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傅园慧的“我已使出洪荒之力”被网友称为采访中的一股清流;首日无金的情况下,媒体不再使用“痛失首金”而是“憾失首金”;三次征战奥运会的杜丽在采访中表示:这一次真的体会到什么是奥运精神。这一届奥运会,我们越来越关注奖牌以外的事情,奥运作为摆脱“东亚病夫”民族的寄托正在被个体的竞技精神所替代。
@张畅:
回想几十年来,金牌在中国与国家强大、集体归属、民族精神的紧密联系,将祖国的尊严和荣辱置于比赛之上,将比赛和国家政策相连,是20世纪初中国体育代表团必须承担的道德重任。想到每一位运动员在这样的话语系统下所背负的沉重使命,我们就更加清楚,为什么傅园慧能给精神紧绷的中国观众带来如此巨大的惊喜和放松。我们爱上了这个欢脱可爱的姑娘,是因为我们终于变得成熟,学会了宽容。我们已能尊重每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付出的努力,在国家话语之外观照个体的生命价值。
@朱轶:
在中国的现行社会结构中,举国体制仍然是难以放弃的一个模式,这是由社会资源的配比来决定的,绝大部分冠军还是要靠这套流水线加工和组装。在举国体制面前,所谓的职业体育联盟,不过是国家政策推动下的一个变种,离真正的职业体育还差着八千里路云和月。所以易思玲也好,孙杨也罢,他们的哭泣非常具有典型意义,所有的喜怒哀乐,展示的都是一种国家情绪。这种国家情绪透着一种尴尬,而屡屡错失首金成了这个尴尬直接的展示窗口。
@王言虎:
时至今日,国人的心态早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奥运不过是一场狂欢嘉年华。场上,运动员争金夺银操刀必割;场下,国人也不再是盯着电视屏幕的吃瓜群众,他们会到国内一些巴西餐厅品巴西烤肉,赏性感桑巴,也有“无聊”人士开始盘点里约奥运会上的高颜值鲜肉。告别苦大仇深,回归公民参与的本质,奥运正在成为一种轻松欢乐的文化经验。傅园慧豁达的态度,暗合了人们对奥运的这种期待:回归体验性、趣味性,这才是奥运的真精神。
英国引进中式教学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政府的一项新举措将在半数英国小学课堂上推行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法,以防止英国青少年在数学上落后于亚洲同龄人。教育部长尼克·吉布宣布此类训练将在8000所小学中进行,要将教学方法转换为上海的“精通式”教学法。在数字计算能力国际排名中,英国小学生已被中国、新加坡和日本的孩子们远远甩在后面。批评人士称这应该归罪于“渐进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生活场景之中,以使得这门学科更有趣味。批评人士说这样做会让小学生们困惑不解,学不到基础知识。
@搜狐教育:
评价教育,除了教学方法,还要看看教学大纲和评估方法。在以往的观念中,很多人认为中国孩子死板,只知道做题,但比较一下中英学校的试题你会发现,中国的试题并不是只要死记硬背,很多暗含了对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考察,反观英国的考试,也不乏仅仅考察最基本知识的试题。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秉持开放的心态,借鉴各自的经验。
@英国算术基金会负责人迈克·埃利科克:
孩子们当然需要掌握数学基本思想,这样他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感受到自信。但他们不用通过练习和重复来实现这一点。事实上,这是建立数字感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好的数学教学方法就是正确实现这种平衡。
@澎湃新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尽管英国此番决定引进中式教育,但并不意味着中式教育法“战胜”了英式教育法。英国此次引进中式教育法,只是作为对原有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而非彻底抛弃原有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增加其教学的多样性,以集中获得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式教育法无法完全取代英国原有的教育模式,因为两国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方面有太多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老校友邱季端向母校捐赠6000件古陶瓷器,并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和研究院,捐赠品中包括从两汉魏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北师大因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并任命邱季端先生为首任馆长。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收藏圈内不少专家质疑瓷器的真实性。
@季涛:
