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青

2016-09-22 01:30XULeiqing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建筑学城市规划

XU Leiqing

徐磊青

XU Leiqing

1969年出生

1987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硕士)

1998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Architectural Science Review编委会委员

自由、开放、多元和民主的氛围塑造了独特的同济文化,我和87建筑学英语二班的同学们深受其惠。在研究生阶段先后求学于杨公侠教授和卢济威教授门下,是我一生的幸运,更是甚蒙师恩。两位恩师研究的精深、胸怀的博大和严于律己的情操,一直激励我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我毕业留校任教初期,亦能与建筑技术团队的著名教授如王季卿、翁致祥、傅信祁等共事或接触,近距离感受他们的翩翩风度和学识修养,也是我在同济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建筑前沿理论与思潮

在存量优化的时代下,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转型非常明显。个人英雄主义的建筑价值观正从顶峰跌下,而平民的、个体的、绿色的、环保的新建筑价值观已经呈现强势。借助图像传播获得巨大力量的图像化建筑学,正受到在场的、地域性的、参与性建筑学的巨大挑战,未来的一段时间这两种模式会长期并存。于是在不同层面中反映出3种设计的转型过程:(1)图像驱动与使用者行为驱动并存的建筑设计范式; (2)从建筑和城市设计走向包括策略性都市主义在内的场所营造;(3)建筑的性能化导向逐渐走向强调健康和包容性的环境和社会修复主义。

教学、实践与理论

建筑师培养模式中课程设计是最重要的一环,而“理论-教学-实践”的脱节因为近两年市场的下行被放大了。追求永恒性的“先锋理论-任务书式-生产型”的培养模式,和当下临时性、片段化、动态化的空间生产模式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在此背景之下,课程设计也应该有所改革和转向。原有设计教学模式中以完成任务书为最低要求,尤其是学院派对形式与功能分析的基础训练在进行多年以后已经逐渐有固化和空洞化的危险。因为它既忽视了建筑师从业过程中可能要直接面对使用者,又无法很好地解决实际需求。而同时在资本的空间生产与全球化的空前盛世中,从业者极易因为定位不明确而迷失。于是循证主义的、问题导向的教学范式可以被综合到传统的建筑教学训练中。这种新的设计教学模式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人群都很明确,并且是根植于在地生活的、柔性倾向的,它逻辑明确并直接面向城市的存量提升与人文活化。□

1《环境心理学》(合著者:杨公侠;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建筑学城市规划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