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游记散文,其语言很有特色,骈散结合,不仅格调清丽,遣词凝练,而且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文章增添了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妙语品味】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这段中,作者将“山水之乐”具体化,以绚丽的笔触描绘了琅琊山早晚和四时景物的不同,意在强调这里的山水是值得玩赏游乐的。作者先用骈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绘出山间早晨的景:太阳出来时树林中的雾气散去。山间傍晚的景:云朵聚拢来时山谷变得昏暗。其中。“出”和“开”,“归”和“暝”相对应,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林朝暮之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几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骈中有散,读来起伏有致,增强了韵律美。段末从朝暮、四时的角度小结琅琊山一日之景和四时之景,并以“乐亦无穷也”概括,呼应首段的“山水之乐”,引出了下段对“人之乐”的叙述。作者用骈句写景。散句议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
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段中,作者描绘了“滁人游山”“太守宴客”“宾客欢饮”和“太守醉酒”四幅图。其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射者中。弈者胜”等句,都是骈句,句式整齐。节奏短促。而“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等句,则用“而”“也”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们带上了散文的韵味。这样骈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形象地突出了作者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以及与众宾欢饮的快乐情景。体现了作者无穷的乐趣。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选段,举例说明其语言特点。
有一年初夏。麦收之前。短暂的农闲。是打墙盖屋的时机。我那年在家复习功课,这给了我一个认识瓦匠的机会。我的邻居家正翻盖新房。凡是农村翻盖新房,都有一点“暴发户”性质,所翻盖的新房都极尽规模和排场。邻居翻盖新房也是这样。房子翻盖得又高又大,瓦匠们忙了半月之久我都没怎么在意,到了起屋这天。忽然变天。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风催雨势,天昏地暗。就要起屋,梁已架好,檩已钉实,箔已铺好,泥已抹平,如果这时下雨,则会全部泡汤。如果在雨前压上瓦。那反而是一件幸事。
我为邻居更为瓦匠们捏一把汗,我以为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麻烦,时间不等人以,雨随时就要倾泻下来,架塌墙倒的危险都可能发生,不只是经济损失,生命安全更是第一位的,我担心瓦匠们会丢下一个烂摊子。但我看这时的瓦匠们,一个个严阵以待,没有一点发愁和当逃兵的迹象。那么高的房顶,这么恶劣的天气,要叫我,站都站不住,头一晕,眼一花,眼一闭,只好听天由命了。但他们一个个如同平常,摆开阵势,开始压瓦。房高3米多,地面到房屋斜坡距离6米多,地面上的瓦“嗖嗖”飞向房,从地面到房顶,中间有3次传递,整个空间只见瓦在飞。从这个人的手到那个人的手,没有丝毫的时间之差,差一秒可能会脑袋开花。也没有丝毫的距离之差。瓦匠们头不抬。眼不斜。就知道瓦在什么地方。伸手取来。瓦从地面到房上瓦匠的手中,从瓦匠的手中到“啪啪”压到房上,几次传递就像机械的流程没有丝毫差错。在一面房坡。从低到高。一溜五六个人。眼看着片片鳞状新瓦越铺越大。越铺越快。越铺越让人心里振奋,只听到哗啦啦一片瓦响——原来还有这么好的才艺展示!这些成天在土地上干粗活的人,想不到还有这样的绝技。我惊呆了,这与我平时印象中的瓦匠有天壤之别。瓦匠不是职业。也不是专业。他们是在种田之余帮助乡里乡亲打墙盖屋的,练就的这手绝活。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李业成《瓦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