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群

2016-09-22 01:30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国建筑学会同济同济大学

曾群

1968年出生

1985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硕士)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副总建筑师

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类金奖

2014年台湾远东建筑奖提名奖

2013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金奖及优异奖

2011年中国建筑学会第六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

2011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1980年代中期来同济求学,彼时的上海虽然社会体制尚显保守,但思想文化却开明活跃,那是思想解放的黄金年代,而上海更是独领风骚。至今想来,当时文化和思想的成就及影响力恐怕远非今日之上海所能比拟,自己能经历那个时代,不能说不幸运。而同济建筑系既秉承了上海开明之风气,又兼具理性思维的务实态度,回想在后来的人生,虽然有多次不同的道路选择,也颇具吸引力,但最终仍选择坚守在同济,与这里既宽容又踏实的氛围有很大关系。记得有趣的事之一是三年级我们搬到后来被称作“红楼“的新系馆,新馆的教室设计是一个大空间,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的藩篱,大家可以充分交流,这种设计意识至今看来都是那样领先。当然由于疏于管理,大教室经常有丢东西的现象,甚至某个周末整个教室都被窃贼洗劫了一番,再加上别的原因,大教室后来重新被隔成小教室,尽管如此,它很早就已经让刚刚接触建筑学不久的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现代空间的精神,以及同济那种对待设计非常包容的态度。以致于多年以后,当我参观哈佛设计学院时,看到各年级一起待在那个著名的大斜顶下的时候,暗自窃喜自己早就体验过这种空间了。

研究生毕业时,正赶上中国改革热潮汹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强烈的实践冲动让我在留校教书还是去设计院工作之间选择了后者。之后,城市建设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奔,顺应这种形势的实践使得自己逐渐掌握了一些应对当下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快,正是这种貌似熟能生巧的能力,让我产生了怀疑。这种质疑来自对实践意义的反思,在不同角度和层面呈现出来,现实和非现实、当下和本体、城市和人等等。当我们在快速实践中认真审视这些问题的时候,还需要重新判断自己,重新建构一个价值体系来面对当下现实,需要对自己有质疑,有批判,甚至有否定。因此我常说:“没有难受就没有好设计。”

我有幸参与了不少重大项目,其中遇到的城市问题不可避免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问题。这应该也是建筑实践中遇到的最重要的课题。当下建筑学面临城市快速发展有许多令人困惑的疑团,我们发现没有哪一种理论、模式和方法可以很好地单一地解释和应对中国城市的现状,这是中国城市的复杂性,当然也正是这种复杂性带来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生动性,这种生动性需要我们有更多理论诠释和话语解说,但同时,过于纠缠理论和语言又是苍白无力的。另一侧面,貌似娴熟的手法和表面丰富的形式,又使城市迅速图景化和物像化,渐渐失去本质的真实。我们需要鲜活真实的存在,也要探求本真的意义。既要演绎,也要引据,既要表达,也要求证。这些都带来对建筑学的挑战,对于当下和本体的认知是我在设计中追随的两极,这种追随在不经意中也许正与同济既开明又务实的风格相近了。□

ZENG Qun

1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传播与艺术学院

2 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

3.4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

猜你喜欢
中国建筑学会同济同济大学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22年无损检测进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线路防火设计标准》将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技术标准》发布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