邱先生有一颗公益之心,给北师大捐赠过体育馆,这次捐瓷器也是公益行为。北师大建校百年,众多名师曾在此任教。尤其,文物收藏界十分敬重的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先生,毕生在北师大从事教育工作。如果邱先生自己做了一个博物馆,他放什么瓷器都可以,纯属个人行为,圈内也不会质疑。但这次挂了北师大的牌子,我觉得,邱先生的善心不要因捐赠品的品质而受到影响,北师大的声誉也不要因为这次捐赠受到影响。
@许勇翔:
说北师大接受邱季端捐赠的这6000件陶瓷器是赝品,严格地说,我觉得不妥。如果说它们是仿古工艺品,我觉得无可厚非。雍正乾隆时期也会仿造永乐宣德的瓷器,有些比前朝的更值钱了,清朝民国能仿制,现今也能仿。瓷器本身自己不会说话,它们只有在当作古代藏品交易、买卖或者捐赠过程中,才会涉及真伪问题。
@廖保平:
我倒是希望文物界借北师大这件事,好好地整整文玩界的歪风邪气了,别让坑蒙拐骗横行,别让国宝帮搅乱了古玩收藏市场的环境,形成可疑的利益链条。尤其是一些博物馆等学术机构的业内专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卷入”其中,不惜冒着名誉被毁的风险为假货站台,则更为可恶。
在青岛胶州一中,常升和郭天同为学校体育特长生,经常在一起训练,平日里以兄弟相称,在报考志愿时两人都填写了陕西师范大学。郭同学担心分数低于常同学,偷偷记下了常同学的登录密码,随后将其志愿改为鲁东大学。事发后,郭天父母曾提出了两个“补救方案”,一是赔偿他们十万元;二是动用“关系”让常升去北海舰队当兵。常升否决了这两个方案,称自己只想上学。近日常升收到了陕西师范大学的补录通知。
@汪沛95:
就目前中国仍然是以高考定终生的考试模式,高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私自更改他人高考志愿无异于害人一生,经济处罚无以让伤害他人的人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也无法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就像考试作弊均以刑罚为主一样),建议还是刑罚为主。仅个人意见。
@澎湃新闻:
法大教授洪道德建议入刑,但在处罚上应以经济处罚为主,以人身权利处罚为辅;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洲不主张入刑,他认为,篡改他人高考志愿属罕见个例,很难成为大规模事件;被害人只要稍加注意就可进行有效防卫;而刑法是社会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检察日报:
郭某的犯罪行为已然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首先是直接导致了常某没能按照正常程序被录取,对常某及其家人的伤害(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显而易见。其次,公安的介入以及超常规的录取程序,加大了方方面面的运行成本,也使得正常录取程序的公信力受到了负面影响,高考威信受到破坏。
近来,葛优在《我爱我家》剧中瘫坐在沙发上的剧照风靡网络,引来了不少网友对这一坐姿的模仿和二次创作,原图被配上了“不想考试”“不想上班”“生命不息躺尸不止”等文字。这部在1993年上映的室内情景喜剧,“葛优躺”这一片段在当年未引发任何讨论。剧中葛优饰演的纪春生整日游手好闲、不事劳动。在梁天要将他从家中赶走时,他插科打诨、各种耍赖,最后被“点穴”坐在了沙发上。瘫坐在沙发上的他胡子拉碴、衣着随意和眼神颓丧,这使得网友好像看到了瘫坐在沙发上的自己。
@木皮叔:
“葛优躺”击中了谁的心?是文化需求还是价值观缺失?是性格中调侃复原还是真正的喜剧因素回归?是名人效应的式微还是草根自媒体的方兴未艾?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杜莉莉:
“葛优躺”这样的形象跟所有年代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主流精神相悖论,但却在此时此刻,恰好跟这个时代青年文化无缝切合。他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这样绝望特质的发言,是青年人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的“丧文化”的崛起。
@兽兽:
“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这么瘫着”“漫无目的的颓废”“其实并不是很想活”……开启了顽主和废柴们“逆袭”正襟危坐正人君子的新纪元。
@罗东:
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我们笃信过勤劳致富的“中国梦”:仿佛只要肯努力,我们便可把一切梦想握在手中,进而推进到现实里。但沉重的生活却一再提醒了我们:许多事情,即使努力,也并不会有改变。于是,面对所有的不平与艰难,瘫坐一团的“葛优躺”,反倒成为我们聊以抵抗世界的方式:得不到的,我也并不想要,我就要这样废柴地浪费掉我的一生。只是,这“葛优躺”还能玩儿出多少花样儿,这种颓废式的抵抗又是否真的能成为我们聊以自慰的稻草?
@哒哒良品:
“生无可恋”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没有搞懂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也不是很清楚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它……有时候,“葛优式颓废”也许是面对艰难处境时的自然反应,但有时候,这种消极情绪未必真的是因为外界因素所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