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力
1957年出生
2001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世界建筑导报》总编辑
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银奖
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
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
2000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二等奖
2007年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
我的本科和硕士是在天津大学读的,博士是在同济大学。去同济读博士是2001年,那时我已经调到深圳大学工作了。我之所以选择换个学校学习,一是觉得同济与天大的风格不同,可以扩展一下接触面。二是工作以后,深感城市与建筑关系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所以想跟随卢济威老师进修城市设计方面的课程。虽然那个阶段一直是在职学习,真正呆在同济的时间并不长,但还是能够感觉到同济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学校,思想开放,兼容度、接受度都很高。那时候,像我这样的在职博士生都受益于学校的自由度及导师的宽容照顾。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放任与降低标准,而是指同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宽容的学术环境。而这种学术环境对于同济学子的成长,以及学术视野和学术追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日中国,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建筑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希望城市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建设项目便成了向城市注入新鲜活力的契机,成了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指标和展现城市魅力的手段。
于是建筑便在无形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期许,特别是那些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就会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其建筑形象还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享受。不论是政府、开发商还是建筑师,大家都对此寄予着厚望。在这样的心理作祟之下,出现一些形象夸张、不计成本、好大喜功,以及极端的自我表现、以个人喜好为唯一目的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各种事物不断变化、社会结构面临转型的今天。建筑与其说是在寻求功能与形式、行为与目的的合理性,还不如说是一种政治上的诉求,与无意识的情感表露和一系列的偶发巧合。而且,这种情况还说明了当前建筑思维的混乱,以及群体审美意识的不够成熟。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还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原有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面貌的改变,既可以让人们看到城市建筑日新月异的变化,又会在某些情况下遭人诟病,引起争议。当然,城市空间面貌更新的成败,关键还是要看设计得如何,那种不顾一切的追求新、奇、特,与一味地仿古照搬(中国古典和西方古典),都是一种文化上的扭曲。
事实上,不论是城市空间环境还是一栋栋的单体建筑,都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反映着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的生活情感的需求。所以,不同时代的建筑就会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而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当代建筑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对城市本来固有的文化也是一种冲击。它正在逐渐解构和重组着城市原有的文化意义,创造着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环境。
也就是说,在当代的城市建设大潮中,由于大规模的建筑设施不断地兴建。这种始终处于变化状态的城市文化环境的创生过程,已经使得城市面貌改变的频率加快,使得城市建筑处在一种不断更新变化的状态。同时,也使得城市建筑摆脱了永恒的纪念性,而成为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与戏剧化事件上演的舞台。
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作为建筑师,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左右整个社会环境的。所以,只有修炼自我,超越功利、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保持批判与反思的心态,坚守底线,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个项目,要使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能够耐看,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
QIN Li
1 《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2 青岛碧海云天会所
3 中海半山溪谷
4 深圳惠程电器厂区
5 深圳银信中心
6 深圳大学艺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