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劲松
1968年出生
1987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JWDA骏地设计创始合伙人、总裁
2013年时代楼盘第八届金盘奖(上海赛区)年度楼盘综合大奖
2013年金块奖(Gold Nugget Grand Award)
2012年上海市优秀住宅工程设计二等奖
2012年上海市优秀住宅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9年上海最佳住宅开发项目奖(Shanghai Best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roject Award)
离开同济校园已24年,记得离校时,是带着免试研究生资格开始工作的,没想到这一路的忙碌,就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回到同济作学子了。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实际上是对自己在同济的5年学习作了一个真实的总结,即建筑设计是个实践类学科。当时的课程设计,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强调对建筑类型的认知和应用设计,强调社会实践,加上当时正处日本经济繁盛期,黑川纪章、矶崎新、槇文彦、长谷川逸子等一批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由于地处上海,同济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建筑师和建筑设计的资讯,还提供了为日本建筑公司绘制施工工艺详图的实践机会。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时代的同济人的普遍特性是关注实践,关注实现度,关注建筑的功能性和社会性,我想,无论这是优势还是弱点,这些烙印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我觉得对于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建筑前沿理论与思潮这两个问题可以一起思考和讨论。
这个最大挑战,应该是整个建筑业还没有对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做出主动的调整和应变,或者说还处于被动的不情愿的应对状态中。回顾人类上一次的大变革,应该是工业革命时代,伴随着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人类的聚集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产生了新的城市形态、建筑形式、建造方式以及新的教学体系、管理和建设制度。当时出现的正式的规划教育到今天也才刚过了150多年。而这一次,我们不知不觉已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不知不觉的变革已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
与工业时代相比,信息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彻底改变了商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商业问题的解决依靠社会化的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社会资源和次序正在发生重组,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化带来的另外一个巨变是金融资本的流动性正极大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和相互关系,在这场变化和演变中,建筑业的变化的确较慢,也许这是因为建筑业集聚了太多的社会财富,建筑本身又是物质与人文的结合体,其生命周期的特性使其具备了很强的传承性。这种传承性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正是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这场冲突中,从看得见的技术变革到看不见的思维变化却在深刻地影响建筑业和建筑学的发展。从技术层面看,信息技术以几何级裂变的发展变化,正以不可想象的甚至让人并不适应的速度改变着人机交互界面的方式,而信息智能化的发展更是会令人对未来充满遐想与茫然,这种交互界面的变化,正不断地打破和消融看得见的物理界面和看不见的精神界面。这种交融必然会带来城市和建筑空间形态的巨大变化。我们过去在建筑学层面讨论的功能与形式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要变成什么是功能或者功能是什么的思考,而形式本身也似乎变得没那么多意义了。我们会逐渐发觉对功能和形式的研究还不如直接对人的研究和尊重。建筑师会从“以我为本”真正向“以人为本”转变。
从思维层面看,边界的消融使得我们重新去审视建筑学本身。我们原先将建筑学定义为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我把它称之为狭义建筑学。在信息时代,广义建筑学将越来越成为主流。所谓广义建筑学,将打破狭义建筑学的范围,更多地关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更多地关注人。这种广义的认识,在教育领域带来的变革是未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不再按专业类型来培养专业人才,而是根据人的特性,按人的类型进行教育和专业培训。在建筑实践领域则会出现越来越多综合解决问题的大团队、大企业和只专注于某细微领域的小团队,个体性、风格性的大师将越来越少。
信息化和资本化正越来越多地改变社会的进程和次序,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种能量正在迅速地集聚,不可想象的可能性正在出现,大的变革终将突破瓶颈,改变我们的生活,建筑学也同样,只不过慢一点而已。□
Jason Hu
1 成都麓湖集团总部办公
2 绿城杭州深蓝广场
3 张江中区城市设计