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教学探究

2016-09-22 07:09张志荣
新闻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教学探究

【摘要】以“慕课”为代表,基于互联网学习方式的诞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本文首先介绍 “慕课”的兴起对高校传统教学的影响,进而分析与总结《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教学特色,并结合教学实际,尝试性提出一些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MOOC ;高校教学;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教学探究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将其音译成中文,就是我们常说的“慕课”。“慕课”是一种具有强大在线交流与互动功能的学习方式,其突出特点是:以短视频或微课程为主要学习单元;及时测试与实时反馈学习效果;网络互动与在线答疑;运用大数据分析与评估教学效果。

一、“慕课”的兴起对高校传统教学的影响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慕课”这一年在美国得到飞速发展,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在内的世界一流大学,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并涌现出了以Edx、Coursera和Udacity等为代表的课程支撑平台。

2013年中国进入“慕课元年”。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宣布加入Edx;2013年7月8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宣布加入Coursera;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发布全球中文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5月8日,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上线。

但是让人隐忧的是,目前高校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即使学生不喜欢,也只能被动接受。再加之,如果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与互动,那么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慕课”的出现,或许可以改变这种缺乏生机的传统教學模式,为高校教学改革注入活力。因为“慕课”是对传统教育技术的重大变革,尤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顺应“慕课”语境下的时代要求,掌握“慕课”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

二、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教学特色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是南昌理工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分2个学期开设,共128个学时。一般而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就是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根据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广播电视新闻稿本作品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在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此门课程?课堂如何安排才是有效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学生课前和课后应该做哪些工作?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体验式”和“真题化”教学方法的引进,并大胆实践,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自己的教学特色,归纳起来,具有三个特点:一、实践针对性。在教学设计上始终体现和落实一个“写”字,写作题目以“真题化”为主,突出针对性。二、方式新颖性。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现场“体验式”授课方式。如体育新闻的写作,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就是让学生进行一场真实的羽毛球或乒乓球比赛,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比赛现场边体验、边观察、边采访和边记录,赛后大都写出来了合格的体育新闻稿件。三、实训综合性。2012年9月,我们就开始筹备新闻活动小组,从在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班中进行选拔,并进行严格面试,最终21名同学进入新闻活动小组。活动组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均由一名采写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指导。经过近三年半的努力与实践,小组成员共写稿150余篇,其中60余篇被传媒学院网站采用,10余篇为学校网站和校报采用,个别新闻稿甚至被省内一些重要媒体采用。总之,通过新闻活动小组将原来学生不自觉的、松散的、毫无目的的新闻写作行为转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组织的写作实训。

三、 “慕课”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教学探索

在“慕课”和“微课程”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除了继续发挥我们的教学特色之外,我们还能有哪些作为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即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尝试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发展之路。

1.《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实施MOOC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现在身处在MOOC语境下,我们除了引进“体验式”和“真题化”教学理念之外,还必须顺应MOOC的发展趋势,因为MOOC顺应了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我们都知道,《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教学的信息量很大,除了必要的新闻写作理论学习之外,尤其要阅读大量的新闻作品,还要结合实际(比如:社会实际、生活实际与校园实际等)采写各类新闻稿件。这样的话,如何合理分配好课内与课外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MOOC与“微课程”、“翻转课堂”相混合,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将一些教学资源(比如:新闻写作理论、典型案例、优秀新闻作品和“真题化”写作题目等)提前放到网络或“慕课”平台上,供学生课前和课后使用。学生在使用这些教学资源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由选择,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就可以突出讨论、点评、互动、写作实训和解答学生疑问等。从而使教学实施过程具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师生互动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教学效果得到了更明显的改善,教学氛围得到了更积极的调动。

2.借鉴和吸收国内高校实施MOOC教学的成功经验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青海大学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值得我们借鉴。为了使大家清晰地了解这个平台,我准备从五个方面对这个平台进行介绍。在介绍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青海大学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用户包括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并且只有在管理员完成系统基本数据的录入和设置工作后,教师和学生用户才能正式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包括,一、登录系统。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后,在页面上方会出现6个导航栏,分别是“教师首页”“课程教学”“课程目录”“问卷调查”“网上论坛”和“问题提交”。为了使系统设计更凸显人性化理念,在页面上方为用户提供了“帮助”和“退出”按钮。一般而言,教师的操作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现在我们点击“课程教学”,进入“课程教学”页面,在页面左侧同时显示了16个栏目,分别是:“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个人资源”“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和“课程管理”,我们逐一点击,就可以详细浏览每个栏目的具体内容。二、申请开课。教师若要开设新课,首先要登录系统向管理员提交开课申请,开课申请待管理员审批通过后,然后教师才能开通新课。三、教学邮箱。平台为注册用户提供了收、发系统内部邮件的功能。假如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后,点击页面上方的“课程教学”,进入“课程教学”页面,点击“教学邮箱”,进入“教学邮箱”页面,其使用方法与常见的Web邮箱使用方法基本相同。四、课程作业。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后,点击页面上方的“课程教学”,进入“课程教学”页面,点击“课程作业”,弹出二级栏目“作业模板管理”“作业管理”和“统计分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必须先在“作业模板管理”栏目中建立作业模板,然后再进入“作业管理”向选课学生发布课程作业。五、学生选课。以学生身份登录系统后,点击页面导航栏中的“申请选课”,进入已经开通的課程列表,点击右侧栏目“申请加入”的链接,选课成功等待教师批准后,便可共享教师发布的各种教学资源,并可以进行在线测试、答疑讨论、教学邮箱等功能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

平台自上线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65门课程上线,总访问量突破700万大关。可见青海大学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受到广大师生喜欢和认可的。这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实施MOOC教学的信心与勇气。

3.《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实施MOOC教学的有益探索

本着MOOC与“微课程”、“翻转课堂”三结合的教学理念,我们拟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具体做法如下:

(1)课时调整:对课内学时进行压缩,增加课外自学和写作实践实训时间。课内教学时间由原来的128学时压缩为64学时,同时课外自学和写作实践实训时间相应增加64学时。

(2) 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而在MOOC的语境下,我们强调的是自学和互动。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在课前自学阶段,学生们通过学校统一的网络学习平台或SPOC平台观看主讲教师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一般以“微课程”的形式出现。为了检验自学的效果,网络平台或SPOC平台会提供及时在线测试,实时反馈自学效果。不懂之处,还可以查阅在线教学资源或者在线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展开讨论,加深理解。在课堂讨论阶段,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或SPOC平台的后台系统所收集到的学生问题,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问题,进行现场讨论,这样就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大家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理解与掌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一个引导、协调和总结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实践增强:在教学设计上始终体现和落实一个“写”字,写作题目以“真题化”为主,突出实务性。始终体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校园”三原则,让学生的作品真正接地气。

结 语

MOOC最大价值为向全社会彰显技术对教育有巨大影响的潜能,但它不是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是所谓的革命,而是推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因此在MOOC语境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挖掘和发挥“慕课”的技术优势,努力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全力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 贺斌. 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7

[2] 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07-19.

[3] 吕中华.“慕课”(MOOC)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25-26.

[4] 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5] 夏生,程老湿.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J].人物,2013(5):55-57.

[6] 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东北师大学报,2014(5):178-186.

[作者简介:张志荣 (1977-),男, 江西樟树,硕士,广播电视学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新闻学、传播心理学。]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教学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