循着固有的授课和考核模式,那么,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培养又从何谈起?因此,2015年春季,南陽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其专业核心课程《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的期末考试模式入手进行了一次基于融合多种媒介手段的学生影像创作改革——“南阳师院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新媒体评鉴会《影·鉴》”系列活动。在这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中,从作品创作阶段开始,到作品发布阶段以及最后的作品展映阶段都体现了多种媒介形式的联盟和合作,同时,通过线上活动的有效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实现了活动举办之初确定的“以赛促练”的目的。

【关键词】《影·鉴》;媒介融合;媒介生态;广播电视编导;考核方式改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行业开始注意到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平台的影响力,分步骤走上了一条整合各种媒介资源为我所用的媒介融合的道路。而作为培养传媒行业尖兵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应该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优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与业态变化息息相关,以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变化。南阳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从2015年春季开始实施的“南阳师院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新媒体评鉴会《影·鉴》”系列活动(以下简称《影·鉴》)就在期末考核与作品展示方式上开始了一种新的媒介融合的尝试。

一、作品创作阶段:微电影作品的新媒体推介宣传

丁柏铨教授曾经撰文指出,媒介融合应当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物质层面的融合,即工具层面的融合;二是操作层面的融合,就是要掌握为各种媒体提供服务的操作技能;三是理念层面的融合,即意识层面的融合。从本质上讲,课程倡导的创作理念其实就是“融合”,就是在熟练掌握各种视听语言技巧的前提下,创作出一部元素齐全的微电影作品。同时,随着媒介形式越来越多,以往的那种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各自为战的媒体格局正在被打破,而作为未来媒体从业者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也需要掌握更多元的媒体工具,以应对从业后在“中央厨房”的传媒新业态。

媒介融合,必须要打破以往单一媒体时代的作品生产方式,以一种全新的媒介生产方式去打造自己的作品。2015年春季,《影·鉴》活动伊始,在建立创作小组时,就规定每组必须设置一个新媒体推介组,其主要任务包括:制作一幅主题海报、一款H5和若干剧照,并且在各自的微信、微博和QQ空间宣传推广,并定期向任课教师的微信、微博和QQ空间推送相关信息,辅助推广,从而全方位体现微电影作品的创作动态,满足各个渠道受众的信息接受需求,实现影视作品的新媒体推介,在作品生产过程环节做足文章。

二、作品发布阶段:突出新媒体间的横向联盟关系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以往《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课程的微电影创作并不存在发布作品环节,只是创作完成后由任课教师独自审看并打分。审片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交到一个人手里,难免有失公允。因此,此次《影·鉴》活动对于学生上交的微电影作品依托视频网站和微信平台,采取“业界专家+教师团队+大众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公开评分,具体实施方式为:1.发布方式。首先由任课教师组织力量对上交作品进行审查,之后统一上传到视频网站,再将视频链接发布在任课教师的微信朋友圈;2.评判方式。作为课程实践部分的考核,微电影创作满分50分,大众评审30分,通过点赞的方式为自己喜爱的作品助力;余下的20分由业界专家和教师团队各自通过视频网站审片之后独立打分,最后将评语和分数通过微信提交给任课教师,综合得出课程实践部分的最终成绩。

之所以选择视频网站作为微电影作品的展示平台,是因为视频网站兼具观看功能、社交功能和互动、分享功能,有助于收集观众建议。而选择微信朋友圈作为主要评分渠道则可以实现微电影作品的精准传播。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的研究,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存在着两种强弱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则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强系纽带。从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较强较深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经统计,任课教师现有微信好友2823人,其中,电话通讯录好友、微电影创作者、爱好者、影视理论研究人员以及学生共596人,这部分人群和笔者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着线上线下经常性的互动,构成了微信朋友圈的强关系,同时也是保证微电影展映时大众评审人数的主要力量,其余2227人则是在《影·鉴》活动进行新媒体推介时新加入的,构成了笔者微信朋友圈的弱关系,因此,在微电影作品发布之后,强弱关系并存的微信朋友圈就构成了一道舆论场和线上活动场,成功地实现了以“点赞”的方式为每一部微电影作品打分评判,同时,使《影·鉴》这一活动在当地体现出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作品展映阶段:以线下活动提升学生的编导综合素质

从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不仅要掌握单独一部影视作品的策划、摄录和后期剪辑等技能,而且也要初步具备一定的电视直播录播大型活动的策划、编排、舞美、灯光、录音和现场机位设置、调度以及切换等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作品的展示如果仅仅局限于视频网站和微信等网络平台,其活动和作品的影响力仍然受到限制。因此,为了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创作热情,也为了进一步提升活动及其微电影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使其社会价值增值,南阳师院《影·鉴》活动在作品评选完成后,下大力气举办了一次作品展映暨颁奖礼活动。

课程设置应体现课程群落的搭建。作为创作主体的南阳师院大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已经通过微电影作品的创作与多媒体传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那么,大一和大二的同学又能从中获得什么呢?为了真正把搭建课程群落时的规划落到实处,此次《影·鉴》在展映和颁奖礼活动环节,让大一和大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唱主角。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他们操盘整体活动,从晚会的创意、节目遴选、晚会流程设置到晚会具体实施、现场把控、新媒体直播和晚会的录制、机位调度以及现场切换等环节,都由他们具体完成,从而实现了对大型活动的策划与编导能力的训练,同时,通过参与活动,大一大二的学生见证了创作带给学长们的荣誉,对下一年的《影·鉴》多了一份期待,从而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及早着手为创作做准备,《影·鉴》在其中也多了一重传承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2]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J].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

[3]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1日出版

[4]周长城.经济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者简介:胡泊,文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广播电视学、新媒体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编导媒介融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特色发展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改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